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0 19: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道战国七雄与著名战争;了解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审时度势,思考国强与民强的关系,认识到要以民为本,民众是国家根本;学习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了解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
难点: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春秋是在“乱”中动荡,周王室衰弱,分封名存实亡,诸侯“尊王攘夷”,相继称霸,号令天下。春秋战国这500年的历史,就像一座喳喳作响的大厦,战国七雄的诞生让这座大厦轰然倒塌。战国在大裂“变”中,金戈铁马,气贯长虹,且问“谁来一统天下!”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走进这个大裂变时代。
环节一:大裂变时代
(展示PPT3)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遍,这表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新兴地主阶层不断壮大,社会转型迫在眉睫。
经济层面的裂变,带来政治的剧变。(展示PPT4)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春秋时期,晋国称霸打仗靠谁?当然是靠晋国卿大夫贵族,打了胜仗,按规矩就得分封土地、百姓,晋国分封土地现象愈演愈烈,卿大夫之间你灭我,我灭你。最后剩下韩、赵、魏,公元前403年三家像切西瓜一样,把晋国分了,新的国家破土而出。齐国的贵族田氏,在公元前391年也篡取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让高层贵族换了血,政权层面换了人。政治上的裂变标志着:春秋结束,战国开始。
(展示PP5)从春秋到战国,小小的诸侯国在相互角逐中演变为七个主角——战国七雄(“七匹狼”)。七国并立的局面形成没多久,就各自称“王”,各自为政了。学生活动:看地图,画出战国七雄示意图。
战国七雄各自称“王”意味着什么?“七匹狼”之间是独立的、平等的,谁强谁得天下,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也没有任何合法性,合法性只有拳头,谁横谁取胜。这导致一个什么结果?战争的打法不一样了。战国以前的打法是“大刑用甲兵”,最大的刑罚就是用打仗,兵甲讨伐。我们都是周王朝的下属国家,如果你这个国家做了不好的事情,成了害群之马,周王朝就用简书的方式,调集诸侯军队,打起旗子,敲起锣来,诏告天下说:“我为什么要打他,他哪儿哪儿错了”。这叫“刑罚”,这叫纠正你错误,堂堂正正,这叫王道。春秋时打仗主要就是这个概念。战国时期,“七匹狼”都是“王”了,大家都想作最终的“王”,这时还有“大刑用甲兵”吗?没啦。“刑罚之战变为兼并之战”。战国时期的战争要讲智术、战术、诈术,就是杀人如麻!就是要占你的土地、掠夺你的人民、灭你的政权。战争异常残酷激烈!
齐国“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孙膑智胜一筹。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孙膑用“减灶计”诱奸敌军,兵不厌诈,孙膑又胜一局。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更是将智术、诈术、战术展示得淋漓尽致,还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被后人耻笑。
(展示PPT6)
兼并战争,兵临城下,万姓流离,何处为家!战国时期的战争呈现了怎样的特点?(学生据材料回答:规模大、时间长、兵力多、区域广、更残酷。)
(展示PPT7)本环节小结: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社会转型,政权在变,兼并战争,战争法则也在变。在这个大裂变、大兼并的时代,谁来主沉浮?时代需要能“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审时度势”的变法人才。
环节二:变法图强
(展示PP8)各国主要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他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如何才能不当“小鲜肉”被“狼”吃,或者怎样才能变成“狼”兼并他国。学生回答:富国强兵、赢得战争。)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最迫切、最彻底、最成功。让我们走进这匹来自西边的“狼”。
(展示PPT9)秦位于西部,生产落后,被称为“蛮族”。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大受刺激喊道:“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诸侯看不起我,这是莫大的耻辱!)在这个群狼环伺的时代,落后不光是没面子的问题,如果不发奋图强,恐怕要被吃掉呀!秦孝公求贤若渴,要寻富国强兵之道。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不得重用。于是,向西入秦,通过孝公的亲信景监面见秦王。第一次会面,商鞅谈尧舜禹的帝道,孝公听得哈欠连天;第二次会面,商鞅说汤、文、武的王道,孝公昏昏入睡;第三次会面,商鞅大讲“争霸之道,强国之路”,孝公越听越着迷,不知不觉挪动双膝,凑近商鞅,两人一连谈了好几天,孝公还不满足。可见,君臣二人,必成强秦的“黄金搭档”!
学生思考:(1)改革能否开展的关键点在哪里?(参考答案: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成败的关键点在于主政者,孝公的态度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2)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哪里?(参考答案:守旧权贵的反对。)
商鞅变法的准备工作(展示PPT10):论战权贵。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变法,但担心舆论的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对话,大臣杜挚说:“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有偏差。”商鞅回应:“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就是说,治理国家不只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要“与时俱进”。“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后世改革的理论依据。辩论的结果,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这使孝公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商鞅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南门立起一根圆木,布告说:谁能把这根圆木搬到北门,赏50斤黄金。这么容易的事,赏50金。没人相信!结果有个愣小伙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商鞅真赏给了他50斤黄金。这事能不传开了吗?
学生思考:商鞅“城南立木”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重赏立信、令行禁止。)
准备工作做好了,接下来开始变法。(展示PPT11)看教材33页,变法内容:经济上的措施。教师解释“废井田,开阡陌”的含义:在秦国,由于旧贵族势力强大,他和秦王都不可能强行没收贵族土地,商鞅的办法是鼓励农民开垦无主荒地,并承认新开垦的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在利益的推动下,没人给就旧贵族耕地了,贵族井田份地自然消沉。“奖励耕织”,“重赏重罚”是并行的,奖有多重,罚有多狠。重视农业,同时抑制工商业,对商业课以重税。懒惰而穷贫的人要罚为官奴;“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保障社会公正,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的"商鞅铜方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总之,秦国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
商鞅在经济上的改革措施,旨在富国。那如何强兵呢?(展示PPT12)在秦国,平民怎样才能获得爵位、土地呢?参军打仗,建立军功。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秦国有二十级军功爵位。重赏必重罚,对没有军功的贵族,去其爵位。秦国成为“尚首功之国”,成为“虎狼之国”。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在政治上,商鞅采取哪些措施呢?(展示PPT13)建立县制,全国分为31个县,县令为县长,由国君直接考核任免,官吏按职位领工资。国君的法令就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做官成为一种职业,不再是贵族世袭。贵族世袭的特权被取消了,中央集权加强了!这极大地打击了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同时,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有效管理,商鞅在全国建立了基层社会组织,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这叫什伍制。大家互相监督,对不告发犯罪的,隐藏罪犯的人要腰斩。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按户收税,大家大户,必须分成小家小户,兄弟要分门立户,小户好管理,税源丰富。对隐瞒户口,逃避赋税的,严惩不贷。基层管理的主要指责之一就是管理户籍,按户口征收税赋。
变法初期,商鞅曾于一天之内,就在渭水边处死囚犯七百余人。他们都是因为私斗才被处死的。学生思考:《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哪些措施?(参考答案:奖励军功、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户籍管理、什伍连坐。)
商鞅变法的内容分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其实是我们看到历史结果之后的“后见之明”。那么,商鞅自己的分类方法又是什么呢?(展示PPT14)“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鞅的变法措施,分为强国之法和弱民之法。请同学思考,重新把商鞅的改革措施分类。(展示PPT15)强国之法:重农、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统一度量衡。弱民之法:抑商、轻罪重罚、连坐之法、改革户籍。商鞅改革的核心为:利出一孔,驱农归战。就是说,百姓要富贵,只有获得土地,这一条路。农民要获得土地,就得去前线打仗,建立军功。所以,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奖励耕战”,这让秦国国富兵强,把秦国打造成了“战争机器”。
商鞅强国弱民之法,如何能推行开来呢?(展示PPT16)学生思考:公平无私,太子犯法,他的老师脸上被刺字,一个被割了鼻子;严刑重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在路边倒垃圾,被砍了手。)变法之初,有人反对变法,结果被处死。后来“秦国大治”了,有人说变法好,结果被商鞅发配了。在商鞅看来,法是不能议论的,百姓只能依法行事,令行禁止。经过变法秦富了、兵强了,诸侯畏惧了。然而商鞅之法对百姓太刻薄,太无情了。“虎狼之国”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有必要吗?百姓只有用人头来换爵位、土地、和尊荣。这样的征服太野蛮!这样的百姓太可怕!这样的制度太无道!
(展示PPT17)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10年后: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20年后: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100年后: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130年后: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150年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2000年后:百代都行秦政法。
(展示PPT18)思考:商鞅“强国弱民、兵强民弱”的改革之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参考答案:片面的深刻:有见于国家,无见于百姓!有严刑酷法,无安居乐业!有虎狼之国,无仁义之师!)
商鞅是个“酷不入情”的人,这样的人活的时候五鼎食,死后五马分尸。真是“活得热烈,死得痛快!”
商鞅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启发与教训。我们可以这段历史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呢?(展示PPT19)参考答案:1.改革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审时度势!商鞅顺应了秦国富国强兵的需求,适应了大变革时代的兼并战争,但从长远来看,为秦国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反思:如何审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2.改革无坦途
,要有付出成本的准备!
商鞅为改革付出了生命,秦国变为“虎狼之国”,“尚首功之国”,野蛮的战争机器,这样的成本值不值?我们可以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吗?我们能为改革承担多大的成本呢?改革要以民为本,民众是国家根本!商鞅变法强国弱民,将国与民对立。我们改革如何兼顾民与国的利益,如何让社会和谐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环节三:强秦更强
(展示PPT20)商鞅变化后,秦国的更强。公元前330年,收复之前魏国占领土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赵军40万。秦国在发展壮大中,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就是其杰出代表。
(展示PPT21)看视频,完成关于都江堰的知识卡片。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本课小结:(展示PPT22)战国大裂变时代,生产力不断进步,
社会转型;兼并战争不停歇,朝不保夕;变法图强求发展,日新月异。在二百五十年的阵痛中,中国历史正在脱胎换骨!(展示PPT23)在这大裂变的时代中,强秦脱颖而出,一统天下。旧时代寿终正寝,新时代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