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3: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3: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5 17: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90分;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5×2=50分)
1.所谓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是指(  )
A.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B.由GPS卫星星座、GPS信号接收机两部分组成的技术系统
C.是专门为在空中运动或旅行的用户服务的系统
D.对地表任何物体和人都起作用的系统
解析:选A。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其功能是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2.下图卫星信号中,相比而言最弱的是(  )
A.07             B.11
C.20 D.31
解析:选C。图中数字表示卫星编号,黑色柱的长短表示信号强弱,由图很容易看出,2号和20号卫星的信号比较弱。
“战斧”式巡航导弹于1972年开始研制,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是专门攻击陆地和海上重要目标的一种多用途、亚音速、全天候的巡航导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对外公布,中国在2009年和2010年发射10颗左右的导航卫星,预计在2015年建成由30多颗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阅读上述材料,回答3~4题。
3.巡航导弹功能主要得益于(  )
A.IT技术          B. RS技术
C.GIS技术 D.GPS技术
解析:选D。巡航导弹的飞行及确认目标需GPS的定位和导航功能来实现。
4.“北斗二号”导航系统的建成有利于(  )
①军事侦察中的单兵作战 ②农作物的灾情预测 ③各种探险活动的开展 ④世界山脉高程的测定 ⑤各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规律模型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解析:选C。农作物的灾情预测需用到RS,各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规律模型的建立需GIS才能完成。GPS没有此两项功能。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完成5~6题。
5.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选B。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而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则需要用GPS技术。
6.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
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解析:选C。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
我国正在建设子午工程,该工程利用120°E子午线附近以及沿30°N附近现有的监测台站,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30千米以上到几百千米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据此资料完成7~8题。
7.子午工程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利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卫星地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运用地磁信息进行检测是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对地面进行精准定位则要用到GPS。
8.下列活动可借助子午工程完成的是(  )
①天气预报  ②商业区人流量的分析  ③城市环境检测  ④人口密度与粮食产量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子午工程可运用于大气环境、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
对植物来说,同类植物由于生长状况、健康程度不同,其反射率也有较大差异。图中为松树在不同状态下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9~10题。
9.在遥感彩色红外线图片上能把健康的和受病害的松树区分开来,其原理是(  )
A.健康松树的反射率在任何波段都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B.健康的松树在0.4~0.76微米波长范围内大体上低于有病害的松树
C.在波长0.8~1.4微米范围内有病害松树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的松树,病害越重,此波段反射率越低
D.在波长大于1.6微米时,健康松树的反射率高于有病害松树
10.松树属针叶林,要把松树与阔叶林区分开可利用(  )
A.GIS技术 B.RS技术
C.GPS技术 D.计算机技术
解析:由图可知,同类植物生长状况、健康程度不同,其反射率差异较大。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出的健康松树、病害初期松树和病害中期松树的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差异。小于0.6微米波段健康松树和病害松树反射率差别不大,大于0.6微米时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在0.8~1.4微米波段更明显,不同健康状况很容易区分开来。针叶林与阔叶林其反射率不同,可利用遥感技术把它们区分。
答案:9.C 10.B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据此完成11~12题。
11.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必须将RS和GIS结合起来使用。
12.“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地震
C.水体污染 D.大气污染
解析:选B。地震属于地质灾害,不在环境监测的范围之内。
 如上图是某同学根据某地区假彩色Ⅱ星影像,用透明纸描绘的该地区的道路、河流草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该同学在标准假彩色卫星影像上区分道路与河流的最主要直接解译标志是 (  )
A.边界是否圆滑
B.是否与城市相连
C.色调和形状差异
D.地势高低差别
14.根据不同时间该地区的标准假彩色遥感影像可以判断(  )
①河流的污染程度及其变化 ②汛期的洪涝范围及其变化 ③道路上人流量变化 ④枯水期河流水量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道路和河流的色调不同、形状不同,道路较顺直,河流弯曲多变;标准假彩色影像上人流量的变化是微小的,不易判断。
答案:13.C 14.B
15.要准确快捷统计测出各地灾害信息材料,完成专业图像、统计数字等成果,主要依靠(  )
A.传感器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面遥感技术
解析:选B。统计信息、制作专业地图等属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GPS、RS都不具备这些功能。
16.下列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正确的说法是(  )
A.GIS只能应用于经济活动
B.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C.GIS能用于大型商场的选址,不能进行市场分析
D.城市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与日常工作时准确的信息来源及所作出的决策等都不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选B。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信息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各种领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为分析灾害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以及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城市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以及日常工作中,需要准确的空间信息,而几乎所有决策都与地理信息有关。
17.下列对“3S”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C.GPS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GIS技术可分析、处理GP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解析:选B。GIS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系统,RS技术指遥感技术,GPS技术指全球定位系统。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可分析、处理GP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RS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GPS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18~19题。
18.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答案:A
19.对1995年与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答案:C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回答20~22题。
20.要对长江流域水灾灾情进行监测的理想途径是(  )
A.人工监测 B.应用遥感技术
C.坐飞机目测 D.坐水上快艇监测
答案:B
21.要准确快捷地查询各地的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  )
A.传感器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C
22.为防御台风危害要研究台风的中心位置及移动方向,对台风中心及移动方向信息的准确获得利用了(  )
A.RS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 D.观测资料
答案:C
23.“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包括 (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现代通信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24.关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定位系统只能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不能确定其高程
B.全球定位系统由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紧迫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
C.全球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但是受地形、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D.目前GPS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
解析:选B。全球定位系统即GPS,它是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由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地面监控系统主要用于监测和控制卫星上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沿预定轨道运行;用户设备部分为GPS接收机。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因此它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目前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在各个应用领域如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业、娱乐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故本题答案为B。
25.下面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地球使用了信息科学技术作支撑,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
B.数字地球是一种封闭的数据平台,使用静止、仿真、虚拟等先进技术
C.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三者的融合统一是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D.数字地球的数据量巨大,无法通过网络传输
解析:选C。解答此题要对数字地球的含义和特点有全面的了解。数字地球依靠信息技术作支撑,是开放式的数据平台,采用动态、仿真、虚拟等先进技术,虽然有海量的数据,但借助信息高速公路等网络,其服务对象能覆盖整个社会层面,全体人群都可从中获得所需信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且可以直接看到植被顶部和部分侧面的形状、阴影与群落结构等。
材料2: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不同植被的不同________特征。并由此区分________。
(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
(3)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影响这一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从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特征分析,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可以称之为________,试分析发展这一农业模式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谱 植被类型
(2)①监测范围大 ②瞬时成像 ③实时传输 ④快速处理 ⑤迅速获取信息 ⑥实施动态监测等优点。
(3)垂直分异 光、热(温度)和水分随地势高低的变化发生分异
(4)立体农业 ①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光热资源等) ②增加农业产量 ③增加农民收入 ④多种经营等
27.根据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GIS在灾害监测评估应用中的空白处所代表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过程中的优势分别是什么?两者结合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如何?
解析:GIS在灾害监测领域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为分析灾害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以及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答案:(1)预报预警 动态监测
(2)遥感技术在灾害前兆与灾情监测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方面有优势,而地理信息系统借助于其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在灾害空间分布分析方面有优势。
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在灾害发生前,能事先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在灾害发生过程中,能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在成灾后能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工作。
28.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图1显示的查询半径,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________。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的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________技术。图2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________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________ 技术获取的。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________颗卫星的信息。
(3)图3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________。
(4)图3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重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________技术的组合。在图3中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第(1)题,主要从图中的注记中读出该图半径实际距离为500千米,图上距离为1厘米,便能计算出比例尺;另一方面明确呼和浩特、济南、天津、太原与北京的相对位置,就能对号入座。第(2)题,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RS技术;经过GIS系统对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则能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要知道任何一点的精确位置,可用GPS技术获取。第(3)题,RS技术能够提供影像信息功能;GPS技术能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GIS技术可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第(4)题,首先从图中直接可以看出丙为GIS和GPS的重叠部分,因此代表二者的组合。其次明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是哪类技术的组合,举出利用相应技术的例子即可。
答案:(1)1∶50 000 000 A D B C
(2)RS GIS GPS 四
(3)① ④ ②
(4)GIS与GPS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位置;乙:RS获取火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火灾损失;丙: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甲、乙、丙、丁任答一点)
2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第25次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于2008年10月出征南极。本次考察队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西南方向约7.3千米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执行236平方米内陆站生活区、科研区的建设任务,并开展冰川、天文、测绘等学科观测与考察任务。
(1)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胜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 ;考察队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利用,叙述错误的为 (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解析:本题以南极科考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1)题,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答案:(1)GPS 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