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3课 读《鲁滨孙漂流记》
诗海探珠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赏析】 这首诗先以“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接着,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然后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化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又有
对故国山河土地的眷念,也有虽九死而无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挚悲壮,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
【思考】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读《鲁滨孙漂流记》
第3课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庇护·袒护
二者都有“保护”之意。庇护:中性词,可以用来指一个国家对于遭受追诉的外国人给予的保护,并不引渡给另一国。袒护:贬义词,偏袒维护,指出于私心而无原则地支持或庇护某一方。
例:①据《纽约时报》报道,一份美国政府纳粹追捕行动的秘密报道得出结论,美国情报机构在战后不仅为纳粹分子在美国境内提供_____,并与之合作。②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在平壤发表谈话,指责美国在“天安”号事件上_____韩国,继续推行旨在孤立、扼杀朝鲜的敌视政策。
庇护
袒护
(2)卑微·卑劣
卑微:指地位低下。卑劣:指卑鄙恶劣,是贬义词。
例:①电影《老男孩》对于_____者的希望命题,无疑是感动之根本,在两位男主角梦想的到达之处,不断闪回的是渐渐老去的年轻人于现实生活中无法突围的困境。②朝鲜“民族和解协议会”发言人在平壤发表谈话,指责韩国提出所谓“战时被劫持者”问题是“_____的政治挑衅”和“对抗行为”。
卑微
卑劣
(3)装饰·妆饰
装饰:①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②指装饰品。妆饰:①动词,打扮。②名词,打扮出来的样子。
例:①据悉,作为城市新中轴线北端制高点的中信广场,早在数月前就开始布置亚运_____。②《鲁豫有约》的现场,范冰冰衣着简单、丝毫不见往昔刻意_____ ;章子怡则姿态颇高、时时以制片人自居。
装饰
妆饰
四、词语释义
①朝夕相处:_______________。
②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④秩序井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天时时在一起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
本来的一套去做
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⑤显而易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⑥萎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⑦心神不宁:_________________。
⑧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
(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
看清楚
干枯;(身体、器官等)功能减退并
缩小
精神状态不能安宁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
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
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
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
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ɡ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_______之一,同时也是__________。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小说家
现代主义者
2.资料链接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
透视,是绘画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__________”,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中
焦点透视
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_________”。
移动视点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文中开头说“末了总有一场孤独的战斗在等待我们”,这场“孤独的战斗”指什么?怎样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斗”?
【提示】文中说“孤独的战斗”指的是“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作品的语言了解作品的内容,独自对作品进行感悟体会。
由于不同的作家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即使同一时代的作家和读者之间也不可能完全沟通,再加上我们固有的偏见和经验,就十分容易在这场战斗中被打败。所以要打赢这场“战斗”,即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家通过作品要告诉我们的生活“本质”,只有放弃我们固有的偏见和经验。
2.如何理解“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句话?
【提示】 对于鲁滨孙而言,荒岛没有大自然的“灿烂的紫色”——浪漫情愫,左手是干旱,右手是水源,鲁滨孙在大自然的两手之间疲于奔波。而鲁滨孙自己,顶上中产阶级的光环
悄然遁失,从人到动物,为生存而奔命,成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之下的自我奋斗的动物。这便有了悲情的意味。全知全能的上帝“萎缩”了,他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就暗示我们,在荒无人烟的孤独岛屿上,上帝会随着生存困难程度的增加而逐渐淡出主人公的视野。宗教信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生存法则。
3.“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到“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任何理由吗”这段话的“瓦罐”指什么?
【提示】 瓦罐只是一个象征物,它是作者笔下所描绘世界的一个真实浓缩,多角度透视瓦罐,观察它的质地、土质、硬度,其实就是观察我们身处世界的方法,要真实、简练、精致
地还原万象。一旦掌握了这个透视法,哪怕重重烟树、浩浩云山,星辰下、涛声里,我们也不会有迷失方向之感,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顿悟。这段话启迪读者在用正确的方法欣赏作品的同时,如果掌握了这种透视法,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纳入笔端。
4.“普通的瓦罐”这一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提示】 “普通的瓦罐”,代表的是笛福小说创作所坚持的透视法(描写事实、追求真实感)中的对象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笛福要观察和描写的个人、人群、大自然以及上帝,也可以理解为他平淡的语言风格,求实的写作精神。
课文多次使用它有助于阐释观点,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易懂等作用。反复出现意在强化务实意识,它既是小说主人公的落脚点——不虚无地奋斗,也是作家的创作理念——写实,让事实产生美,所以“瓦罐”既是作者对小说解读的主线,也是表达观点的媒介。
5.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作者举哈代和普鲁斯特的例子是要引出哪个概念?
【名师点拨】 作者认为要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即通过把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作品,“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就能够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了。作者举哈代和普鲁斯特的例子意在引出“小说家的透视法”这一概念。
6.作者认为笛福在小说的叙述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特点?
【名师点拨】 作者认为小说家笛福在用世界上最平淡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故事情节,文中详细列举了这种写法对小说产生的影响,比如中产阶级的鲁滨孙来到岛上透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他在小岛上所创造的每一天生活
等等,就连描述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中用“灰蒙蒙的早上”就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有风的黎明,传达出一种荒凉和许多人死亡的感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小说家叙述方式的高超。
[细剖·深析]
[楼主]
在本文中,伍尔夫提出了用“小说家的透视法”解读文学作品的观点,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如何解读文学作品。
[沙发]
伍尔夫以“小说家的透视法”为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深入探讨并分析了这部小说的意象内涵及主题,为我们解读小说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这对于我们走出传统的解读小说的路子,更好地探究作品的内涵及意义,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帮助作用。
[板凳]
仅仅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还是不够的,应该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进行作品的解读。我们知道,一个小说家对文学世界的构造与处理,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与他本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一味地强调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而忽略
其他方面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能解读好原作的内涵和精神的,只有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深入探讨解读作品的途径,才能正确而深入地解读原作的精神,从伍尔夫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就可看到这一点。
[三楼]
除了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外,最重要的应是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入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此来反映人类社会,实现作品的教育意义与审美功能,而那些所谓的解读方法如“小说家的透视法”之类归根结底都是为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服务的。一味地寻求作家的透视法而忽略对作品人物形象本身的分析与探讨,就会陷入缘木求鱼的境地,也是不可取的做法。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以创作理论为骨干,以评论文本为血肉
在本文中,评论家首先提出“小说家透视法”是成就小说家观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方法,也是使观察的对象井然有序的重要方法。基于这一“透视法”,评论家以《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题、人物、情节安排为例,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评价。文中自始至终都以“小说家透视法”为写作评论的主线,创造的文本例子都是为这一主线服务的。
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两点:一、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二、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究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随堂练笔
运用所提供的有关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为你所熟悉的一部小说写一段简评(片断),不少于150字。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一般读者只知道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其实,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将她放在任何与之相关的系列或集合中都显得那么本色当行,与众不同。从共时的层面看,她与乔依斯、普鲁斯特、詹姆斯等意识流大师相比,不让须眉。从历时的层面看,英国历史上曾有四位没有生育的伟大女性对世界文学作出过巨大贡献:简·奥斯丁、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
勃朗特、乔治·艾略特,与之相比,伍尔夫毫不逊色;作为批评家,她体现在《普通读者》中的精妙见地堪与约翰逊等重量级的权威媲美;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她更是可与波伏瓦相提并论。
[适用话题]
关于伍尔夫的这则材料,可以运用的角度很多,可以用于“奉献与牺牲”“比肩”“挑战权威”“专与博”等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有人说他像鲁滨孙,是孤岛上的生存者,过着荒岛生活;有人说他像许三多,在岛上执着地修路、种田;也有人说他像活妈祖,搭救落水游客、自塑妈祖为过往渔民祈福。
他叫杨勇跃,一个朴实的农民,一个人在孤岛上一住就是14年。起初只是为了一个承诺——在岛上守岛15年,一个老板就给他15万元;后来,他开始慢慢爱上了这种世外桃源的岛上生活。
和鲁滨孙捕鱼差不多,老杨捡海螺!10多年来,老杨过着“拾贝为生”的生活,水桶和铁钩就是他的生存工具。老杨在岛上养了8条狗,只要看到老杨的船只靠岸,狗狗们都会开心地叫起来。平时只要老杨在,这些狗就不会乱咬人,但是如果有陌生人擅自上岛,狗狗可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的。除了这几条忠诚的狗以外,老杨年后又买了170多只鸡,除去丢失和被狗叼走的,还剩下150多只。这些鸡生出来的蛋,老杨几乎全拿来送给何厝村村民。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坚守”、“承诺”、“生存”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当停下了人生脚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
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梁秸秆。
我突然间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赏评】 这篇散文作者选取炊烟为意象,进而联想到娘亲可口的饭菜、汉子心底的温暖、游子心中的家园等,把炊烟的内涵延伸到深阔浩远之处,那舒缓的语气,那抒情的笔调,真真实实地把读者引进人生中一个别具美韵的天地,唤起了读者对乡村的美丽回忆,勾起了无限乡思之情。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以排比的形式进行铺陈渲染:“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
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全文满怀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再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表达着作者美好的向往。频繁地使用反复和排比,为文章平添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