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
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向世人表明了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这与材料所述是相吻合的。
2.(2011年镇江学业水平检测)“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向复兴之路。”为此美国出台的外交政策是( )
A.成立经互会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北大西洋公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题干中的“经济健全”可知美国采取的应是经济政策,C为政治表现,D为军事表现,A虽然是经济政策,但这是苏联采取的,故只有B正确。
3.(2011年温州高一检测)为了对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①组织经互会 ②组织华约
③接受马歇尔计划 ④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社会主义阵营对付冷战的举措。③是错误的,因为东欧国家没有也不可能接受马歇尔计划,④是正确的,因为古巴导弹危机正是东西方冷战的表现,是苏联的一个举措。
4.美国国务卿腊斯科谈到美苏争霸的一件大事时曾说:“我们互相瞪着眼、各不相让,但我想,还是对方先眨眼了。”这件事应是( )
A.柏林墙的修建 B.古巴导弹危机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解析:选B。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美苏争霸”“对方先眨眼”,可知是指古巴导弹危机,反映了苏联在美苏争霸中的第一阶段居于劣势。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敦的演说
材料3: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4: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丘吉尔所说的“铁幕”应指哪些国家和地区?该演说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3,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何种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3、4,指出美国在二战后推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4)针对材料4,苏联采取了什么对策?该对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与冷战相关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再认、再现与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应知道“铁幕”指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八国,第二问依照教材回答即可。第(2)题应抓住材料3中的关键信息“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便知是马歇尔计划。第(3)题关键是知道第一问应指冷战政策,第二问围绕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概括指出即可。第(4)题只要弄清材料4讲的是北约建立的信息,便不难答出苏联的对策及影响。
答案:(1)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该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2)马歇尔计划。
(3)冷战(遏制)政策。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对策: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华沙签署《友好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建立起华沙条约组织。
影响:标志着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
一、选择题
1.(2011年武汉检测)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开始。”对凯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美苏即将爆发战争
B.美国将采取遏制政策对付苏联
C.局部战争将不可避免
D.法西斯势力必将抬头
解析:选B。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二战胜利后,美苏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美国对阻碍其称霸全球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丘吉尔曾说:“俄国的困难就是英国的困难”,表示将尽全力援助苏联;但二战结束后,他又公开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联的冷战。这些说明他( )
A.出尔反尔,典型的政客
B.骨子里一直仇视苏联
C.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
D.唯美国马首是瞻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二战中及二战后英国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实质。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是最主要的敌人,援助苏联是为了战胜法西斯,维护自身利益。二战后,德国投降,与苏联等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因此鼓吹冷战。C项符合要求。
3.(2011年秦皇岛质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他称世界局势严重,涉及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这意味着(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C.美国干涉各国内政的开始
D.美国控制西欧的开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杜鲁门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4.(2011年合肥调研)上个世纪40年代这张法国共产党人张贴的“欧洲复兴计划”宣传画(左下图)所表明的美国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右下图的宣传海报却在强调欧洲复兴计划使全欧洲人联合起来。美国1947年以来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最根本的目的在于( )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
B.借此扩大美国的国际市场
C.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D.控制受援国,建立世界霸权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个选项都是其目的,但马歇尔计划服从于美国当时的全球霸权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建立世界霸权。
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9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华沙条约组织
B.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
C.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战后,欧洲“冷战”、亚洲局部“热战”,世界很不安定。但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华约组织成立均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以均要排除。B项中内容符合此时的国际关系内容。
6.
(2011年青岛调研)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于1961年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右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图片反映的是冷战,B、C、D三项是对“冷战”时期状况的正确表述。材料未反映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7.《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题是强调因为没有签署和平条约,南北朝鲜可能卷入新一轮敌对行动,导致统一进程放缓。也就是说朝鲜战争的敌对行动,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不利于双方的和平统一。A、C两项错误。B项虽正确,但不是主旨意思。
8.(2011年广州调研)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墙事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对抗与妥协,处于战争边缘而不爆发战争,这是冷战的基本特点,③④体现了这一特点。越南战争是热战不是冷战,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体现不出材料信息所要传达的内容,故①②不选。
二、非选择题
9.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他(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2: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t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1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
(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3)你认为哪一则材料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
(4)美苏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也有相反的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凯南这段话的时间和内容。1946年,他就强调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但又从让德国西部成为一个“缓冲器”看出,他不主张武力冲突。因此,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先导。第(2)题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第(4)题实际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客观积极作用,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答案:(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导致德国分裂。
(2)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措施: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
(3)材料1可信度高,因为它是第一手材料。
(4)在“冷战”环境下,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互相借鉴,推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