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教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教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5 21:0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识记: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2)理解: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3)运用: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事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课前自主学习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1.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年8月1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创建人民军队和的开始。(2)秋收起义: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在进攻大城市长沙的过程中失利,改向山区进军。10月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废除封建剥削。
3.根据地建设 (1)毛泽东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2)根据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到1930年夏,全国建起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3)1931年,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后,在瑞金成立。
二、红军长征
1.原因等人犯了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2.过程:(1) 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几经曲折,损失严重。 (2) 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胜利:(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三路红军大会师,长征胜利结束。4.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2)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红军长征一结束,就开始了。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情景激疑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的正式形成。那么,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 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归纳
1.背景:(1)1927年,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当时南昌的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中共决定集中掌握的武装力量以此为突破口,发动武装起义。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但革命军在南下途中损失惨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典型剖例 【例1】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到的教训主要是 (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向敌人防守较弱的山区进军。 (3)同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作用: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2)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3)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 (4)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先后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围剿”被粉碎,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 :“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概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土地革命的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典例剖析 【例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 ( )
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将地主的所有财产分配给农民 D.组织农民积极从事生产
【变式题1】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B.创造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知识点三红军长征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1933年秋,蒋介石对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2)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博古等人在指挥上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3)红军苦战一年,未能打退敌人的“围剿’’。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博古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2)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③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进军:①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历经千难万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师;②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历史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典例剖析 【例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巩固测试
1、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开始于(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北伐战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作用表现在………………………………….( )
A.保存并逐步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 B.消除了一些人对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
C.挽回了王明“左”倾路线给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 D.树立了走中国独特革命道路的光辉典范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B.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
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
4、苏联积极帮助并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下列事件没有反映这一点的是………………( )
A.国民大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5、下列有关遵义会议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B.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C.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D.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错误
6、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 )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6年10月 D.1937年10月
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8、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材料二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1930年6月1 1日)
请完成:
(1)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一、二所作出的选择有何异同
(2)材料二给出的选择为什么是错误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资,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
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书》(1934年)
材料二 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兵力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三 长期的战争使扩大缸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如“上杭县才溪乡,共有两千余口人,在一次一次的扩军突击后,乡里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大红军),这当然不现实"。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四 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146期(1934年)
请完成: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