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语文版 语文 必修5:第四单元 第11课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语文版 语文 必修5:第四单元 第11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6 08:29: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3张PPT)
第11课 论民本
分题得渔村晚照
[宋]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
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
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
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
白鸥飞去芦花烟。
诗海探珠
【赏析】  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义未尽:渔人迎风斗浪一叶漂流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待,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胡乱地喝了个醉,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思考】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第11课 论民本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爵,通“雀”,鸟雀
无,通“毋”,不要
无,通“毋”,不要
 颁,通“斑”,花白
涂,通“途”,道路
三、一词多义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名词作动词,敲起鼓
名词作动词,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上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
百姓归顺
祭祀用的牲畜
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请允许我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⑤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代词,当“这”“此”讲。
跑,这里指逃跑
有的人,不定代词
则,那么
六、特殊句式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______
②此之谓也 ____________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______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七、名句默写
①孟子曰:“民为贵,_________,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_________,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社稷次之
牺牲既成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
八、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曾三迁其家,最后与一所学堂为邻,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他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_》、《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论语
大学
2.资料链接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________,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
社稷次之
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富贵不能淫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从第二部分的选文看,孟子是如何论证“得民心”和“有天下”的关系的?
【提示】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仁”。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
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2.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3.结合课文内容,请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的联系。
【提示】 (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是忠君。
(2)“忠君”带有竞争意识——谁爱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谁,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虽没有离开“忠君”的轨道,但对那些不可救药的暴君,孟子主张“变置”,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国君,民众则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
4.从文章第三部分内容中,你能概括出孟子的性格特点吗?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5.本文中,孟子在谈话结束时是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政来证明自己主张的?
【名师点拨】 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基础上,照应开头,针对梁惠王口口声声说的“于国尽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根本谈不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针对统治者的归罪于岁,运用比喻加以驳斥,“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以证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言简意赅,提醒统治者不可归罪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百姓才会归服。这样批判虐政也就从反面证明自己施仁政的看法的正确,可谓一箭双雕。
6.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名师点拨】 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帜鲜明,观点突出,他善于通过对事理的分析来把自己的观点发扬光大,从不含糊其辞。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真理的勇气,蔑视统治者的傲骨,这些构成了孟子散文雄辩风格的内在精神实质。第三,孟子的雄辩还表现在论辩技巧上。论辩技巧有:(1)知言。
要和对方辩论,必须掌握对方论点的实质,把握对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者由远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或者把对方话题的内涵暗加改变,使其变成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3)“引人入彀”法,即“归谬法”。对对方的错误观点,先不直言其错误,而是把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前提,利用自己的观点加以推论,最终使对方的观点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
[细剖·深析]
[楼主]
有人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时代有重要借鉴作用,有人认为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而对当今没有借鉴价值,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沙发]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在与权贵谈论政治现状时,决不回避民众生活现状的悲惨,显示出孟子关心民众疾苦的儒者本色,其关心民众疾苦与休养生息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
[板凳]
孟子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其民本思想虽然包括民有、民享的成分,但却不包括“民治”的成分;虽然具有民权思想的意味,却没有民主民权的制度。因此,人民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同时,
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虽然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其时代局限性,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缺少借鉴的意义与价值。
[三楼]
民本与现代民主有本质差别,二者不可混淆,但又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之处。孟子的民本思想于当今时代仍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孟子的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对执政党的思想建设有教育意义;第二,“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对于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禁止乱摊派、乱收费的力度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第三,
孟子提出制约君权的主张对我们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范以权谋私的贪污腐败现象有启示意义;第四,孟子重视教化百姓,与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教育、提高人民素质、以科教兴国有相通之处。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人治、德治社会向法制社会迈进。无论是人治、德治还是法治,其“以民为本”的宗旨是一样的。
写作素材积累
对话体的运用
《孟子》中的文章多对话体,这与《论语》中的一些篇章相似,但《孟子》的对话,又和《论语》娓娓而述的特点有所不同,多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尤其在揭露统治者的虚伪、贪婪、称霸野心的时候,往往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像本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就明显地具有这样的特点。
技法借鉴
使用对话体首先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其次要抓住对方谈论的核心;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说理和辩论技巧。
●随堂练笔
在“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的“催化”下,2010年的朝鲜半岛局势异常紧张,这一年也被韩国人认为是“最糟糕的一年”。请以“朝鲜半岛需要和平”为话题,写一段对话体片断,为解决地区争端出谋划策。
1.课内素材开发 
同时代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能像孟子一样把黎民百姓看得高于“社稷”、“国君”的,并不多见。作为那个时代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位不可多得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确代表那一时代的社会正义和民族良知。他周游列国途中所目睹的列国纷争、战火绵延、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肌色,野有饿殍”),
素材积累
一定时时折磨着他那颗善良而悲悯的心灵。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并常常为此而心急如焚、食不甘味,而且不惜代价、不放过任何一次游说每一位国君的机会,竭力推行自己基于“民本思想”的仁政主张(或曰王道学说)。其言其行虽然难说感天动地,但的确可“与日月同辉”了。诗云“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其孟子之谓乎?
[适用话题]
这则有关孟子的材料可以运用到“抱负”、“执著”、“爱民”等有关话题中。
2.鲜活素材速递
祭孟母仪式
上午9时,随着司仪一声“启扉”,孟庙棂星门缓缓开启,伴随着悠远、肃穆的祭祀乐声和琅琅的诵读声,参加纪念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入庙内,过亚圣石坊、泰山气象门、承圣门等门坊,来到亚圣殿露台前。随着“启乐”声响,鼓声骤起,长号齐鸣,“2010纪念孟母孟子大典”仪式正式开始。首先,举行敬献祭酒仪式,以孟府家酒敬献孟母、孟子。
随后,海内外孟氏宗亲联谊会及孟氏后裔代表,依次敬献花篮并拜祭孟母、孟子。之后,宣读祭孟母、孟子文。祭文历数孟母对我国古代母教文化的圣功伟绩和亚圣先师孟子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了后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和敬仰之心。之后来自邹城市孟子小学的40名小学生手捧书册诵读《孟子》名言,书声琅琅,清脆而洪亮,回味悠长。最后,全体人员肃立,向我国最杰出的贤良母亲——亚圣孟子之母仉氏和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亚圣孟子三鞠躬。仪式结束后,参加人员恭拜孟母、孟子亲容,参观孟庙、孟府。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孝敬”等有关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孟庙的树
孙继权
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份,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
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赏评】  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孟庙的树“恣意盎然”“生物奇观”两大特点,为我们展示出孟庙中独特的古树景观:藤系银杏、洞槐望月、桧寓枸杞、古柏抱槐和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没有写孟庙飞檐画栋的建筑群,而是把重点放在写树的独特景观上,这样写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作了铺垫。
文末点出“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突出了作为一代宗师哲学思想的顽强生命力。文中在描写孟庙的树时,多处运用比喻,这些比喻既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蕴涵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本文思路清晰,内容富有人文内涵,语言形象含蓄,能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有较强的感染力。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