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
一、单选题
以下是朝代更替的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
周春秋秦朝东汉
B.
西周春秋秦朝东汉
C.
西周春秋秦国东汉
D.
周春秋秦国东汉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
A.
秦朝
B.
西汉
C.
新朝
D.
东汉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两汉时期的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
????????①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休养生息政策???
③轻徭薄赋???
④减轻刑罚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属于光武帝刘秀“柔术”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下令释放奴婢?
?②轻徭薄税,恢复三十税一?
?③严惩贪官污吏?
?④裁并机构,裁撤官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
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东汉初年,东汉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出现与下列那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光武帝
D.
汉景帝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
)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
外戚权利的膨胀
B.
宦官把持朝政
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
王莽施政的危害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最大的危害是(?
?
)
A.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B.
诛杀异己,朝政混乱
C.
正直的官吏受排挤,民众遭殃
D.
动摇东汉统治,使之走向灭亡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
A.
起义前制造舆论
B.
目标是推翻旧政权
C.
起义前精心组织和策划
D.
充分利用佛教来壮大力量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黄巾大起义的口号。“甲子”指的是公元184年(甲子年),“苍天”指代的是(
)
A.
外戚
B.
东汉王朝
C.
宦官
D.
秦王朝
“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这种现象直接导致()
A.
外戚之祸
B.
宦官专权
C.
藩镇割据
D.
八王之乱
范晔认为:“纵观东汉一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A.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
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
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描述错误的是()
A.
推翻了东汉王朝的政权
B.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C.
由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策划领导
D.
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利用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
材料二: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经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1)材料一反映了东汉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和危害??
(2)材料二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起义结果如何?
?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盐、铁实行官管,由政府垄断。
——万海峰、肖燕《略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制度》
材料二??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在经济上实行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这些措施的作用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大汉盛世。
材料一:汉初,经济萧条,国力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统治政策……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二:刘秀勤于正事,“每旦视朝,日昃(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乃罢,数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后,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2)依据材料二指出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局面”。他统治后期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朝代顺序,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B.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故填:西周春秋秦朝东汉。故
B符合题意。
ACD.综上,这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CD。
?故选B。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王莽篡汉,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公元9年,外戚王莽废掉了汉朝的皇太子,取得皇位,西汉灭亡。王莽随之建立新朝,但不到15年就灭亡了。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要求理解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④.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轻徭薄赋并减轻刑罚。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武帝刘秀治国的措施,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④.依据所学,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他恢复了三十税一,也减轻刑法。他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C
【解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C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的含义。
6.【答案】C
【解析】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公元25年,汉景帝后裔刘秀利用农民起义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建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故选:C。
本题考查光武中兴。
本题以光武中兴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朝的著名皇帝以及其事迹。
7.【答案】C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故选C。
本题考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8.【答案】D
【解析】王莽施政是在西汉末年,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不包括王莽施政的危害。
故选:D。
本题考查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王莽施政是在西汉末年.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中期以后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要求理解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D.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最高权力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混乱、民众困苦。更严重的后果,就是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被动摇,走向衰亡,故D正确。
ABC.均不是最严重的危害。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要求理解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C.张角创立了太平道,通过在社会下层的传教,形成较大的规模。他以此为基础,经过精心的策划、组织,发动了黄巾起义。而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有突发因素(大雨延误了行程,有被杀头的危险,因此在大泽乡起义)。故C正确。
AB.均不是黄巾起义的特点,故排除AB。
D.黄巾起义利用的是道教,而不是佛教,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黄巾起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苍天”指代的是东汉王朝,故B正确。
A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是导致黄巾起义的原因之一,“苍天”指代的并非是外戚和宦官,故AC错误。
D.秦末农民战争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略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外戚专权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屡屡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C正确。
A.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宦官专权的问题,故A错误。
BD.B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农民起义爆发”在题干信息无反映,故B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黄巾起义,要求掌握基础史实和分析能力。
【解答】
A.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它并没有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故A说法错误。
BCD.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故BCD说法正确。
故选A。
15.【答案】(1)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
(2)黄巾起义。太平道。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解析】(1)本题考查东汉政治,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识记的能力。依据“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可知东汉中央政权的典型现象是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依据“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并联系东汉时期腐败政治和社会混乱的史实作答。
(2)本题考查黄巾起义,要求具备材料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可知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其宗教名称是太平道;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3)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与黄巾起义的联系,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才会纷纷揭竿而起,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16.【答案】(1)措施:对盐铁实行官营。作用:①削弱地方财政权,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2)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
(3)情形一: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情形二:中原人口迁到南方。影响:改变了人口结构。
(4)江南地区经济富庶。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辛勤劳作等。
(5)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使人口流动。
【解析】(1)本题考查盐铁专卖,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一,由材料信息“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盐、铁实行官管,由政府垄断。”可知,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问题二,据学可知,盐铁专卖措施削弱地方财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2)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其杀奴婢,不得减罪。”“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可知,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的措施有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
(3)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人口南迁,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一,由材料信息“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知,古代中国人口南迁有二种情形,一为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二为中原人口迁到南方。问题二,由材料信息“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可知,北民南迁的影响是改变了人口结构。
(4)本题考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一,由材料信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材料四中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富庶。问题二,由材料信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并联系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辛勤劳作等。
(5)本题考查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材料,并联系所学可知,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使人口流动。
17.【答案】(1)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
(2)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光武中兴。
?
【解析】略
第2页,共11页
第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