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可以得知是三元里抗英的事迹,因此结合材料能够归纳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而敢于造反与题干精神不符。
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赞颂(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曾纪泽收回伊犁
C.刘永福抗法 D.林则徐广州销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诗中“筹边”“天山”可知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3.台湾士绅倚靠清政府保台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1895年5月25日,台北绅民拥至巡抚衙门,由丘逢甲等捧送民主总统印及国旗。唐景崧朝服出,望阙九叩首,北面受任,大哭而入。于是,改年号为“永清”,寓永远隶属于清朝之意。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正确的是( )
A.唐景崧、丘逢甲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台湾脱离祖国而独立
B.是在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举措
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解析:选B。结合台湾民主国建立的背景(台湾士绅倚靠清政府保台的希望彻底破灭)和其年号“永清”的寓意(永远隶属于清朝之意),可知选项B正确。
4.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第一、二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军民抗日,第三幅反映了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5.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结合以上两图及所学知识概述台湾军民反割台抗日斗争的史实。
(3)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结果如何?你如何评价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问题、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2)两问以归纳概括为主,结合教材内容把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军民抗日的概况归纳出来即可。第(3)问评价应指出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1)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的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日军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
(3)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失败。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选择题
1.三元里民众曾在《申谕英夷告示》中警告英军:“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 ②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 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坚定决心 ④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不用官兵”可确定①正确,“杀尽尔等猪狗”可确定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B项。
2.右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它所承载的历史事件( )
①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 ②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 ③以抵抗列强侵略为目标 ④体现了不畏强暴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三元里人民抗英是1841年5月发生的,在牛栏岗抗击英军时“恰逢倾盆大雨”,在《申谕英夷告示》中提出“杀尽尔等猪狗”等口号,故D项符合题意。
3.19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军事斗争消灭了阿古柏主力,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的两个重要人物是( )
A.李鸿章 曾纪泽 B.曾纪泽 左宗棠
C.左宗棠 曾纪泽 D.丁汝昌 李鸿章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而曾纪泽则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通过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
4.左宗棠病逝后,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左宗棠哪些行为受到人们如此称颂( )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③兴办洋务,创办军事工业 ④建立新疆行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再认再现能力。由对左宗棠的评论知是对其收复新疆的称颂,而③指洋务运动,与此不符,④是清政府行为。
5.“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光绪帝写这副挽联祭奠的海军将领是( )
A.刘永福 B.左宗棠
C.邓世昌 D.邱逢甲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1894年光绪帝”、“海军将领”可判断是邓世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6.“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中蕴涵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
①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空前激烈 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③清政府极力压制反割台斗争 ④反割台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海东龙泣舰沉波”是对黄海海战的高度概括,“上相锚轩出议和”与《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台人号泣秦桧歌”反映了清政府压制反割台斗争,故A项符合题意;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虽然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但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而最终失败,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7.《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D.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猪、羊是代指外国侵略者,射猪斩羊体现了义和团运动把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反映了民族矛盾的突出,同时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但图中人物的穿戴还是清官员式样,因此D项叙述错误。
8.右图是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C.清王朝的奋起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
解析:选A。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使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破灭。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义和团》
材料2: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3: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下令铲除义和团。
材料4:“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和约”指什么?结合材料1,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如何评价材料1中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
(3)从材料2、3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
(4)结合材料4,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解析:第(1)问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1898年,不难判断出“和约”指1895年的《马关条约》。材料中的“鬼子”狭义指日本,广义指列强,“闹”即侵略,由此可判断出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第(2)问中的行动指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评价时注意客观、全面,反帝的立场是正确的,但对文明的排斥是不可取的。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4)问注意材料中的态度,瓜分是下策,即不可取,说明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阴谋,“民气坚劲”说明人民力量强大。
答案:(1)“和约”指《马关条约》。“只因鬼子闹中原”,指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2)表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帝的精神,但对铁道、电线、轮船这些文明产物的毁坏,又表现了它的盲目排外性。
(3)从“因而用之”到剿灭。
(4)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