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
A.已经母以子贵局面形成B.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
C.宗法制度已经正式建立D.嫡庶尊卑影响王位继承
2.《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封地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对象比较单一B.西周主要依靠同姓诸侯拱卫
C.姬姓诸侯完全集中核心区D.西周诸侯拱卫王室作用相同
3.下列有关中外朝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朝”和“外朝”
A.中外朝制度是君权与相权妥协的结果
B.中外朝制度使丞相远离了核心权力
C.中外朝制度在汉初起到加强君权作用
D.中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力
4.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置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北宋在中央设置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从国家中央权力运行的角度看,两种制度的差别是
A.前者是程序式权力运行,后者是职能性权力分割
B.前者是职能性权力分割,后者是程序式权力运行
C.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D.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行政效率
5.皇权政府国家元首的职权具有二性,即皇权不可分割性和皇权不可转让性,下列各项能够体现皇权不
可转让性的是
A.皇位终身制B.皇权至高无上
C.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皇帝用品和称谓的独占性
6.汉武帝时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在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人中央任职。这一措施对
解决王国问题起到的作用是
A.切断了王国与中央的联系B.从人才上限制了诸侯国的实力
C.从经济上限制诸侯国实力D.防止诸侯国君与中央官吏勾结
7.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楚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楚国国君C.卿大夫D.士
8.《乐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而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这则材料对“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乐相异礼相同B.体现等极差异C.维系社会团结D.注重道德教化
9.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
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列各项与他的观点一致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历史发展走向B.战国诸侯以农立国并建立相应制度
C.气象因素不能解释民族国家形成D.古代文明都是大河为中心的农业文明
10.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D.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11.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
A.推行改土归流B.内阁拒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
C.推行卫所制度D.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立
12.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
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奏折的
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典论、官员的清贪。据此说明密折制度
A.实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B.有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D.有益于提高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
13.《十二铜表法》规定,一年时效期间可因妻子每年离开丈夫三个夜晚而中断,妻子可以通过行使三夜权来维护自己的无夫权婚姻。这表明
A.古代罗马完全是一个男权社会B.女性通过三夜权实现男女完全平等
C.古代罗马女性有一定婚姻自由D.古代罗马婚姻关系完全由女方决定
14.对于骨折等严重伤害身体的行为,《十二铜表法》规定的惩罚是支付固定数额的罚金,禁止进行同态复仇。这体现
A.法律文明的进步B.对人身权利保护的减弱
C.法律文明的倒退D.对私有财产实行严格保护
15.“你能帮我写上阿里斯德岱斯的名字吗?我不会写字。”阿里斯德岱斯问:“你知道他做了什么坏事?"
那人摇摇头,回答说:“不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只是大家都在说阿里斯德岱斯是个大人物,是正义之士,我听烦了。”阿里斯德岱斯无语,在男人递过来的陶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材料表明
A.雅典对大人物实行陶片放逐法B.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C.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的有效途径D.雅典的直接民主缺少法律依据
16.据新华社电在10月31日英国“脱欧”最后期限日益临近之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8月28日根据
首相约翰逊的请求,批准目前处于夏季休会期的议会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再次开始休会,休会期将持续到10月14日。这表明
A.英国国王有权决定议会的召开和休会B.英国内阁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C.首相任何重大决策必须得到国王同意D.首相权力的行使受到议会制约
17.民主党籍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杰罗尔德?纳德勒做客全国广播公司《与新闻界对话》电视节目
时说,民主党人将在国会推动针对特朗普的调查,“看看事实将会为我们指向何处”。众议院司法委
员会负责牵头弹劝程序。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
A.议会是权力中心,有权弹勃总统B.总统是权力中心,议会无权弹勃总统
C.议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弹幼总统D.众议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对总统的弹劾
18.议会在整个政权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共和国设立总统,但总统的权力有限。
下列各项符合上述体制的是
A.
1789年后的美国B.
1880年的法国C.
1871年后的德国D.
1820年的英国
19.在傅斯麦的拯救之道中,存在一个要求一个普鲁士君主政体和资产阶级双方相互妥协的内核:君主政体站到民族运动的前列来,内部进行一定的立宪改革;资产阶级则放弃单独统治的要求。下列能够体现这种设想的是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选举产生帝国议会B.皇帝掌握国家大权,选举产生联邦议会
C.皇帝由议会选举产生,各邦推举帝国议会D.皇帝由普选产生,各邦推举联邦议会
20.陈旭麓先生依据《共产党宣言》指出:“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成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使中国人得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正是首先从香港和租界获得
传统以外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下列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C.《革命军》D.《资政新篇》
21.
19世纪末,面对日本意欲吞并朝鲜,中国士大夫觉得高丽绝不可失,因为失高丽就无法保东北。他们认为日本国力甚小:“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心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材料
表明
A.当时士大夫走出天朝上国樊篱,对世界有清醒的认识。
B.当时士大夫没有摆脱上国思想,对日本的变化认识不足
C.当时士大夫认识到朝鲜对中国的重要性,民族意识很强
D.当时士大夫对中国和日本的综合国力有比较客观的评估
22.西太后及想实行废立的亲贵,顽固的士大夫及顽固爱国志士,都与义和团打成一片,精诚团结去灭洋,
以为灭了洋人,他们各自的公私目的都能达到。材料不能说明
A.当时多种政治势力都把义和团当作实现自身政治目的的工具
B.义和团成为当时多种政治力量利用的对象,是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C.义和团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成为所有政治势力拉拢的对象
D.灭洋成为当时多种政治力量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前提
23.孙中山指出:“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邃去。吾国治民生主义
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驱除鞋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节制资本
2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
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人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
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力图作为平等一员融入国际社会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希望与各个战胜国平分胜利果实D.对当时国际形势有理性分析
25.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
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武装割据,民族独立B.民族独立,思想解放
C.民主自由,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26.下面是1925—
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共产党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有效推动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D.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27.表2
表2中共党员成分的构成变化反映了
A.国民革命的胜利B.共产国际的帮助
C.革命性质的变化D.土地革命的进行
28.“军队也开始在农民中间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
地契。”这段材料描写的情景出现在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29.
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
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
A.使国民经济适应抗战需要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D.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0.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向全世界发出冷战信号。这强烈刺激了斯大林。他不再顾及中苏条约的约束,索性将苏军占领区全部交给中共,鼓励中共放手大打。因为中共占据东北对苏联更有利。材料表明
A.美苏关系是导致国共内战的决定因素
B.美苏战后利益的争夺是影响内战爆发的因素
C.二战后冷战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内战
D.苏联从苏共与中共友谊角度将东北交给中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董仲舒著《春秋决事比》,首次提出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即当某一案件的审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时,法官可以援引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来审判。而且在审判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论心定罪”,也就是重点分析行为人的犯罪动机。
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
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父子是天地间最亲密的,看到父亲在和别人斗殴,没有不着急的。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
——摘编自宋伟哲《西汉硕儒董仲舒的法律智慧》
材料二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
审判查理一世的庭审节录:
国王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
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
否则我无可奉告。”
法官布拉德肖:“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判甲无罪的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观念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种观念差异
的原因。(14分)
32.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
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
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
此之前,“中国”己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10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
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