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8—40页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物体,它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课中我没在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或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物体、想象猜测、合理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图片、课件等。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每个小组一个小药箱。
教法:①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②直观演示法
学法:① 动手操作法 ②自主探究法 ③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流程图】
看照片猜物体,激趣引入
-1652270139700
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257300167640
巩固应用,知识提升
1257300195580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看照片猜物体,激趣引入
师:上课开始,老师先来测一测大家的眼力,看到照片后猜猜是什么物体。课件逐一出示汽车、电话图,让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
师:为什么有的照片一眼能看出,有的却更难呢?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形状会不同。
师: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善于思考。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完整地认知一个物体,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爱的看照片、猜物体活动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分阶段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
我这儿有一个小药箱,它一共有几个面?其实它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先对这个药箱进行仔细的观察。要观察这个药箱有个要领:把药箱放在桌子上不让它移动。
请同学们确定一个位置进行观察,告诉你的同伴你看到了几个面。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生(1):我看到了三个面: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
生(2):我看到了两个面:正面和左面(正面和右面,正面和上面)
生(3):我看到了一个面:正面(上面)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同学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面的个数也不同。最少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吗?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时,这些面之间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发现看到的面是相邻的面,而看不到相对的面。)
2、从三个方向进一步观察
师:刚才我们对药箱进行了整体观察,现在我们要对他的每个面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面又有新的要领:视线要与被观察的面垂直。
教师示范,学生示范
师:请小组长像老师这样摆好药箱,每个同学分别从它的正面、上面、左面去观察,把你看到的形状告诉你的同伴。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分别说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张贴出图片)
师:请大家观察第1个同学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板书)
师:再比较这两个同学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发现?同样是正面,这两个同学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可见,我们所说的正面、左面、上面都是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师:现在请你们观察老师讲台的小药箱,说说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课件出示例1)
3、观察长方体,进一步提升对观察物体的认识
师:看到熟悉的药箱,大家能正确判断各个角度看到的样子,如果没有实物,只有画出来的长方体,你们能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吗?(课件出示抽象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直接切入主题,提供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4、观察其他物体。
拿出自备学具,看一看,画一画。教师引导,集体交流。
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四人小组,观察,讨论,圆柱体的各个面,然后说一说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并画一画,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分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师要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师:刚才出现的情况,是因为你们观察时没有将圆柱体放在跟你的视线同一水平线上。
师:如果将这个圆柱体变矮点,那它的正面和侧面看过去就可能?(课件演示)
生:正方形
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师:同学们现在能说出一个物体在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果现在有两个物体同时观察,你们还能辨认从不同的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吗?
(课件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样子摆好学具,并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把看到的形状记在心里,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了,请大家说说这三张图片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课件演示)
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知识提升。
1、猜一猜,一个物体
师:这是我们从正面看到的一个物体的一个面 ,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及物体的可能性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小结: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
2、猜一猜,两个物体
师:这是我从正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这两个物体可能是什么?用学具来摆一摆,再全班交流。
3、用所学知识解释“题西林壁”
师:平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背诵古诗,那你们会背苏轼的《题西林壁》吗?会背的背,不会的看课件。
师:读的真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生:……(重点体会第一句)
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庐山会成岭又会成峰呢?生:……
师:看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这两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而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古诗,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起到总结本课知识的作用。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你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这样你们才能成为一个“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智者,做个生活中的用心人。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