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3: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3: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5 17: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5×2分=50分)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图中湿润指数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说明该指数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第2题,土壤退化过程与生物多样性下降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1.B 2.D
   下图阴影部分是“我国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完成3~5题。
3.该地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4.该地区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蓄水拦沙、滞洪蓄水
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
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5.本地区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石油资源 D.煤炭资源
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黄土高原。第4题,恢复植被可以保持水土。第5题,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答案:3.B 4.D 5.D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流域内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8个民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游水位不断减少,到70年代,下游开始发生断流。据此回答6~7题。
6.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水量近些年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逐年减少
B.地下水位不断降低
C.蒸发量逐年增加
D.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
7.治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断流的根本措施是(  )
A.大量开发地下水
B.禁止上游取水
C.流域内多修建水库
D.实行水资源统一调配,节约用水
解析:本题组从塔里木河入手,考查了对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塔里木河是我国近年来的治理重点。由于沿岸人口的增多和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开发过度,所以造成了下游的断流和生态破坏。节约用水和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措施。
答案:6.D 7.D
   新华网2009年1月12日电,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了解到,2009年是三峡工程建设工期的最后一年,主要工作目标力争实现三峡水库蓄水位和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达到初步设计值,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综合效益进一步发挥,三峡工程转入全面运行管理阶段。根据以上材料,回答8~11题。
8.对长江三峡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B.扼守长江上游,位于大西南的腹部
C.有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称
D.地处我国中部与东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
9.下列无法体现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是(  )
A.处在长江上游出口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可调控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来量
B.高耸的水库大坝可用于拦蓄洪水,调节洪峰
C.避免“悬河”荆江干堤溃决所发生的毁灭性灾害
D.缓解洪水对重庆的威胁,并减轻鄱阳湖的淤积
10.三峡工程完全建成后,形成水面为1084平方千米的水库,因此该工程(  )
A.明显减少长江的年径流量
B.使库区水体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增强
C.显著增加泥沙的下泄量
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11.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A.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B.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C.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轻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D.三峡大坝将成为长江三峡新景观,吸引全世界游客旅游观光
解析:第8题,长江三峡位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虽扼守长江上游,但不位于大西南腹部。第9题,大坝的调洪只对其下游起作用,重庆在三峡大坝的上游,所以不能减轻洪水对重庆的威胁。第10题,三峡大坝的建成,使河流径流速度减缓,输沙能力降低,净化能力下降。洪水期拦水、枯水期放水,达到对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可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但不减少径流量。第11题,题干中强调环境效益,其中A、B、D属经济效益。
答案:8.C 9.D 10.D 11.C
   读“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围绕秸秆有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13.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解析:读图可知,某地秸秆利用方式:甲是直接还田,乙是用做薪柴,丙做为沼气原料,丁是饲养牛的草料。丁方式秸秆喂牛,牛粪制沼气,沼液肥田,因此是综合效益最好的方式。乙方式是秸秆用做薪柴,做为生活用能,是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方式。
答案:12.D 13.C
1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东北地区为增加粮食产量的合理途径可以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
C.增加劳动力,精耕细作
D.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解析:选D。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所以劳动力对增产影响不大;气候寒冷地区面积大,不可能采用大棚技术生产;东北地区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只用地不养地,造成严重的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增施有机肥或实施秸秆还田,以保持土壤肥力。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5~16题。
15.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B.气候高温少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16.广大农民弃耕的深层次原因是(  )
A.农产品价格低,谷贱伤农
B.生产资料价格高,入不敷出
C.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D.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降水多,应因地制宜发展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第一产业收入相对较低,农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答案:15.A 16.D
17.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措施描述正确的是(  )
①做大石油产业,以化补油 ②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
③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 ④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 ⑤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解决此题需结合大庆的地理优势,从内外进行治理。另外可借鉴鲁尔区和河南焦作的措施进行回答。
18.改输出煤为输出电,给山西省带来的好处是(  )
A.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B.节约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选D。改输煤为输电,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19.束缚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勘探开发资金短缺 ②西部人口少,工业相对落后,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③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不能满足大批量油气田的生产和外运需要 ④输气管道线路长,施工方式多样 ⑤中西部地区地貌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选A。西部地区天然气虽然丰富,但长期缺乏资金、市场及当地交通运输的条件制约不能开发。
   首都钢铁公司从北京市迁至河北曹妃甸,通过填海造陆,建成年产1500万吨的钢铁精品生产企业。读图,回答20~21题。
20.首钢新址曹妃甸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A.有利于保护环境 B.便于引进外资
C.海运便利 D.劳动力密集
21.北京仍将保留首钢总部,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生产过程的管理
B.便于信息交流
C.靠近政治中心
D.交通发达
解析:第20题,钢铁工业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需建在劳动力密集的地方;首钢从北京搬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因此在曹妃甸发展钢铁工业,肯定会给当地带来一些环境问题;相对于北京而言,曹妃甸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第21题,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首钢总部放在北京,可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便于首钢和外界的信息交流。
答案:20.C 21.B
22.我国提出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B.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应吸纳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
C.城市化能使城乡居民间收入、教育程度、观念差异缩小
D.城市化的发展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解析:选B。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但大城市数量和人口很多,因此对于大城市,我国的发展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其人口和用地规模,因此选项B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2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B.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减弱
C.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分工明确,结构差异大
解析:选D。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分工不明确,造成结构逐渐趋同。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环渤海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构成。“三圈”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结合下图及学过的有关知识完成24~25题。
24.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地形为平原 ③处在湿润气候区 ④海运便利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④
25.关于目前环渤海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均衡性
B.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三个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解析:第24题,要注意问的是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第25题,可用排除法。环渤海地区三个都市圈的城市密度并不相同,A项错误。由于工业化的推进,环渤海地区三个都市圈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C项错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是长江三角洲,而不是环渤海地区,D项错误。只有B项是正确的。
答案:24.D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判断图甲地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河汛期出现的时间是________(季节),原因是什么?
(3)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不同角度分析,图乙中利用沼泽地的方式有何利弊,试分析说明。
(4)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开发利用沼泽地?
解析:本题以东北三江平原的区域图为背景,以沼泽地的开发利用为材料,考查了区域判断,东北河流汛期的时间及水源、沼泽地的开发与影响。
答案:(1)三江平原
(2)春季和夏季 东北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多,形成夏汛。
(3)从经济效益上看,因地制宜地开发沼泽和种植、养殖,增加了经济收入;从环境效益上看,沼泽地的开发,破坏了湿地系统,其功能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4)应退耕还林还湿地,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及特色农业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度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下降到现在的1.6元/kg。
材料2: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 生产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式
材料3: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比较。(2002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hm2)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靠近市场 B.光热充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丰富
(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双选)(  )
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
B.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
C.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D.大量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5)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看,东北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黑龙江省的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________。这种现象也同时存在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省份。请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东北平原为我国最大的平原,且耕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河网密布,地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和水利化建设。第(2)题,大豆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温度带均可生长,东北之所以具有优势,主要是有肥沃的黑土。第(3)题,理由可从材料中得出。第(4)题,与国外大豆生产比较,差异最大的主要是科技水平的差异。第(5)题,主要应从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水源方面来分析。第(6)题,主要差异是东北地广人稀。
答案:(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2)C
(3)价格低 含油量高
(4)AC
(5)低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6)高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人均占有粮食多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重工业加速发展,重工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重工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材料2: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比较表。
材料3: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四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2)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材料三,说明山西省工业结构的优劣,并指出其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解析:第(1)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都呈下降趋势。第(2)题,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剧能源紧张局势。第(3)题,珠三角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能耗量较少。第(4)题,山西以煤炭工业为主,发挥了资源优势,但是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
答案:(1)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2)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 环境污染加剧
(3)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4)优:围绕能源(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省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劣:工业结构重型化,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能持续发展。调整方向: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29.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值增长图,回答问题。(10分)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区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________年为第一阶段,________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2)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其主导产业是________,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其主导产业是________。
(3)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中,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________的发展;2002年,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最大的________产业基地。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由早期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实现产业升级,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答案:(1)1980~1990 1990
(2)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3)慢 改革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小
(4)高新技术 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