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限时
(语文学科)问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8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早已载(zài)入史册,后人对其进行纪念,从中汲取能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
B.倡导整本书阅读,是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趋势,阅读容易走向浅尝辄(zé)止、断章取意的误区。
C.缂(gè)丝这种中国传统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能自由变幻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D.黄家庄藏有美酒的消息不胫而走,据那些喝过的人说,那酒澄( (chéng)清透亮,醇厚绵长,入口生香,实乃琼浆玉液,令人回味无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
B.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D.《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消协近期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存在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B.19岁少年潘愚非,18岁少女宋懿龄,在法国图卢兹攀岩奥运资格赛上双双给我们带来惊喜,先后获得两张2020年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的参赛资格。
C.脱口秀《吐槽大会》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用吐槽的方式,掀起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一些行业“内幕”。
D.神光III原型装置的成功研制,全面奠定了我国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行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基础。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6分)
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端门数字馆举办“腾讯 NEXT IDEA×故宫”发布会,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长期合作。
据介绍,此次合作将以“ 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
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请你对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语言简洁。(4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只选5小题)(10分,每小题2分)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诗经·氓》)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李白《蜀道难》)
(3)谨庠序之教,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髙》)
(5)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白居易《琵琶行》)
(6)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 。(王实甫《长亭送别》)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0分)
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然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有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撤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背向,又以色来衬光。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原理。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那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如果说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物理透视。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
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象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以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和斗拱的美都很绝,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
(张大千《画说》节选)
8.下列对材料中中国画的“透视现象”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人所说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这几句话,其实恰是证明了中国画中透视抽象原理的运用。
B.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轻淡模糊;画近的亭台楼阁,色调深浓,清清楚楚,似在眼前:这种透视现象在中国画中无一例外。
C.石涛独特的技法是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可以说是画家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科学物理透视原理。
D.中国画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李成采用了俯仰兼用的透视方法,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因为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中西绘画在画面上有所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画作差别更大,但从根本上说作画无中西之分。
B.西方绘画中色与光是不可分开,互为映衬,兼用阴影衬托;中国画大都光与色分开,用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但水墨与写意则不然。
C.中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个角度取景的,现在的抽象画只是从一个角度取景,在表现力上自然比不过中国画。
D.宋人沈存中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认为既见屋脊又见斗拱的构图颇不合理,其实是沈存中不懂得兼用俯仰的透视道理。
10.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20分)
永恒的海
〔日本〕东山魁夷
登上斜坡,立即吹来剧烈的风,我出现于断崖之上。透过松林,俯视着水沫飞溅的海洋和黝黑的岩礁。蓝色的波涛,汹涌奔腾,叩击着岩石,抛洒着银白的浪花,轰然作响。岩石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在波谷中时隐时现,在海浪的冲刷下,个个呈现出坚强的姿态。
这里是山口县青海岛。岛的南侧,和缓的绿色的山峦包围着仙崎湾,多么宁静的海景。而北面却是岩石峭立的断崖,日本海波高浪险,形成了喧嚣雄奇的景观。
我从去年就开始到海滨旅行,寻觅波涛和岩石的绘画素材。我想从相互搏击的海浪和岩石那里,发现海国日本的象征。有一次,我听到台风将要通过铫子海面的消息,立即驱车赶到犬吠崎。我在灯塔旁下了车,大风挟着飞沙,使我睁不开眼睛。我冒着被刮走的危险,来到断崖的边缘。
遥远的海面上白沫飞溅,浪涛汹涌,灰黑的云朵低俯着水平线在流动。海浪咆哮着袭来,接着又退去,粉碎了,扬起了水花。在这一片混沌的海洋上,不时有阳光下射。我从崖上下来一点找个风势较弱的地方站住,凝神眺望。只见洋面上的狂涛巨澜,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着。这种大自然的脉搏,自太古以来从未停止。
然而,最豪壮的景观是北海道日高海岸南端的襟裳岬。日高山脉入海处,其余脉形成一列大岩礁在水中绵延六七公里,海水袭来,荡起银白的浪花。丘陵上有一片狭窄的草原,随处生长着矮矮的柏树,低伏在地面上。这北国边陲的景观,和北端的鄂霍茨克海滨的能取岬,给人留下相同的印象。密布着原始森林的半岛的尖端,立着一座涂着黑白花纹的灯塔,背衬着灰色的大海,孑然独立。我面对着这片荒寂的风景,寒冷的雾气包裹着我。
我寻求的不是这种沉郁的海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夏季节,我沿着海岸从宮津到了丹后半岛。我经过宁静而碧绿的水湾里排列着船坞的伊根渔村,顺着半岛北侧的断崖,站在屏风般的巉岩上,眺望间人海滨。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留心观察自然,我悟出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正因为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的,所以应当确信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存在着,尽管这种力量的归结及意义尚不得而知。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对待一切现象,都要看作是某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我虽曾陷入了那种失意和悲惨的深渊,但没灰心气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着上述这样的观点。
经受过那场战争带来的苦恼和悲哀,到了不得不抛弃自己一切的时候,就越发强烈感觉到某种力量的存在。事情不是这样吗?后来,我在心中回味着当时的情景,多多少少杜绝了精神上的安逸和松弛。然而我回顾着战后至今所走过的道路,又不能不感到惭愧。我一步个脚印坚持不懈走过来了,但我的艺术却不能认为是深刻的了,大凡艺术作品,只有摆脱创造它的作者的偏爱以及世间欢迎它的一切好意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命运:它将被评判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有没有经得起这种严峻考验的作品呢?我只能说那要等待将来了。如果不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前进了。
如今,我聆听着波涛的声音,这是永恒的音响。左右着水波搏击的力量是什么?我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受某种力量支配的缘故。这种力量应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11.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征。(4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3文章为什么多次描写海景?(6分)
14.根据全文,探究标题“永恒的海”的深层意蕴。(6分)
三、古诗文阅读(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8题。(23分)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①,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①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
1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已经 D.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昧昧:昏暗,模糊不清
16.下列选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吾属皆且为所虏
C.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幸生也何为
D.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中写到“万籁有声”“小鸟时来琢食”“风移影动”,实则以动衬静;这种静并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透露出此时的作者在项脊轩中所感到的自我满足。
B.归有光的散文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小节传递情感。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细节虽小,言语不多,却能感人泣下。
C.作者写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似是轻描淡写之笔,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意缠绵的情状,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D.结尾“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为一切往事的见证,老妪、大妣、先母、家境种种衰微,样样悲喜、所有的情感都凝注在这棵树上,因此它具有象征意义。后人称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当之无愧。
18.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8分)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是《项脊轩志》原文中被编者删去的部分,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保留好?联系全文说说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3分)
2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节选自苏轼《墨君堂记》)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
②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9-20题。(8分)
夜雨
(唐)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21.从体裁上区分,甲是 ,乙是元曲。两首诗(曲)都呈现出一种 的意境。(2分)
22.两首诗(曲)都提到了芭蕉,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争”与“不争”,“争什么”与“不争什么”,似乎都可以争论不休。对此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2020学年高二10月限时
语文参考答案
一、(28分)
1.D 2.D 3.B 4.C
5.(1)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分)
(2)例:我很赞同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和提倡。这是以创新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推动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 (不赞同且言之成理也可)
(4分,观点明确1分,理由恰当2分,语言简洁1分)
7.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7)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10分。每小题2分)
二、(30分)
8.B 9.D
10.(1)光与色分开,以色来衬光,以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阴阳向背。
(2)不自觉地运用透视,从多角度集成美的构图。
(4分,答出一点给2分)
11.文中的“我”是一个画家,勤奋创作,坚强自信,谦虚富有反思精神。
(4分,答出点给1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12.(1)运用拟人及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海的浩大壮观;
(2)作者运用移步换景、远近结合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表现海的壮观;
(3)运用视听结合,通过声音和视觉画面展现海浩大的声势。
(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3.①作者多次描写海景,写出大海的魅力与永恒,表现“我”对大海对自然的
热爱。
②作者不断寻觅绘画素材,从侧面表现作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③由海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呼应标题,有利于主
旨表达。(6分,答出一点给2分)
14.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顺着生长和衰亡的圈子永远循环往复,这种规律亘古不变。
②大海的永恒与神秘力量带来作者深刻启示,杜绝精神的安逸与松弛,坚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③启迪人们对艺术对人生需要不停地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与艺术。
(6分,答出一点给2分)
(32分)
15.C-已:已而,不久
16.A-音节助词(B-所字结构/表被动;C-代词,“你的”/连词,表转折;D-介词,“在”/介词,“比”)
17.D-枇杷树在文中没有象征意义
18.(8分)(1)项脊轩一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2)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大概会认为我和井底之蛙没什么不同吧。
19.(3分)示例一:保留,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来日尚可有所收获的志向,是对前文叙事抒情的有力提升。
示例二:删除,
20.(4分)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21.(五言)绝句;幽静冷寂、凄清冷寂、凄凉冷寂(意思相近即可)(2分)
22.第一首诗中由雨打芭蕉声引岀夜雨,以声衬静,渲染岀环境的淒清,烘托了诗人的孤寂之情。第二首诗通过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深秋图景,融情于景,形象地抒发了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6分,艺术特点各1分,抒情效果各2分)
四、(60分)
23.分五等评分。
一等(60-50分):立意较深,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
二等(49-45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44-42分):心尚明确,内容较具体,结构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等(41-36分):中心欠明确,内容空泛,结构基本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35分以下):完全离题,或感情不健康,或文理混乱,或语病严重,或不足300字,不成篇。
说明:
①构思新颖有创造,或语言生动有文采,或书写美观端正、卷面整洁,酌加2—3分。
②错别字3个扣1分(重出不计)
③300字以上600字以下,降等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