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一、学 科 音 乐
二、课例名称 《赶圩归来啊哩哩》
三、执教教师
四、课 型 歌曲综合课
五、年 级 六年级
六、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蕴含情感: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了解彝族音乐中的特色衬词“啊哩哩”,体验彝族人民赶圩归来的快乐心情,增进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获取知识: 1、了解衬词是民歌的特点,“啊哩哩”是彝族人们最常用的衬词,并掌握其在歌曲中的固定节奏型 XX X,使得歌曲充满动感。
2、了解“赶圩”在歌曲中的含义以及创作背景。
3、掌握并能表现上波音记号。
提升能力: 1、能准确演唱不同旋律音高,不同表现形式的衬词 “啊哩哩”。
2、了解歌曲第二乐段中变化、重复的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感受“回声”在音乐中的表现。
难点 学习彝族的典型舞步——三步一跳,并能运用于歌曲之中。
八、教学过程
一、总结提炼,衬词导入
(设计意图:以少数民族歌曲中广泛运用的衬词设计游戏,使学生能够快速感受衬词在不同民族歌曲中的特点,了解衬词是民歌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1、师:游戏——歌曲连连看,听几首我们以前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请你找出它们相对应的衬词。
2、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这些民族歌曲中衬词是最被广泛运用的,而且每个民族衬词的运用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你们听,这首歌曲的衬词是什么?你能猜到它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衬词——啊哩哩(板书) 彝族(课件)
二、创设情境,趣中学歌
(一)衬词切入:
(设计意图:通过听赏,了解衬词“啊哩哩”是彝族人们最常用的衬词。)
1、师:你们怎么猜到是彝族的?
生:跟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的衬词一样。
师:啊哩哩是彝族当地人们最常用的衬词。一唱到“啊哩哩”的时候彝族人们就特别的高兴。
(二)了解赶圩:
(设计意图:了解赶圩含义,从而引出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揭示课题。)
1、在这首歌曲中,是什么事情让彝族人民这么高兴呢?让我们再来聆听歌曲,从反复出现的歌词中寻找答案。
2、赶圩(板书),是什么意思?
师:赶圩就是赶集。它是一种民间风俗,看,这就是赶集,你看到了什么?(课件)。
师:在集市上买到好多东西真的很开心。在1979年,词作家古笛来到彝族地区,正碰上彝族人们赶集的日子,身穿五彩服饰的彝族姑娘们,在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欢欢喜喜地往山寨走的情形让他深受感染,于是,他就和曲作者黄有异一起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好听的彝族歌曲。(归来板书,揭示课题)
师:现在你们知道《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的意思。
(三)简介彝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既熟悉了歌曲,也了解了彝族的风俗人情,增进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
师:看完了彝族的介绍,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能歌善舞……
(四)掌握衬词节奏:
(设计意图: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掌握衬词“啊哩哩”在歌曲中的固定节奏,并为歌曲表演进行铺垫。)
1、师: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快乐的赶圩队伍中,每当听到衬词“啊哩哩”的时候,就让我们和着节奏轻轻地拍手。
师:同学们和歌曲配合的不错。请学生拍击“啊哩哩”节奏。
师:原来歌曲中所有“啊哩哩”的节奏都是这一个固定的节奏型 X X X(板书),让我们跟着音乐用轻轻踏步的形式再来感受一下。
(五)掌握衬词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与图形谱的结合以及教师手势提示,引导学生唱好不同音高,不同表现形式的“赶圩路”,以此更好感受彝族音乐的特色风格。)
1、师:同学们配合的很默契。衬词的节奏是相同的,那它们的旋律音高相同吗?
师:彝族大都生活在山寨中,对他们来说,赶圩的路也是高高低低、崎岖不平的,所以他们的路有时这样的……有的路是这样的……
师:完整的感受高高低低,崎岖不平的赶圩路,请同学默唱。
轻声跟唱,速度慢一点,声音小一点。
师:哪两个“啊哩哩”走的是上山路?
师:虽然道路崎岖不平,但是人们的脚步是轻快的,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来演唱?
师: “啊哩哩”是彝族人们独特的衬词,他们在演唱“啊哩哩”的时候总是眉开眼笑的,再来听听同学们的演唱。
师:这下很有彝族姑娘唱歌的味道了。
(六)解决上波音: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运用对比,引导学生掌握上波音记号的演唱。)
1、师:同学们,满载而归的彝族人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这儿有两种唱法,你们听,怎样演唱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彝族人们赶圩归来的高兴心情呢?(范唱)
师: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彝族人们的快乐,就请来了上波音记号(板书)来表现音乐,使音乐更加动听,富于变化。
师:脚步是轻快的,我们的声音是轻巧的。就用这样的声音跟着伴奏来演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七)听辨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变化的表现手法,也以此降低学习歌曲的难度。)
1、带着这种快乐的情绪,我们也进入了歌曲第二乐段,这一乐段歌词完全相同,但是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试着唱一唱,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这两个乐句的开头。
师:作曲家运用了一种重复的表现手法。
师:那不同点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哪个乐句的结束音更高?
师:作曲家又运用了一种变化的表现手法。在第二乐段短短的两乐句中,作曲家就运用了重复、变化的表现手法,使歌曲更加朗朗上口。让我们跟着琴声来唱一唱这两乐句。
师:很快就要到家了,彝家人的心情更加激动,听听老师的演唱,对比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力度是强的还是弱的?
集中彝家人所有快乐的情绪,用强的力度来演唱歌曲第二乐段。
(八)山寨回声: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感受彝族大山中的“回声”,并能表现出回声效果。2、加入动作,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也为歌曲表演进行铺垫。)
1、同学们,老师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呼喊。你呼喊时会做什么样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会让我们的声音传播得更远。就像在山中对歌一样,而且还有回声呢。你们听,每一乐句的第几个“啊哩哩”表现了回声?
我们来对一对歌,老师来唱原声,请同学们来唱回声,回声的音量要比原声的音量小。听听你们的回声效果。
师:回声效果怎么样?不错,我们可以再去控制一下。同学之间配合试一试。
2、赶圩归来的路上还有哪些欢乐的场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唱一唱,自己学一学歌曲的后三段。(完整听唱)
3、我们也来唱一唱这欢乐的场面。(钢琴伴奏)
(九)歌舞相伴: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彝族典型的舞蹈动作——三步一跳,并能试着和着音乐进行舞蹈。)
1、彝族歌曲多与舞蹈相伴,而这首歌曲最早也是来源于一个舞蹈主题,学习彝族舞蹈中的一个典型舞步——三步一跳。
2、跟音乐一起跳舞。
老师从你们的歌舞当中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幸福。
三、承上启下,贯穿民族歌曲:
(设计意图:1、介绍不同版本的演唱,给学生进行无限学习的引导。2、承上启下,贯穿其它民族风格的歌曲,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做好铺垫。)
1、介绍不同版本的演唱方法——摇滚版本,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聆听。
2、结束语:今天我们跟彝族人们一起感受了他们快乐、幸福的农家生活,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表现幸福生活的歌曲。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会学到更多这样的歌曲,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