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七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牧歌》课件+教案+素材(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音乐七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牧歌》课件+教案+素材(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0-20 13:46: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牧歌》教学设计

时:1课时

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无伴奏合唱《牧歌》是合唱中的精品,它充分说明民歌与音乐创作间“源与泉”的关系。改编版的合唱以其旋律、和声、肢体等要素的精心编配,充分展现各声部的音色特质。所以,本节课着重让学生感受合唱中的人声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感受巧妙的和声布局、灵活的力度变化,为这一首传统民歌赋予的新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牧歌》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整首曲目由上句和下句两个乐句构成的长调民歌,歌曲为D调,一段体,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在这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融进了如此的诗情画意,把美丽富饶的草原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度的阶段,其心理日趋成熟,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认知有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并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要素的讲解尤其重要,想让他们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学生有了动力,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牧歌》
第2课时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旋律。学会演唱蒙古族民歌《牧歌》。
过程与方法: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难点
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人声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说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学唱《牧歌》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视频并讲授——歌曲表达了蒙古族热爱家乡歌唱美好生活的感情。旋律舒展辽阔,速度慢,节奏自由。教师范唱:教师跟着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歌曲中出现了倚音和连音线。学唱旋律:教师弹琴伴奏指导学生练唱歌谱。学唱歌词:教师弹琴伴奏,指导学生加入歌词进行练唱
。歌曲分析:歌曲的结构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有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歌曲的体裁是长调。音乐知识:长调主要流行于内蒙古游牧地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长调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由两个乐句构成。长调与短调知识: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学生欣赏视频并回答:在这首歌曲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旋律节奏怎样?学生欣赏教师范唱并在歌谱中找到装饰音和有可能不熟悉的音乐符号学生跟老师琴自己视唱歌谱,装饰音和连音线需要多加练习。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自己试着填词练唱,注意歌谱与歌词的对应。学生根据歌谱上的提示来分析歌曲的结构和体裁。学生听老师讲授长调的知识,联系以往所学总结长调的特点。7、学生根据以往所学回顾总结长调和短调的节奏、旋律、结构特点和流行地区。
完整欣赏歌曲,并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再次欣赏歌曲,加深印象。旋律准确性的练习。培养这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的分析出歌曲的结构。积累蒙古族音乐知识。7、巩固长调与短调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音乐知识:“牧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原意为牧人吟唱的歌谣,是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在长期的游牧中创造的,内容多表现草原景象、放牧生活。教师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演唱视频。速度:慢速情绪:辽阔、开朗地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音乐知识:无伴奏合唱是一种不用乐器伴奏,只通过人声来表现音乐的一种合唱形式。男高声部(T)男低声部(B)女高声部(S)女低声部(A)作品介绍
:这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加充实,意境得到升华。作者介绍
:瞿希贤:(1919—2008)作曲家,代表作有大合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复听歌曲:音乐特征——真声为主,音调宽广悠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多装饰音颤音。音色低沉,无明显的节拍重音。分段欣赏歌曲:引子和第一部分:最先听到的声部是女低音,女高音唱出宽广辽阔的主旋律,女低、男高声部则作为平稳的和声背景;展示出草原辽阔、旷远、沉静的景象,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歌曲意境深厚宽广,安详舒展。第二部分,在织体和音色上与A段形成对比。每个声部都有了独立性,更多采用了复调手法,使画面的色彩和线条交织在一起,明暗浓淡相互辉映。第三部分:女高声部的旋律,带有总结和概括的意味地充分展现了“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的歌曲主题,音乐也在这里达到全曲的高潮。尾声:男高音声部四人用“啊”引向高八度用假声延长后落到主音“do”上。女高和女低声部一起进入,然后男高声部、男低声部依次进入形成了主三和弦。最后又出现了女高音声部四人用极弱的力度哼唱。8、教师播放两首音频并指导学生回答: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学生听老师介绍牧歌这种音乐形式。并结合自己的认知,总结牧歌的形成。学生欣赏视频并回答歌曲的速度、情绪、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学生听老师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概念并识记。学生看屏幕上的文字,自行了解作品介绍并识记。你知识这首无伴奏合唱的曲作者是谁吗?你想了解她吗?学生复听歌曲音频,感受蒙古族《牧歌》的音乐特征,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按老师要求欣赏学生欣赏引子和第一部分并回答:你先听到了哪个声部的声音?
主旋律是由哪个声部演唱的?表现出了怎样的意境?学生欣赏歌曲的第二部分并思考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和声布局有什么不同?学生欣赏歌曲的第三部分并思考
:这一部分在和声布局上与前面哪个部分相似?这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欣赏尾声并思考:尾声的和声布局是怎样设计的?8、学生分别欣赏独唱版《牧歌》和无伴合唱版的《牧歌》并回答: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
积累牧歌相关知识。完整的欣赏歌曲,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积累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的特点。积累音乐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熟记歌曲主题,感受歌曲的意境,分析歌曲的内涵。8、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巩固歌曲的旋律。
拓展延伸
教师讲授合唱中各声部特点:
女高:明亮宽广女低:丰满结实男高:高亢清朗男低:深沉浑厚
学生根据本课的歌曲连一连各声部对应的场景
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合唱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去学唱和欣赏感受了《牧歌》,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这个热情、幸福、自由、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善歌善舞。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蒙古长调、短调、呼麦,又如蒙古的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性。蒙古族也是一个善于创新与盛产音乐家的好地方。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总结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人音版
七年级上
新知导入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
在这首歌曲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旋律节奏怎样?
表达了蒙古族热爱家乡歌唱美好生活的感情。旋律舒展辽阔,速度慢,节奏自由。
歌曲欣赏
教师范唱
在歌谱中找到装饰音和有可能不熟悉的音乐符号。
倚音
新知讲解
在歌谱中找到装饰音和有可能不熟悉的音乐符号。
连音线
新知讲解
试着填词练唱歌曲吧!
新知讲解
歌曲结构是怎样的?
又称一部曲式,有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一段体
新知讲解
乐理知识
新知讲解
歌曲的体裁是什么呢?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游牧地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长调
节奏自由
旋律舒展、辽阔
句尾悠长,
由两个乐句构成
新知讲解
音乐知识
1、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2、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新知讲解
长调与短调知识
乐理知识
“牧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原意为牧人吟唱的歌谣,是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在长期的游牧中创造的,内容多表现草原景象、放牧生活。“牧歌”沉淀着牧民千百年的辗转流徙,与东方的农耕文明和西方的城帮文明都是不同的,它重叠着世世代代,却并非老态龙钟,而是活在新音乐的怀抱中。
新知讲解
音乐知识
歌曲欣赏
歌曲的速度、情绪、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速度:慢速
情绪:辽阔、开朗地
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
男高声部(T)
男低声部(B)
女高声部(S)
女低声部(A)
无伴奏合唱是一种不用乐器伴奏,只通过人声来表现音乐的一种合唱形式。
新知讲解
歌曲欣赏
作品介绍
瞿希贤:(1919—2008)作曲家,代表作有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电影音乐《青春之歌》,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
歌曲欣赏
作者介绍
新知讲解
欣赏歌曲,感受蒙古族《牧歌》的音乐特征
蒙古族《牧歌》
音乐特征
真声为主,音调宽广悠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多装饰音颤音。
音色低沉,无明显的节拍重音。
新知讲解
仔细聆听引子和第一部分:
绿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
思考:你先听到了哪个声部的声音?
女低音
主旋律是由哪个声部演唱的?表现出了怎样的意境?
女高音唱出宽广辽阔的主旋律,女低、男高声部则作为平稳的和声背景;展示出草原辽阔、旷远、沉静的景象,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歌曲意境深厚宽广,安详舒展。
新知讲解
仔细聆听第二部分:无边的草原是我们的故乡,白云和青天是我们的篷帐。
思考: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和声布局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在织体和音色上与A段形成对比。每个声部都有了独立性,更多采用了复调手法,使画面的色彩和线条交织在一起,明暗浓淡相互辉映。
新知讲解
仔细聆听第三部分: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
这一部分在和声布局上与前面哪个部分相似?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这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女高声部的旋律,带有总结和概括的意味地充分展现了“朝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的歌曲主题,音乐也在这里达到全曲的高潮。
新知讲解
仔细聆听尾声:
思考:尾声的和声布局是怎样设计的?
男高音声部四人用“啊”引向高八度用假声延长后落到主音“do”上。女高和女低声部一起进入,然后男高声部、男低声部依次进入形成了主三和弦。最后又出现了女高音声部四人用极弱的力度哼唱。
新知讲解
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
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
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新知讲解
拓展学习




女高:明亮宽广
女低:丰满结实
男高:高亢清朗
男低:深沉浑厚
拓展学习
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连连看
课堂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吧!
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这个热情、幸福、自由、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善歌善舞。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蒙古长调、短调、呼麦,又如蒙古的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性。蒙古族也是一个善于创新与盛产音乐家的好地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