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60分)
本题为单选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
1.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使用天然火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2.《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3.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仙人洞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4.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 )
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 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 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 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5.《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
6.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7.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秦灭六国 B.周平王东迁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三家分晋
8.小明同学在学习某历史知识时将所学内容编成了如下顺口溜:“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他所学习的知识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9.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主要在于水利工程兴修
11.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12.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14.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5.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
A.出现了封建皇帝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万里长城修筑完成
16.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朝的统一(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秦朝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为人民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1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18.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19.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接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20.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2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2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商纣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2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
24.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5.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刺史制度
26.下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
27.2012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其中一枚主题是千年帝京(右下图)。该枚邮票最佳首发地应在( )
A.北京 B.西安 C.罗马 D.伊斯坦布尔
2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29.“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测量、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 )
A.《诗经》 B.《史记》 C.《九章算术》 D.《神农本草经》
30.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摘自《诗经·周颂·我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并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8分)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4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秦汉地方制度建设的认识。(8分)
答案
CBCDB BBBAB
DACAB DBBCC
DDCAB CBBCA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5分)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5分)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5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5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4分)
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4分)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统治。(4分)
(3)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