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年佛山质检)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中显示商王重视占卜,且又是群巫之长,可见,商王注重利用神权来维护统治,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A、B两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2.(2011年厦门调研)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反映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西周推行分封制,在地方建立诸侯国,诸侯有定期朝贡等义务,而“齐鲁大地”也由分封制而得名,因此B、C、D三项均与其有内在联系。
3.《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B.按年龄继承制
C.按军功继承制 D.按遗嘱继承制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列出了统治秩序混乱的四种状况,涉及天下、朝廷、家室与宗族,而当时宗法制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相连的,是用决定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维护等级秩序,其最大特点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4.2010年6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开始,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
5.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朝实行分封制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图片中的“左丞相”“廷尉”等信息反映的是秦中央官制的设立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既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无关。
6.(2011年长沙测试)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意思是秦朝不采用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避免了攻伐之患。因此,材料肯定的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A、C、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不符。
7.(2011年浙江检测)“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政府组织上”、“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可知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A、B、D三项均不是嬴政的首创。
8.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解析:选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来是高考热点之一,符合高考不回避热点的特征。本题以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为题材,考查学生判断、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皇帝制度作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但要理解“陛下”一词,其内涵要结合秦朝皇帝制度的基础知识才能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9.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 )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2011年镇江测试)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核,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决策的失误。题中唐中宗的作为明显不符合国家政治体制,由其心怯而致“斜封墨敕”反映出国家制度对皇权的约束力。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1.(2011年滨州检测)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 )
A.秦朝军功爵制度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由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2011年浙江调研)右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
B.相权被分化,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C.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
D.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体系表中皇权之下的各个机构确实能够做到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但权力又进一步被总揽于皇帝,不是近代“分权制衡”的本质含义。这种机构只是分化相权、强化皇权的措施,A、B、D三项均正确。
13.“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
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 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叙述了中书省“出诏令”,即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即审核政令。两者互相牵制,不能议决时,于政事堂商议。这种方式既加强皇权,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令失误。说明唐朝三省运转过程的完善。B、C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D项错误。
1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采取排除法,材料主要反映了君臣关系。A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合题意,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及废除丞相的信息,因此B、D也被排除。故答案为C项。
15.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解析:选C。从各建筑的功能和特点分析。太庙和天坛是皇帝祭祀祖先和天地的地方,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太和殿是举行皇帝登基等大事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二、非选择题(16题17分,17题23分,共40分)
1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3:(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4:(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5分)
(2)材料2中的“上”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5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3、4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7分)
解析:本题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考查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史实。第(1)题注意分析中央机构的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第(2)题从“秦朝初年”“法令出一”等信息判断是秦始皇,在此基础上回答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从制度创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提示归纳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明清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思想的进步,以此归纳其消极影响。
答案:(1)图一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秦朝,图三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元朝。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
(2)“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3)材料3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材料4反映了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17.(2011年江苏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2: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太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3: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4: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1比较,材料2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4分)
(2)材料3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4反映的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8分)
(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由材料1内容可知是世袭制度(贱有常辱,贵有常荣)。材料2的察举制由选拔的标准看注重品行和才学,比世袭制有很大进步。材料3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其弊端就在于门第观念。材料4是指隋唐科举制,其特点和影响可据教材知识归纳。根据古代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及当今公务员、干部任用现状,有针对性地得出启示。
答案:(1)世袭。注重品行和才学。(答“孝廉”、“贤能”亦可酌情给分)
(2)九品官人法。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3)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或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4)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反对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