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1: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1: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5 17: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1.世界上的城市多数集中在(  )
A.季风气候的沿海地区
B.中低纬度的高原凉爽地区
C.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D.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解析:选C。本题从气候条件分析世界城市的布局。这里要理解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如季风气候,显然限制在亚欧大陆的东部,与世界城市的分布不符合,同时也要认识气候特点对城市的影响,如热带雨林因为湿热,迄今人烟稀少。
下表是西藏各站点0.8米深度年代平均地温距平(℃)资料,据此完成2~3题。
年代 拉萨 泽当 当雄 安多 日喀则
1970S -0.8 -0.2 -0.1 -0.2 -0.5
1980S -0.1 0.1 0.1 -0.2 -0.2
1990S 0.9 0.1 0.1 0.3 0.6
2.表中数据表明(  )
①就年平均地温而言,呈逐年升高趋势
②20世纪70年代西藏地区地壳活动弱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明显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西藏平均地温距平上升,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3.根据西藏地区年代平均地温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  )
①全球降水量有增多趋势
②阿尔卑斯山多年冻土最大深度呈明显增加趋势
③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冰川面积不断萎缩
④青藏铁路沿线冻土活动层厚度加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许多著名高山的冰川后退,青藏高原永久冻土上面的活动层厚度会加大。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5题。
4.影响图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交通线分布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5.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筑公路,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解析: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形平坦,西部地形起伏,多低山丘陵;东部城镇密集,表明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第5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线路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道路要连接居民点、村庄,为人们提供方便。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和走向,线路多经过平原、缓坡,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
答案:4.C 5.A
6.读下图,黑点代表聚落,若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则下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丁、乙 D.甲、乙、丙
解析:选A。若该聚落形态是受河流影响,则在河流的干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少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处聚落明显较少,故最可能为支流的是甲乙。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7~10题。
7.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①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旱涝灾害增多 ③某些物种灭绝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CO2含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可能是(  )
A.喜马拉雅山雪线高度降低
B.中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增加
C.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方向延伸
D.高纬度地区比原来气温更低
10.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措施是(  )
A.立即停止使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B.控制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
C.植树造林、种草绿化
D.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资源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危害。第7题,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第8题,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事件增加,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第9题,气温变化影响雪线高度,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雪线高度上升;中纬度谷物带,由于蒸发加剧,作物水分亏损,粮食减产。第10题,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不切实际,将它们转化为气态燃料,仍会排放二氧化碳。
答案:7.C 8.B 9.C 10.C
西北通道是指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但依2008年的观测,西北通道有望未来实现通航。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西北通道有望实现通航,其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明显下降 B.全球气候变暖
C.臭氧层遭到破坏 D.人口快速增长
12.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森林火险等级下降
B.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
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D.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解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融化速度加快,因而西北航道有望实现通航。北冰洋海冰融化是因为全球变暖,故阿拉斯加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森林火险等级上升,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升高,但纬度高不至于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答案:11.B 12.D
日记一则:“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田地里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塑料大棚被撕裂,有的大棚被吹塌。夜间,在附近刚刚返青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放一堆堆的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据此回答13~14题。
13.从日记里看,这里刚刚经历了(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侵袭
⑤气旋过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14.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太湖平原
解析:第13题,“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说明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特点。第14题,刚刚返青的麦田,说明此处种植冬小麦,所以是华北平原。
答案: 13.D 14.A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回答15~17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200 8952 18245 3357 8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045 514 387 288 1344
15.由表中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6.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17.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我国水资源总量高于法国,但人均低于法国。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是美国的10倍。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中国的2.47倍。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多,并不是水资源总量多,而是人口总量小。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国民素质较低,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体措施:发展科技,保护水源,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
答案:15.B 16.B 17.C
  目前北京市居民水价是3.7元/吨,其中包括0.9元的污水处理费,1.1元的水资源费等项目。经过相关部门的水价审核,考虑到将水费与2012年进京的南水北调的水价相衔接。所以今年北京的水价将继续上调。读下面世界主要城市用水价格表,回答18~21题。
城市 生活水价(元) 城市 生活水价(元)
北京 3.7 罗马 6.9
东京 22.8 巴黎 6
悉尼 9.3 伦敦 4.8
纽约 7.2 新德里 3.37
18.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         B.伦敦
C.北京 D.罗马
解析:选C。四个城市中只有北京降水量较少,且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不均匀,易发生水资源危机。
19.今年北京及我国许多城市又将提高用水价格,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
C.增加国家税收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解析:选A。提高水价主要是以此提高居民节约意识,促进节约用水。
20.水资源是否丰富的标志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多少,表中8个城市中,径流量比较稳定的城市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选B。在8个城市中,巴黎、伦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
21.从有关城市生活用水价格可以得知(  )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丰富
B.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C.伦敦、纽约都位于大河边,生活用水成本低于东京
D.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提高了用水价格,其主要目的是倡导节约用水。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据此回答22~23题。
22.形成诗中描述的景观的天气系统是(  )
23.“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原因是(  )
A.这里位于寒潮的源地
B.纬度位置高,气候严寒,距寒潮源地近
C.受夏季风影响,水汽充足
D.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
解析:第22题,“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南下的冷空气带来大风、雨雪等天气,为冷锋活动。第23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新疆地区靠寒潮源地近,吹来寒冷的西北风,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分遇冷凝结容易形成冰雪降下来。
答案:22.A 23.B
读日本铁路及主要城市分布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日本城市分布和规模的主要因素(  )
A.地形与气候 B.土壤与植被
C.河流与土壤 D.河流与资源
25.影响日本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科技水平 D.城镇分布
解析:影响城市分布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气候、河流,影响铁路线布局的自然因素除地形外还有地质、气象、水文。日本资源贫乏,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小,多分布在狭窄的沿海地区。
答案:24.A  25.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b镇至a镇的公路经过山区,选线应符合山区公路修建的原则,受地形影响,公路沿等高线修建,且避开陡坡,因此选方案②。第(2)题,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在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联系更多的村镇,选择绕道c村镇的曲线。
答案:(1)② 受地形影响,山区中修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2: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量增多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毁林,其中能产生热量的是前者。第(2)题,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通过技术措施增强人类的适应性及对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等方面分析。
答案:(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8.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联系2010年元旦前后上海市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________一带。
(3)读上图中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  )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寒潮过境实际上是快行冷锋过境,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由于冷空气势力强大,会出现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第(2)题,由于冬季西伯利亚是低温中心,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我国东部地区寒潮大多发源于该地区。第(3)题,寒潮源地实际上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北半球反气旋。第(4)题,寒潮来临时天气变化剧烈,人容易患病,雨雪大风天气恶劣,交通事故增加,羽绒服购买者增加,低温还能冻死一些害虫,但人们为了取暖,会增加用电、用气量。
答案:(1)温暖晴朗 大风、降温、雨雪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蒙古——西伯利亚 (3)B (4)ABDE
29.(2011年银川期末检测)下图为某地1950年和2010年的地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点有哪些?
(2)1950年A、F两地均已形成村镇,其中F地形成的条件可能是什么?
(3)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到2010年该地形成了A、B、C、D、E 5个城市,试分析A、C成为城市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早期城市因河流而兴起,后期因路上交通的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答案:(1)沿河分布。
(2)地处河流汇合处,河流为其提供便利的水运和生产生活用水。
(3)交通位置优越,水运和公路运输兼而有之。地处河、海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沿海港口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