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同步练习】人民版 历史 必修1:专题四三速效提能演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同步练习】人民版 历史 必修1:专题四三速效提能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5 21: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同缅甸总统吴奈温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这里,邓小平初步表述的解决台湾的构想是 (  )
A.一国两制 B.一国一制
C.解放台湾 D.武力解决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强调尊重台湾现实,在统一的前提下,某些制度、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体现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很明显,B项错误,而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2.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力的区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做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香港特别行政区绝不是让外国人当家做主,而是港人治港,也不是享有完全自治,而是高度自治,所以A、B两项错误。C、D两项都正确,但综合分析,社会制度不同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3.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  )
A.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B.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两岸实现了“三通”
D.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祖国大陆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B项是1979年,C项是2008年,D项是2005年,时间不符。
4.2009年8月30日,台湾劳动党等团体不满达赖来台祈福,痛批“台独”加“藏独”破坏两岸和平。8月31日上午,来自屏东雾台乡等地的部分“88水灾”受灾民众,打着横幅在达赖喇嘛下榻的高雄市莲潭会馆外抗议。这最能说明(  )
A.“台独”不得人心 B.达赖属于邪教领袖
C.台湾政治派系分明 D.受灾民众无需救助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无论是台湾政党还是民众,都对达赖访台进行反对和抗议,这可以充分说明“台独”不得人心。达赖属于国家分裂分子,所代表的不是邪教,排除B项。C项不能由题干中得出。D项说法错误。
5.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首先是为解决哪一地区问题而提出的?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哪一问题的解决?
(3)我国政府在对台湾和港澳的政策中有何异同?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历史图片是历史的载体,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依据图片提取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一国两制”。台湾问题。香港回归问题。
(3)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一、选择题
1.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2011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14周年纪念日。他提出的“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  )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3.“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国”是其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的自治,选B。
4.展望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其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  )
A.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必须坚持两党对等谈判 D.不需要外国任何帮助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迁移理解能力。要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2010年青岛高一检测)“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由“皇家警察”变为“香港警察”说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6.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
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借助历史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的现象说明回归后的香港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7.(2011年扬州学业水平检测)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  )
A.中美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
C.西藏问题 D.香港问题
解析:选B。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引文中的“一心”“劫波兄弟”分析得出,指的是台湾问题。
8.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有(  )
①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
②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党和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统一的政策和策略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根据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大陆方面的政策及实力提高、两岸经济联系加强等方面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材料3: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请回答:
(1)据材料1,孙中山先生的题词与中国共产党的“一国两制”方针在本质上有何相通之处?
(2)据材料2、3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祖国的统一面临哪些有利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中,孙中山题词涉及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的“一国两制”也是为了统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2)问,从材料2中涉及的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材料3中的方针政策来归纳说明。第(3)问,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
答案:(1)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文化交流逐步深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共“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
(3)加强与国民党、亲民党等反台独政治力量的沟通;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解决台湾民众在大陆的切身问题;坚决反对和打击台独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