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练习题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二者的类似之处有:()
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加强思想控制?
③派兵攻打匈奴
?④统一货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综合下图中的要素可知,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
秦始皇巩固统治措施
B.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
促进了民族融合
C.
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
打击了外族入侵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
A.
王国问题
B.
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
社会贫困的问题
D.
思想混乱的问题
“和亲”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下列历史现象反映“和亲政策”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王昭君出塞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霍去病进击漠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包括( )
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②西汉政权稳固
③匈奴地区水草肥美,资源丰富
④匈奴威胁北疆安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行政事务
B.
监察事务
C.
军事管理
D.
财政管理
在中国,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始于()
A.
炎黄部落联盟的结成
B.
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
儒家思想的影响
D.
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下列政策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B.
颁布“推恩令”
C.
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D.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
?
)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奖励工商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颁布“推恩令”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专卖
A.
B.
C.
D.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遁逃,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
A.
漠北战役
B.
漠南战役
C.
巨鹿之战
D.
长平之战
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大臣,下列事件你有机会亲身经历的是( )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颁布“推恩令”④兴办太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
李斯
B.
董仲舒
C.
主父偃
D.
韩非
刘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兴办太学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开通灵渠
D.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据人物大事记,回答问题。
________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
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
公元前141年?
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8年?
派使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
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公元前119年?
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1)横线处应填写的人物是谁?大事记中,该人物曾被封为“胶东王”,此事表明汉朝初年曾效仿西周的哪一制度?指出大事记中还有哪一年发生的事件与该制度密切相关。
(2)大事记主要反映了该人物在哪些领域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出现了人给家足、国家富裕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景之治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上面临的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材料三: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3)针对地方上“收取租税,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4)除上述措施外,汉武帝还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什么重大措施?
(5)综上所述,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有何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在位期间,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先提出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听取了谁的建议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具有首创精神的措施。
(3)材料二的□□中应填?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人物展现历史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秦始皇与汉武帝是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2)材料二中为实现大一统,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在此制度下,中央政权机构中负责监察的是哪一官职?
材料三?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材料三中的“偃”是指谁?“上从其计”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
材料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一个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
——摘自何燕江《孔子》
(4)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哪项措施使孔子“被放在一个神坛上”??
(5)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长期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为了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秦始皇、汉武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6)秦始皇、汉武帝无疑是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是历史上他们也不乏负面评论。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和秦始皇,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
①②③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与秦始皇分别通过“推恩令”和实施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通过“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都有统一货币和攻打匈奴的史实。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A(①②③④)。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解答】
B.由图片信息,可知,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据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思想文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使汉朝进入全盛时期。故B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
3.【答案】C
【解析】秦汉之际,匈奴不断袭扰边民,烧杀抢掠,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西汉政府大规模反击匈奴。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汉和匈奴的战与和。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推恩令,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A.联系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王国问题逐渐突出。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因此越分越小,势力被削弱。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符合题意。
BCD.均与本题无关。
故选A。
5.【答案】C
【解析】“和亲”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下列历史现象反映“和亲政策”的是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公元前1世纪,王昭君请嫁匈奴,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史实。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权稳固,匈奴也威胁了北疆安宁,因此西汉对匈奴采取攻势。多次大败匈奴。①②④是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和与战及其原因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改汉初“和亲”为军事打击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
AB.炎黄和尧舜禹时期均未完成统一,故排除AB。
C.该项和题干不相关,故排除C。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西汉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措施,要求具备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B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上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太学。经济上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故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减轻刑罚,废除肉刑是汉文帝的措施。故
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实现经济的“大一统”,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②③.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高额利润,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故①②③正确。
④.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就是在打压民间的工商业,故排除④。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略
12.【答案】A
【解析】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故选:A。
本题考查漠北战役。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与匈奴的和与战。
13.【答案】B
【解析】题文中只有焚书坑儒不是出现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而出现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其他三件大事都是汉武帝的行为.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的相关措施.
14.【答案】B
【解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大一统措施.
15.【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这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兴办太学,进行儒学教育。综上所述可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以刘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着重把握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是统一铸造五铢钱。
准确识记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是统一铸造五铢钱。属识记层面的考查,回顾所学即可。
17.【答案】(1)汉武帝。分封制。公元前127年。
(2)政治、军事、民族交往。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解析】(1)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具备分析题干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横线处应填写的人物是汉武帝;汉朝初年曾效仿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与该制度密切相关。
(2)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具备分析题干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大事记汉武帝在政治、军事、民族交往领域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3)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具备分析题干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来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18.【答案】(1)表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原因:统治者推行修养生息政策。
(2)诸侯王势力强大,对皇权构成威胁;颁布“推恩令”。
(3)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5)意义: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解答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原因。
(2)本题考查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概括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解决措施。
(3)本题考查针对地方上“收取租税,铸造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解决措施。
(4)本题考查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重大措施,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为达到思想统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等措施。
(5)本题考查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的重大意义,要求具备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可得巩固了国家统一,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9.【答案】(1)秦始皇?
?
郡县制?
?
?
(2)政治上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
?
??
(3)匈奴?
?
?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历史,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并予以正确分析、认知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我们可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的创立者是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郡县制。
(2)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并予以正确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3)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和丝绸之路,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并予以正确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中是指?匈奴,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西汉王朝的繁荣。
20.【答案】(1)分封制;废分封,立郡县(或实行郡县制)。
(2)韩非。御史大夫。
(3)主父偃;颁布“推恩令”。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长城(或筑长城,御匈奴);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6)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从功和过两方面评价历史人物或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抓住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
【解析】(1)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本题考查韩非的思想主张和中央集权制,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为实现大一统,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时期韩非的思想。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因此中央政权机构中负责监察的是御史大夫。
(3)本题考查主父偃及推恩令,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材料三“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因此“偃”指的是主父偃;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4)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材料四“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一个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使孔子“被放在一个神坛上“。
?
(5)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对匈奴采取措施,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依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由于国力强盛,从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因此秦始皇时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长城(或筑长城,御匈奴);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6)本题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何种原则,要求具备分析妇女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无疑是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他们的评价应在特定的环境进行评价,他们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以后各朝发展提供了模式;他们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扩大了儒家的知名度;他们都共同抗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在位时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我们评价他们,必须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秦始皇又是一位暴君,刑罚残酷,徭役和赋税沉重等;汉武帝穷兵黩武,致使人口方面青壮年损失严重,国家财政能力大幅倒退。盐铁专营,用国家机器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破坏了下层社会的经济积累模式。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做到是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从功和过两方面评价历史人物或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准确地评价;抓住主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评价。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