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方程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方程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20 13: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方 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能用代入法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的解简易方程与解稍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节课通过现实的情境沟通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情境中等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本节课时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此前已经知道“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学会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能用代入法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学生学本节课时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许多物体称重的工具,对天平的“平衡”、“不平衡”的状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生根据天平图列算式提供了帮助。
3.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学习方式
用学生们熟悉的天平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观察、列式、分类、归纳等教学活动,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4.学生学习本节课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主要表现为寻找等量关系的困难,即不习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看待,不善于由未知量入手并将其参与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列式、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或文字叙述的等量关系。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方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等式和方程。
教学难点:能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或文字叙述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天平、水果、砝码贴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天平,由天平的作用引出课题,使学生了解天平“平衡”与“不平衡”表示的意义。
二、看图列式
出示天平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状态。
用式子表示观察到的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三、认识方程
提出“观察写出的式子,说一说它们可以怎样分类”的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介绍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意义。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四、尝试应用
出示试一试,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交流学生的判断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五、课堂练习
第1题,提示学生看懂图,自己尝试列出方程,然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提示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中的等量关系后,再列出方程。
第3题,根据文字叙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列出的方程。
思考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通过集体交流拓展思路。
教师出示天平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天平有什么作用?
天平不平衡,表示两边的质量不相等。
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的质量相等。
1.逐步出示5幅天平图,让学生说一说天平的状态。
2.试着根据天平图列式。
请同学们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总结得出:(预设)
20+30=50
30+ x=50
30+x>50
30+x<50
30+a=80
2y=100
50+y =100
1.仔细观察这些式子,请同学们按照天平平和不平,把它们分分类。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根据符号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如:20+30=50,30+ x =50,30+a=80,
2y=100, 50+y =100
另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如30+x>50, 30+x<50
2.师:大家仔细观察,像20+30=50, 30+ x =50,30+a=80,
2y=100, 50+y =100
这些式子对应的天平的状态都是平衡的,表示两边质量相等,所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的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简单介绍不等式,不等式在这节课我们不研究
观察30+ x =50,30+a=80,
2y=100, 50+y =100
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方程。
3.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学生汇报交流。
4.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得出:等式包含了方程,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教师出示集合图表示。
1.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式子(课件出示)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谁来说一说你判断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学生汇报交流
1.让学生观察第(1)幅图,鼓励学生尝试列出方程,然后交流。
学生在列方程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32+ x=57 ②57- x=32 ③x=57-32
如果出现③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写的是对的。然后指出:一般情况下,不列未知数单独在等式一边的方程。
让学生观察第(2)(3)两幅图,再自己列出方程。
全班交流
2.请学生先认真读题,再列方程。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3.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学生写完后集体订正。
思考题:请列出方程。
1.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最小的数是x,它们的和是36。

天平是学生熟悉的实验用具,由“天平的作用”和怎样使用天平开始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为看天平图列式提供直接经验。
让学生经历观察天平示意图,了解天平状态的过程,为后面的列式打下基础。
经历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由天平是“平衡的”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认识方程生成课程资源。
由天平“不平衡”写出不等式,为下一步通过类比活动认识方程积累素材。
把式子进行分类,为下面揭示等式的意义及认识方程打基础。
了解“等式”概念,在分类的基础上,认识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举例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认识。
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给学生提供利用已有知识判断的机会,考查学生是否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多种方式呈现数量关系,给学生提供尝试列方程的机会。
利用以x表示未知数的简单问题,考查学生能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相等关系。
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文字表述正确列出方程。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补充练习,既充实了课堂练习的容量,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
教学反思
?1、数学问题生活化
通过学生熟悉并有着亲身实践经验的玩跷跷板的游戏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平衡与不平衡的种种现象,用生活原形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出方程意义,内容来源出自现实,学习内容自然流畅的展现,方程意义的揭示水到渠成。
?2、知识教学延伸至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渗透
这一节课并不是把知识的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以这一内容为切入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概括出的各种数学式子进行分类再分类,初步建立数学的分类思想;又如教学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的教学环节,没有直接呈现书中的答案而是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图来反映,这样让学生带者问题去探索与思考,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快乐。
3、个人学习转化成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的不同环节,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类的标准,合作交流对方程意义的理解,集体创作不同形式的图形来反映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这样的组织形式不仅分解了教学的难点,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注重联练习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教学中,老师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不仅设计了归纳练习,而且安排了综合性练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练习的场景化,是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数学,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开放题鼓励学生去思考与创造。
?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以及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中也准确把握了这一点,依次教学了这三个知识点。这三个知识点看上去也很简单,如果做练习应该不会出什么错,可是课后练习我发现这类问题有的学生还是会出错。课后,我反思在教学概念知识时,不仅要教学概念本质内容,还要抓住概念现象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更容易和轻松的做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