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右图是194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报纸里的“中共二中全会”指的是中共哪次会议?并决定工作重心如何转移?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新政协一届二中全会,乡村转移到城市
B.新政协一届二中全会,城市转移到乡村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乡村转移到城市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乡村转移到城市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以及“中共二中全会”可判断是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故选C项。
2.(2011年苏州检测)以下是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在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据此可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 (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C.开国大典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庆政协会议是1945年,“忽近四年”到了1949年,排除D项。宋庆龄是位有影响的重要民主人士,毛泽东邀请她是为了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项正确。
3.(2011年潍坊调研)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可知③不正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④不正确。排除含③④的选项。
4.“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政党制度。由题干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合作的关系,但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基础,即“交响乐队”。而并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应是互相监督,③的说法也与史实不符。
5.(2011年临沂检测)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于2008年3月2日到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申纪兰是中国唯一一位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下列事件她没有经历过的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五届人大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曾经连续十年没有能参加全国人代会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是在吸取“文革”教训的基础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所以B项错误。结合教材知识,A、D项有关一届人大、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内容正确。C项是指“文革”期间,也与史实相符。
6.国家主席刘少奇在被揪斗时,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这表明当时( )
A.中央出了修正主义,“走资派”篡夺了国家大权
B.“有法不依”,宪法已起不到任何作用,形同虚设
C.刘少奇明确提出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没有规定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解析:选B。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揪斗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能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7.(2011年韶关质检)“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修改或补充社会主义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文革”严重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①②③④都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8.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信息、说明历史现象及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蒋经国的观点指出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9.当前,互联网在表达民意、信息公开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也有个别人把互联网当成了“大字报贴报栏”,任意在网上发布不实乃至违法信息。为此,吸取“文革”中“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教训,我们应该强调的是( )
①在互联网上发言,遵守法律是前提 ②不可把互联网作为民主、监督的一个渠道 ③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必须理性、合法 ④没有法律制约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②的表述显然不正确,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已发挥着作为民主、监督、表达民意、信息公开等方面的作用,只是要特别注意要在遵守法律前提下发表真实的信息。
10.“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一表述的“场合”应在 ( )
解析:选A。《反分裂国家法》于2005年3月通过;“九二共识”于1992年达成;2008年海峡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个重要的时间信息,《告台湾同胞书》于1979年元旦发表,故选A。
11.“世界上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应遵照国际法和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政府就台湾问题达成正式协议或谅解,承认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能与台湾互设官方性质的机构,不能进行任何官方性质的往来,双方不能签订官方协定或文件等。”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不包括( )
A.坚持用“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和平统一
B.台湾统一后不得保留自己的军队
C.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D.中国的事情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
解析:选B。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与香港问题不同。台湾统一后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12.当前海峡两岸已实现了“三通”。两岸“三通”的意义在于( )
①两岸直航有助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②“三通”可增加台湾优势、重振台湾竞争力
③符合两岸同胞利益、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潮流
④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两岸“三通”的实现表明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13.下图中中英双方商定解决香港问题的途径是( )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A.外交途径 B.党派对等谈判
C.通过主权换治权 D.通过治权换主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双方商定的途径是外交途径。
14.下面是有关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图片,按场景时序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析:选B。香港于1997年回归,图片①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大会,应是2007年;澳门于1999年回归,图片②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澳门特别行政区金融管理局于2004年向海内外首次发行的“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银质纪念币;图片③连战大陆行是2005年4月。
15.2010年3月4日,李肇星说:“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坚决不能接受的。”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回归中国 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结果
③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 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②③④显然正确,这里解释一下①,所谓“法律上”是指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都提到了日本应无条件把台湾归还给中国;所谓“事实上”是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已收回了台湾。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2011年福建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4分)
(2)依据材料1、2,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10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色。第(1)题考查基础知识,注意时间限制。第(2)题要充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加以综合归纳。第(3)题要言之有据,有针对性,从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得出有意义的启示。
答案:(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3)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3: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
材料4: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依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分)
(3)从历史上看,台湾主权虽几经劫难,但中国人民却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台湾主权。举出两例说明。(3分)
(4)对比材料1、4,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第(1)问依据材料稍加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进展的史实,直接按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可任举两个关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事例。第(4)问可结合两段材料的内容加以总结。第(5)问可以发表自己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只要符合主流思想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台海两岸由战争对抗至结束战争状态。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改变: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台海两岸民间往来、贸易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需要和努力等。
(3)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4)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5)虽有挫折,但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统一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