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二战后,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美国若拥有足够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就用不着真正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迫使它退却。他声称必须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这个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
A.美国要推广其社会制度
B.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C.苏联能与美国抗衡
D.西欧传统强国普遍衰落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主张遏制苏联,一是社会制度的矛盾,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二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苏联是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另外还争夺“大片软弱地区”,其中包括衰落的欧洲有共产主义革命的可能。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当时形成了两极世界。
2.(2011年池州模拟)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
A.表明了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因而引起苏联的极力反对,故选A项。B项中的“武装进攻”与冷战不符,排除。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排除C项。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排除D项。
3.1946年7月,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世界上的原子能发展和使用,要由一个国际原子发展机构来管制,任何把核燃料用于武器发展的违约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在该机构建立起管制之后,将终止制造原子武器,销毁现存的所有储备。其主要目的是( )
A.由联合国控制核武器及技术
B.促进各国和平利用核能
C.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技术
D.避免美苏进行军备竞赛
解析:选C。美国代表提出“任何把核燃料用于武器发展的违约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其目的是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技术。
4.(2010年高考江苏卷)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意为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冲突而进行冷战,D符合题意;A、B、C显然与题意无关。
5.(2011年秦皇岛调研)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1960年8月说:“我认为有一种危险,历史将做出判决……这是美国潮流结束的日子,这是共产主义潮流开始汹涌而来的时代。”他承诺要使“冷战”从僵持状态和潜在的共产主义的胜利转向美国的胜利。下列史实哪一项反映了美国走向胜利( )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的建立
C.柏林墙的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6.中新网载“关键决心”韩美联合演习于2010年3月8日至18日之间举行,朝鲜认为,演习将破坏朝鲜半岛和平、阻碍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造成朝韩关系紧张的诸多因素中最直接的原因( )
A.韩国对朝鲜实行“冷战”政策
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C.美苏“冷战”局面产生的影响
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
答案:C
7.(2010年郴州模拟)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
B.欧洲统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C.歌颂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D.主张建立欧洲联盟
解析:选B。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在那时他就预言“欧洲国家……将……融合在一个……整体里”,表明欧洲统一有历史渊源,B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融合”;C项与雨果的思想相反。
8.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以此强调( )
①欧洲必须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②通过欧洲的联合来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③欧洲可以完全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 ④欧洲应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联合的目的及意义。①错在放弃资本主义制度,③错在“完全取代”美国。戴高乐的意思是强调欧洲的独立自主和反对来自美国的控制。
9.(2010年山东师大附中模拟)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伊拉克战争(2003年)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答案:A
10.20世纪80年代,日本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形象。其“经济大国”地位出现的原因有( )
①二战后把经济立国作为主要方针 ②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 ③重视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④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4%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11.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的哪一国家(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答案:C
12.美国政论家、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同学们如果要反驳这一观点,依据有( )
①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形势逐步好转,致力于恢复大国地位
②欧盟的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③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历史地位一去不复返
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
A.①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布热津斯基的话实质是要说明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反驳的依据应该是目前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对美国的制约,其中包括①②④;③的说法不符合当前世界局势的特点,排除③,故选A项。
13.(2011年德州检测)20世纪60年代,一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曾说:“小国管理着小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却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恰当的是( )
A.小国和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互相制约
B.第三世界尚不足以使大国行动受到制约
C.小国的发言权已取代了大国
D.第三世界有了发言权,但仍未改变美苏的大国强权地位
答案:D
14.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作者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的原因是( )
A.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B.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C.苏联解体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占了上风
D.苏联解体意味着世界走向和平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作者站在西方立场,美苏争霸时期西方国家处于美国和苏联的中间,因此对这位学者而言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15.(2010年宁波模拟)2009年12月1日美国造币和印钞局副局长加迪纳宣布发行虎年生肖“吉利钱”。“吉利钱”是美国造币和印钞局目前唯一针对特定族裔发行的货币产品。美国于2002年开始发行中国十二生肖“吉利钱”,并延续至今。这表明( )
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②美国人对华裔和中华文化了解的加深
③华裔在美国的影响日益增大
④美国认同并推崇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题22分,17题18分,共40分)
16.(2011年徐州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雅尔塔体制)实际上是两类不同国家既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确立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主观意志,又要维护战后合作的共同愿望的矛盾的反映,是妥协和折衷的产物。它确立了苏联和西方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盛发《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材料2: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3: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
——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
材料4:2002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在长达10年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对抗转向本质上是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雅尔塔体制的实质与美苏之间关系的特点。(4分)
(2)材料2中杜鲁门所说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6分)
(3)据材料3,概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6分)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今世界为什么还会存在着“另一种对抗”?(6分)
答案:(1)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对抗与妥协。
(2)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对苏“冷战”政策。谋取世界霸权。
(3)美苏争霸,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4)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罗斯福提出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3: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相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请回答:
(1)战后的美国怎样实现了罗斯福提出的设想?杜鲁门的咨文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6分)
(2)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面临“挑战”的内外因素有哪些?(4分)
(3)从材料3来看,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呈现出怎样的政治格局?你是否赞同“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的说法,为什么?(8分)
答案:(1)实现设想:一是组建了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了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战略意图:建立世界霸权。
(2)内部因素:70年代的美国出现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发展缓慢下来。外部因素:欧洲、日本的崛起;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3)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出一超多强或多极化的趋势。赞同,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从经济上看,当今世界应当是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