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同步练习】人民版 历史 必修1:专题三单元检测评估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同步练习】人民版 历史 必修1:专题三单元检测评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5 21: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此联充分说明(  )
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
②太平天国领袖具有封建意识
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④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龙飞九五”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②③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际,排除①,而④对联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
2.(2011年皖南测试)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获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下列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原因不包括 (  )
A.《资政新篇》和农民战争没有必然联系
B.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C.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不了解西方文明
D.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对西方文明的排斥
解析:选D。本题实质上考查《资政新篇》不能实行的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政新篇》学习西方文明,不能体现农民的愿望,另一方面是战争环境的原因。但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看,不能体现对西方文明的排斥。所以D项错误。
3.“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民主革命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从材料刻意强调“基督教国家”这一信息入手,分析此运动应为太平天国运动,再者在义和团运动和北伐战争中英国都采取了武装干涉,可排除B、C两项;在辛亥革命中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D项错误。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
4.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武汉义旗”是指下列的什么历史事件(  )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保路运动 D.武昌起义
解析:选D。本题考查阅读历史材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武汉义旗”中的“武汉”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于武汉地区;“天下应”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因此可知该事件指的是武昌起义。
5.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
B.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
C.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
D.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孙中山认为“帝制”被推翻,清帝退位,“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因此,他满意的是推翻了封建帝制。
6.(2011年西安测试)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题干强调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是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强化了中国人的自主管理意识。因此只有A项反映了这个思想。
7.(2011年济宁检测)周恩来曾指出:“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前一个革命阶段中发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亚洲许多实行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巨大影响”指的是(  )
A.有力地配合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斗争
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C.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D.推动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
解析:选B。辛亥革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大的贡献就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8.(2011年宿迁调研)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右图所示。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科学精神 D.创新精神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五四运动”中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这突出反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故选A项。
9.(2011年延安检测)200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马林与中国》文献图片展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200余件珍贵文物、史料和照片公开展出,其中来自荷兰等地的实物、史料是首次与中国公众见面。众多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
A.荷兰人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中有来自荷兰等地的史料,从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0. 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胜利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提供的年代“20世纪20年代”和人物“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综合分析判断可知是南昌起义。因为他们都共同参加了南昌起义。A、B、D三项并没有这样几个人相聚的场景。
11.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这里”指的是(  )
A.江西瑞金 B.陕西延安
D.甘肃会宁 D.贵州遵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2.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  )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二是体现日益成熟,即体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行动。①为1927年探索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指遵义会议,是中共成熟的标志,③④在时间上都不符。
1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选A。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国军已攻下张家口”,所以“和平已经死了”,政协协议宣告无效,和平的希望破灭了。这一切,都是由于国民党首先撕毁了协议,发动了内战。
14.(2011年福州调研)下图是1948年5月在一次“漫画月展”上展出的名为《支持得住吗?》的漫画。对此最为准确的理解是 (  )
A.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的事实
B.反映了内战爆发后,解放军难以抵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C.反映了国民党军队主力被基本消灭后,南京政府难以支持
D.揭示出国民党军队难以支持的局面,预示解放战争必胜定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抗日战争1945年即告结束,因此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即1949年初,故C项错误;根据漫画可判断图中人物蒋介石被解放军打得断腿伤臂,溃不成军,难以支持,因此选D项。
15.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共和国成立首日”即1949年10月1日,当时已经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A、B、C三项在时间上都不吻合。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2011年扬州检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3:“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1)《天朝田亩制度》封面上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镌(镌,雕刻,这里指出版)”中的“癸好三年”是指哪一年?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8分)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6分)
(3)据材料3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1)题,《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主要在于其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切实际。其失败原因依据教材知识分析归纳。经验教训主要从农民阶级局限性与中国民主革命目标之间的差距上分析。第(2)题考查基础知识。第(3)题由材料3内容提炼对皇帝看法的变化。第(4)题结合材料2、3,从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和人民思想的变化两个方面,并结合教材知识的叙述来归纳。
答案:(1)1853年。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实施。失败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3)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7.(2011年淮安检测)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丘逢甲《春愁》
材料2: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令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5:五星红旗飘香江,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
(1)材料1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分)
(2)材料2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2分)
(3)导致材料3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及意义如何?(4分)
(4)材料4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4分)
(5)材料5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哪次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的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既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又要关注材料的时间和出处。回答问题要简练,紧扣要求,抓住要点。第(1)题考查基础知识。第(2)题要注意出处,即井冈山、1928年等。第(3)题由《七律·长征》推知要求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结果及意义。第(4)题由“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是渡江战役。第(5)题考查香港的历史变迁,可结合当今“一国两制”来回答。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或者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5)鸦片战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