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转圆圈》教学设计
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第二章月下踏歌《转圆圈》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意境,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撒尼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2、知识与技能:了解撒尼族音乐风格,乐曲主要使用do、mi、sol三个音组成。
3、过程与方法:歌曲情感处理,进行音乐文化扩展与渗透。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歌曲意境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
教学难点 歌曲小快板部分的演唱和前倚音的准确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看视频回答问题:
从视频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做什么游戏?(转圆圈的游戏)
从视频中我们能看到人们怎么做游戏?(手拉手,站成排,手儿拉的紧,脚儿齐又快)
学生思考,教师书写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课 欣赏歌曲《转圆圈》,思考歌曲演唱形式(齐唱、独唱、重唱)。
2、旋律分析:2/4、3/4拍节奏。
3、跟老师学习视唱乐谱第一声部。
4、跟着老师钢琴,逐句学习歌曲,重点突出前倚音学习。
5、从学习中重点学习歌曲中的表情记号:渐强、渐弱、延长记号、反复记号、较强、弱。
学生欣赏并分析,师生互动交流。
三、 合作互导 1、师:《转圆圈》这首歌曲不同于一般歌曲,我们唱唱曲谱回忆一下。
生:主要使用了do、mi、sol三个音。
师:2/4、3/4是音乐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2/4、3/4拍频繁变化,舞蹈性强。
师:拍号、旋律音特色结合,形成了它特的民族风格—撒尼族歌曲的歌舞性。
加入小乐器改编歌曲,小组合作来完成作品,体现同学们的互相合作精神。
学生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四、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转圆圈》是一首很有特点的撒尼民歌,歌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构成的,由四二拍转换成四三拍的风格特点,课后请同学们可以完整的演唱歌曲一声部旋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
五、 板书设计 转圆圈
撒尼民歌
旋律: 2/4转换3/4拍节奏(徐缓地)
歌曲风格: 撒尼民歌
倚音唱法 渐强 < >渐弱
六、 教学反思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自己经验十分不足,还有许多地方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吸取。
通过本节课,优点:语速慢、清晰具有亲和力;教授歌曲细心;最后环节设计创编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给本课添加色彩。不足:虽然本节课是一节歌唱课,但教唱时间过长,枯燥,没有提起学生的兴趣,只是单一的反复教唱,这方面应该多多收集资料学习,思维不清晰,有些地方说话混乱,让学生听起来很难懂得,需要改进。课件运用的不够熟练。
总体来说,本课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由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