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学业水平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中图版 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学业水平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0-05 17: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1.C 2.B
3.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
A.水汽 B.臭氧
C.氮气 D.二氧化碳
解析:选B。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2010年高考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选A。火山灰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形成的,之后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终了圈层是岩石圈。
5.“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由题干信息中的大海、彩虹、地下、植物的根系可以得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均参与了水循环。
6.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一、选择题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部分(  )
A.地壳 地幔
B.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C.生物圈 岩石圈
D.水圈 大气圈
解析:选B。解答本题需要整体上把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都可以
解析:选C。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A、B选项只能研究地壳的一部分。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5题。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类型、特征及应用。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km·s-1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解析:选A。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
5.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解析:选A。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约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此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下图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I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8.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A.气温在-50℃~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解析:该组题考查了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与大气分层的认识,并紧密结合热点,考查了各大气层的大气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还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由下往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导致其升温;高层大气变化稍微复杂一点,随高度上升,温度先是下降,然后再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中曲线相似的情况下,要从其温度值加以判别。电离层位于80~'500千米的高空,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能够反射无线电波。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是在高层大气中。
答案:6.B 7.D 8.C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  )
A.臭氧层的高度
B.对流层的高度
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解析:选B。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纬度约有17~18km,高纬度约有8~9km。
10.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
A.热量主要来自短波辐射的是甲处
B.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
C.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
D.甲、乙两处同为下沉气流
解析:选C。甲位于对流层,乙位于平流层;大气层中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对流层。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数百人遇难,30万多人受灾。
材料2: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3)结合材料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A (2)D
(3)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地壳 地幔 地核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12.下图表示某一高度的大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则该层是________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因________________而有利于高空飞行。
(2)若该层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则该层是________层。其空气运动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则该层是________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天然屏障是指阻隔宇宙空间的有害物质对人类伤害的屏障,来自宇宙空间对生命有害的主要是太阳紫外线,能阻隔太阳紫外线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由此推断该层是平流层,原因是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而且,该层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1)平流 此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
(2)对流 对流 上冷下热 复杂多变
(3)电离 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
(4)对流层 平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