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案(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案(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20 16:24:1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填一填)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岩石
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发生范围: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3)重要意义: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1)沉积岩是碎屑物或沉淀物经沉积和成岩作用变成的。
(2)各类岩石风化后的碎屑物成为沉积岩的“原料”。
(3)变质岩的“前身”是沉积岩、岩浆岩。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可用下图来表示:
(做一做)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C )
A.矿产         
B.岩石
C.矿物
D.矿石
解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b、c分别代表( B )
A.岩浆、岩浆岩
B.岩浆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
D.变质岩、岩浆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三大类岩石与岩浆可以直接相互转化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转化
C.变质作用通常在接近地表的岩石中发生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
5.下列各种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C )
A.花岗岩、玄武岩
B.板岩、页岩
C.砾岩、砂岩
D.石灰岩、大理岩
解析: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砾岩和砂岩均为沉积岩。
主题一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艾青《鱼化石》
艾青在诗中描述的是哪种地理事物?它存在于哪种岩石中?
提示:该地理事物为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
(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下图中岩层①位于岩层③之上,则岩层①比岩层③后形成。
(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如图中岩层②和岩层⑤都为侵入性岩石,且都在岩层①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①。岩层③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④,故岩层④形成晚于岩层②。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完成1~3题。
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 D )
A.花岗岩
B.板岩
C.石英岩
D.大理岩
解析:如果③是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图中③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
3.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B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图中②为岩浆岩,火山喷发而成,图中岩浆岩穿过其他岩层,形成较晚;④岩石由沉积岩受热形成,故也形成较晚。
主题二  地壳的物质循环
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的古植物化石,据推断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灰二叠纪,现已绝灭。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
(1)你能推断形成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
提示:沉积岩。
(2)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芦木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相互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
依据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三个突破口
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两个技巧
①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
②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D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根据地球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高温高压作用,⑤代表变质作用。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选D。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解析: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故选A。
1.下列哪一种不是矿物( A )
A.食盐
B.黄铜矿
C.方解石
D.石英
解析:结合矿物的含义判断即可,按分类,黄铜矿属于金属矿物;方解石和石英属于非金属矿物。
2.玄武岩可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的外墙装饰、市政道路、广场、住宅小区的地面铺装。更是各类仿古建筑、欧式建筑、园林建筑的首选石材。从岩石的分类来看,玄武岩属于( B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玄武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属于喷出岩。
3.有关地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地质循环主要发生在地壳和地核之间
B.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
C.地质循环的影响使大地沧桑巨变,使地壳物质形态持续转化
D.岩石圈各组成部分一旦诞生就不会消亡
解析:地质循环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质循环使大地产生沧桑巨变,地壳物质形态持续转化。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内部一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箭头①表示( D )
A.搬运作用
B.冷却凝固过程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过程
解析:包括变质岩在内的各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都可以形成岩浆。
5.具有层理并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岩浆岩
解析: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因而具有层理构造;在沉积物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经地质作用会成为化石。
6.下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A、B、C、D表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请在图中直线上加上箭头,以正确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答案:如下图所示:
(2)图中A代表的岩石类型是变质岩。请简要描述由C到D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C(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变为碎屑物质,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D(沉积岩)。
(3)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的是D(填字母)。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B为地幔中的岩浆,C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D为沉积岩,A为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沉积岩的岩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层层沉积而成,所以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
PAGE
-
9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填一填)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1)内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2)外力作用
①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②表现形式: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2.地表形态的形成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及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做一做)
1.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却不会使地面抬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在一些地区由于堆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升高。
2.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的是( A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3.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B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主题一  内力作用与板块运动
今天的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环抱之中,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陆间海。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数百倍的喇叭形巨洋。
你知道地中海面积变小的原因吗?
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③一般来讲,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C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解析:从上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C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解析:上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A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解析: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主题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谈到山,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人们还说:“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1)你知道雄伟的泰山,“险”“立”的华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按成因它们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泰山、华山都属于断层一侧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属于断块山。
(2)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按成因它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的;属于褶皱山。
1.常见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原因不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不同,其判断分析如下表所示: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
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
(2)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如图: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工程建设
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形态+新老”巧断背、向斜
(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注意新老关系的对比是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如图所示,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所以A为背斜,B为向斜。
读沿某纬线的东西向剖面图,完成1~2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向斜位于图中的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__个断层( C )
A.H处 1
B.A处 1
C.B处 2
D.D处 2
解析:图中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除了A处有断层外,G处也是断层构造,所以有2个断层。
2.B处从地形上看属于________,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_( C )
A.向斜 A处
B.山谷 F处
C.山岭 D处
D.背斜 H处
解析:注意题目所问的是“从地形上看”,A、D两个选项回答“向斜”“背斜”,都是从地质构造角度答题的,均错误;从地形上看,B处为山岭,开采石油、天然气需要在背斜构造中进行,D处为背斜。
山东省极力推崇“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
4.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C )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岩层褶皱变形为地壳水平运动所致;A为岩浆岩,有岩浆活动;E为变质岩,有变质作用。
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C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解析: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早B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B,形成岩浆岩A;变质岩E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读下图,回答3~5题。
3.下列各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安第斯山脉
4.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②处不相同的是( D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5.图中③处的山地成因为( B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解析:图中①为断块山,②为地堑,③为向斜山;华山为断块山;长江三峡还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
读下图,回答6~7题。
6.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C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其形成的地貌是山岭。
7.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B )
A.庐山
B.富士山
C.华山
D.泰山
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8.读下面地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属于背斜的是乙,属于向斜的是丁,属于断层的是丙。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乙处是谷地地貌,丁处是山岭地貌,它们的形成,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与外力侵蚀作用有关。
(3)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丁处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案: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
(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三处的乙处为好,其中丙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岩层走向可判断背斜为乙,向斜是丁,断层是丙。第(2)题,图中乙处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丁处在堆积作用下形成山岭;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3)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第(4)题,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更紧实,不容易被侵蚀。第(5)题,隧道应位于背斜处,乙处为背斜;丙处为断层,不稳定,故此处不宜建设大型工程。
PAGE
-
12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填一填)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塑造过程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①横断山地山高谷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作用塑造而成。
②横断山地的“水拍云崖”的景观: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流水不断下切而成。
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2)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
①在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导致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往往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②在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2.人类一直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
3.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
(做一做)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与地表形态特点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风力沉积、冰川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解析:黄土高原为风力沉积地貌,而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为流水侵蚀形成。
读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关系图,完成2~3题。
2.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按上述顺序排列的是( B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为继续风化提供可能,风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这个突破口,明确①②③④⑤各自代表的外力作用方式。
3.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D )
A.①
B.②
C.④
D.⑤
解析:在正确判断数字代表的外力作用后,根据太湖平原是由于流水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的,即可得出答案。
4.黄河、海河、辽河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渤海,为什么至今渤海海域无大的变化?( D )
A.外力作用微弱
B.内力作用微弱
C.泥沙被洋流带走
D.内力、外力作用互补
解析:河流携带的泥沙产生的地壳的沉积幅度和渤海地壳下沉的幅度大致相等。
主题一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1)什么是风化作用?图示风化作用主要受哪几种因素的作用?风化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
提示: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裂,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图示风化过程主要受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沙砾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写出图A、B、C、F地貌名称。用地质作用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
提示:图A——冲积扇,图B——三角洲,图C——沙丘,图F——风蚀蘑菇。
图A、B——流水堆积作用,图C——风力堆积作用,图D——冰川侵蚀作用,图E——流水侵蚀作用,图F——风力侵蚀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2.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3.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看”法判断内、外力作用
(1)看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外部,来自地球内部的为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为外力作用。
(2)看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属于内力作用,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属于外力作用。
(3)看发生空间,发生于地球内部的一般为内力作用,发生于地球表面的,一般为外力作用。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以风力作用为主,发生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以流水作用为主。
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C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解析: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B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解析: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D )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解析:丙图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
4.关于上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解析: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沙漠地区。
主题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结合下图探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们在山坡上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
(2)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提示: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生产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使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3)除了梯田能改变地表形态外,填海造陆也会改变地表形态,增加陆地面积,那么能不能长期大面积填海造陆?
提示:填海造陆只能是在沿海地区缓解土地缺乏的一种应急性措施,并不能长期发展,否则会造成海洋生物生存空间的缩减等一系列问题。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一方面会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会违背自然规律破坏地表形态,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B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
A.溶洞—①
B.裂谷—②
C.沙丘—③
D.戈壁—④
解析:根据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和“侵蚀”产物的标注,不难判断①为侵蚀作用,②为风化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沉积作用。溶洞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戈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沙尘暴发生时的外力作用是风力搬运作用,属于图中的③。
3.“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图中哪种外力作用(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水滴石穿”是由于流水对岩石的长期侵蚀形成的,是侵蚀作用的结果。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4~5题。
4.以上四种地貌景观的形成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图④为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
5.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②为风蚀蘑菇,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我国西北地区较常见。
读下图,回答6~8题。
6.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 )
A.“V”型谷 流水侵蚀
B.“V”型谷 流水沉积
C.“U”型谷 流水搬运
D.“U”型谷 冰川侵蚀
解析:图中C地位于河流上游,因此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为“V”型谷。
7.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 A )
A.冲积扇
B.河口三角洲
C.山脊
D.悬崖
解析:B地处河流出山口,因此为冲积扇。
8.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到A堆积的情况是( D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
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
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
解析:河流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从B到A堆积物颗粒越来越细小。
PAGE
-
11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填一填)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但干洁空气对于太阳辐射近乎“完全透明”。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从而产生地面辐射的纬度差异。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使地面辐射的变化与纬度变化不完全一致。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
(做一做)
1.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 B )
A.对流层飞往对流层
B.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
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
解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上界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8~9千米。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2.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B.平流层大气热量来自对流层顶
C.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解析:高层大气的热量来自氧原子吸收的紫外线;平流层热量为臭氧吸收的紫外线;对流层的直接热源主要为地面。
3.图中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
解析:有云的白天不太热,夜晚不太冷,温差较小。
4.读图,影响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总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C )
A.植被多少 B.大气厚度
C.太阳高度
D.地形起伏
解析: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决定阳光在大气中经过的路径长短,路径越长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还与阳光在地面分布的面积大小有关,分布面积越大,太阳辐射越弱。
主题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型客机在飞行时,往往飞得越高越安全。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飞机高度越高,大气的对流运动越弱,能见度越高,越有利于飞机飞行。
1.大气分层及特点
(1)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差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各层主要特点
2.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如图1),但是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
℃或者大于0.6
℃,如图2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会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2)逆温现象及危害
①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具体如下表所示:
②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无逆温→逆温生成→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结合各层气温变化趋势及近地面气温判断②正确。
2.下列关于Ⅰ、Ⅱ两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Ⅰ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B.Ⅱ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C.Ⅰ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D.Ⅱ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解析:对流层下部热上部冷,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图中的四种气温分布图来看,②、③、④三种气温分布图中均出现了逆温,逆温不利于空气的扩散。只有①图中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是降低的,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故最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故选A。
主题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散射、反射三种形式,具体如下图和表所示:
2.大气的增温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增温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合下图归纳总结如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主要因素
主要影响
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越长,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大,太阳光线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小,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热量越少,所产生的地面辐射越少
季节因素
夏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冬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也较少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越差,地面辐射昼夜差别越大
地形因素
阳坡接收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坡度与太阳光线越垂直,地面辐射也越强
地面性质
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不同,硬化地面、冰雪反射率较高,水体、植被反射率较低,导致各地地面吸收热量、辐射不同
气象因素
同纬度地区,天气状况不同,日照时数长短不同,从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导致地面辐射强度不同
图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 )
A.①太阳辐射
B.②地面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削弱作用
解析: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B )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
解析:沙漠地区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4.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 B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先根据图确定各箭头的含义,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减少,A项错误;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其浓度降低必然导致②减少,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③会减少,C项错误;雾霾天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会增加,导致温度升高,D项错误。
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解析: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随高度的增加,不同层次温度变化不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由对流层的高度可知其温度变化为20~-60
℃。
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C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中纬度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低,易形成逆温现象。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3~4题。
3.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 A )
A.300
m
B.200
m
C.100
m
D.50
m
解析:由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知,图示是逆温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逆温层最高达300
m,所以排污烟囱的高度不应低于300
m。
4.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D )
A.19时~22时
B.4时~7时
C.7时~10时
D.13时~16时
解析:气温呈现下热上冷有利于空气对流。
读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完成5~6题。
5.反射率最低的是( C )
A.新雪 B.耕地
C.海洋 D.沙土
解析:直接由图知,反射率最低的是海洋,只有7%左右,赤道处更低,为2%。
6.夏季,其他条件基本一致时,海洋比陆地温度低,林地比裸地温度低,这说明( A )
A.反射率不是决定温度高低的唯一因素
B.海洋比陆地反射率高
C.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D.林地比裸地反射率高
解析: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洋温度低,这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说明反射率不是决定温度高低的唯一因素。
7.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大气和地面的反射,B表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C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丙过程有关。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甲过程有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乙过程有关。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保温作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2)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来分析。第(3)题,多云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量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
PAGE
-
14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填一填)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
→→→
2.热力环流的形成
(1)垂直运动
(2)水平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概念: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2.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做一做)
1.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 A )
A.上升或下沉运动  
B.上升运动
C.下沉运动
D.水平运动
解析: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受热较多的地区,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受热较少的地区,空气冷却下降,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
2.关于下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解析:①处空气上升,说明该地受热较多,气压较低;④⑥两处气流下沉,说明该地受热较少,气温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气压较高。在垂直方向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③、④两处相比,④处气压较高;①、②两处相比,①处气压较高。
3.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D )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解析: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4.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D )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动力,而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是在其基础上右偏形成的。
主题一 热力环流
结合下面图示,探讨有关问题。
受热和冷却的地方,空气是怎样运动的?图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中,主导性的是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请分析原因。
提示: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在热力环流中,以垂直运动为主导。近地面受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然后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推动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是抓住两种关系,即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下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2.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海陆风的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山谷风的影响: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地,使谷地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风的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区域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在下沉区域以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
2.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B )
解析: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B正确。
3.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C )
解析: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可知,白天陆地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气流上升为主,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故C错误。
主题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比较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共同探讨问题。
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受力有什么不同?最终风向有何差异?
提示: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不同,风的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比较风力
(1)画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所示。
(2)比较风力:
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如图1中A在不同图幅上:
①比例尺相同:气压差大,风速大。(如图2中A>B)
②气压差相同:比例尺大,风速大。(如图3中A>B)
下图为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解析: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解析: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D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成180°角。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析: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但垂直方向上不一定。
甲、乙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2~3题。
2.甲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B )
A.出现在白天
B.出现在夜间
C.此时陆地近地面为低压
D.此时海洋高空为低压
解析: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冷的地方气流下沉”判断海洋较陆地热,故出现在夜间。
3.乙图中( A )
A.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B.市区气压高于郊区
C.在①地建设绿化带比在②地更合理
D.在②地布局水泥厂比①地更合理
解析:城市热岛形成是由于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绿化带应建在郊区气流下沉处及其下沉距离以内。
4.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 A )
解析:首先垂直于图中的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南半球风向向左侧偏转;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单位:hPa)。读图完成5~6题。
5.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解析:由于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等压距不同,故等压距越大,风力越大。
6.如果此地为北半球,则①地的风向为( A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解析:先标出①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则为偏北风。
7.下图是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以及空气所受的三种力F1、F2和F3。
答案:画图如下图所示
(2)当空气匀速运动时,F1、F2和F3三种力的合力为0。
(3)图中虚线是脊线。
(4)图中B点风速较A点大。其原因是B处等压线较A处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解析:本题考查近地面的风所受的三个力和风向的画法,以及风速与等压线疏密的关系。在画风向时,要注意图示地区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当近地面风向稳定时,它所受三力达到平衡,即合力为0。
PAGE
-
13
-第3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填一填)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1.气压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1)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因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与六个风带
①低纬环流,形成信风带,如B东北信风。
②中纬环流,形成中纬西风带,如D西南风。
③高纬环流,形成极地东风带,如F东北风。
(2)七个气压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使北半球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
(2)分布
①北半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成因
(3)典型季风区
①东亚季风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做一做)
1.能给当地带来丰沛降水的风带是( B )
A.东北信风带 B.中纬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东南信风带
解析:风从低纬流向高纬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成雨。
2.有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
B.是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C.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解析:副热带高气压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A正确;它是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3.下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箭头②是信风带
B.箭头①是西南风
C.60°N附近形成高气压带
D.乙地位于30°N附近
解析:箭头②表示的是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北风,箭头①位于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60°N附近形成低气压带;乙地位于90°N附近。
4.“上升气流存在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据此判断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地区是( C )
①赤道附近
②副热带地区
③副极地地区
④两极附近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赤道地区和副极地地区存在上升气流,前者为对流运动,后者为极锋。
主题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二战后期,日本投入大量心血研制了一种秘密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气球炸弹”,日本前前后后向美国本土方向送出的气球炸弹超过了9
000只。这些直径达33英尺,每只可以携带至少136
kg炸弹的氢气球从空中穿越太平洋,自日本海滨一路向美国本土飞去,导致美国本土的西部森林里接连不断地出现神秘大火。
你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样穿越太平洋飞到美国本土的吗?
提示:借助于高空的盛行西风飘到美国的西部地区。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用递进法推导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
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C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解析:由各图中的纬度和风向可以判断,①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②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③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④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3~4题。
3.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B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从图中气压带分布的大致位置看该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B )
解析:P地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应为西南风,故选B。
主题二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公元208年农历11月,曹操率83万大军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准备以区区数万之众与曹军在赤壁决战。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准备大破曹军。施苦肉、献连环、借雕翎、杀蔡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说法吗?
提示:赤壁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应盛行西北季风。
1.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1)大气活动中心分布
(2)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点
①冬、夏季风的形成
②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同一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2)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
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有热低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冷高压中心。冬季,陆地上有冷高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热低压中心。
(3)根据风向判断
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这是判断高、低气压中心的依据。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为高压,陆地上为低压。
读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表示的时间及此时M地季风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1月、干热
B.7月、冷湿
C.1月、干冷
D.7月、干热
解析:图中亚欧大陆为高压控制,因此为北半球冬季;M风来自较高纬大陆,其性质干冷。
2.N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受地形影响 ④受海洋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N地位于南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原因既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又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关。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
3.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B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与欧洲西部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的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北半球的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西风带,①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在其控制下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半球的西风带有关,因终年受西风影响而温和多雨。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B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解析: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
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C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解析: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但在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区多为晴朗天气。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解析:图示范围为南半球,0°~10°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10°~30°为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30°~4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4.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 C )
A.我国华北正值春旱严重
B.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
解析:图中的赤道低气压带移到了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而我国华北春旱严重和台风频发都是夏半年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某大陆多年平均1月、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5~7题。
5.导致该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C.地形起伏
D.洋流分布
解析:由图可知该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1月份是当地夏季且陆地气压低,7月份是当地冬季且陆地气压高,所以造成气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1月份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解析:1月份甲地东部海洋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南风。
7.与该大陆西北地区夏季风向成因相同的是( C )
A.东亚西北季风
B.东亚东南季风
C.南亚西南季风
D.南亚东北季风
解析: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夏季吹西北风,其成因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而形成,所以与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相同,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读下图,回答8~9题。
8.甲表示的气压带是( B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9.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其气候特征是( A )
A.全年温和湿润
B.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多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乙风带为中纬西风,常年受其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为全年温和湿润。
PAGE
-
14
-第4课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填一填)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1)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类型:暖气团和冷气团。
2.认识锋面
(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又称锋区。
(2)冷暖气团的位置:②冷气团在锋面之下,①暖气团在锋面以上。
(3)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冷锋及其天气
(1)概念: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2)天气状况
①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②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③过境后:天气转好,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4.暖锋及其天气
(1)概念: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2)天气状况
①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②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③过境后:天气转暖,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5.准静止锋及其天气
(1)概念: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天气状况:多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气旋与反气旋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1)概念:指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天气系统。
(2)天气
①原因: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且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强烈。
②天气现象:云、雨、雪,甚至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
(做一做)
1.有关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亦称锋区
B.冷气团均在锋面以上
C.锋面两侧温度、湿度相差不大
D.根据锋面的温度,分为冷锋和暖锋
解析:冷锋和暖锋是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势力对比划分的,D错误;A正确。
2.下列关于常见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低压系统水平气流为中心向四周,中心气流下沉,易成云致雨
B.高气压系统控制的中心地带多大风
C.冷暖气团相遇的地区往往形成大风和阴雨天气
D.锋面系统的降雨区域一般在锋面之前
解析: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成云致雨,A错误;高压中心为下沉气流,无大风,B错误;锋面系统的降雨区域发生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在锋后,暖锋在锋前,D错误。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绘制的反映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与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正确表示气旋与反气旋的是( C )
A.③①         
B.②④
C.③②
D.①②
解析:气旋水平气流辐合,垂直方向以上升为主,所以对应③;反气旋水平气流辐散,垂直方向以下沉为主,所以对应②。
4.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③图垂直气流以上升为主,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主题一       锋面系统与天气
2019年2月13日~14日,华北地区迎来2019年的第一场降雪。本次天气过程涉及范围广,我国北方普遍降雪,南方则是雨雪冷湿天气。
  
(1)你能说出上述天气现象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吗?
提示:是冷锋天气系统引起的。
(2)你能推测这次降雪前后华北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吗?
提示:降雪前为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降雪后为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冷、暖锋与天气
冷锋、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符号
利用符号还可以确定锋面运动方向:符号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的方向。
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下面两图中箭头指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图中,关于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甲图中暖气团被迫抬升,可形成降雨天气
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
C.乙图中暖气团主动爬升,形成阵性降水
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
解析:甲图所示天气系统为冷锋,乙图所示天气系统为暖锋。冷锋中暖气团被迫抬升,易形成大风、暴雨等天气。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暖锋移动速度比冷锋慢,可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C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B.华北平原地区春旱
C.北方地区寒潮
D.江淮地区梅雨
解析:受冷锋影响,我国北方可能出现寒潮天气。
主题二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司马懿父子率领的魏军困在葫芦峪,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
有人说“这场雨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怎样解释?
提示:使用火攻后,葫芦峪内形成低气压;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低气压(气旋)和高气压(反气旋)的特征比较
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1.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
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下图为2018年8月某日气象卫星遥感图像。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台风示意图的是( A )
解析:该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因此该台风应为逆时针辐合的空气漩涡,对应示意图A。
2.甲处的风向为( D )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
解析:根据甲处受到的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可以判定甲处的风向为西南风。
主题三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读图,探究锋面气旋与天气的联系。
(1)图中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反映的是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近地面的情况。因为风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图中虚线AB、CD为冷锋还是暖锋?如何判断?
提示:AB为冷锋,CD为暖锋。一般而言,在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中,右侧的锋面为暖锋,左侧的锋面为冷锋。
锋面气旋的判读
1.确定锋面位置
在低压(气旋)中,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气流在低压槽处相遇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2.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
图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区,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受冷气团控制,E、H受暖气团控制。
4.确定锋面性质与移动方向
根据图中E、F、G、H各点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而且还可确定,锋面都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5.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为CD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AB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下图为北半球一锋面气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P1、P2、P3三条等值线的数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P1>P2>P3。
(2)甲锋面属冷锋。
(3)该天气系统中心盛行上升气流。
(4)A、B两点的风向:A点西南风,B点偏北风。
(5)A、B、C、D四地气温最高的是A,能产生降水的是C、D。
(6)未来一段时间,A地的天气将如何变化?
答案:将有冷锋过境,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解析:本题考查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从气压上看它是一种低压系统。从锋的图例看,甲为冷锋,移动方向是移向A;乙为暖锋,移动方向为移向C;A点和B点的风向可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向右偏约40°的方向画箭头,箭头的指向就是这两点的风向;A地位于甲锋的锋前,未来将受其影响。
1.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C )
解析:冷锋表示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而形成的锋,图示A为暖锋,D为低压(气旋)系统,B项无法形成锋面。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的是( B )
A.暖锋过境
B.冷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解析:诗句描写的是降雪后的情景,应是冷锋过境。
下图为天气系统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 A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天气系统在近地面空气由中心向四周流动,为高压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判断应位于北半球。
4.下列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图示天气系统相关的是( B )
A.梅雨
B.伏旱
C.台风
D.锋面雨
解析:梅雨天气的形成与准静止锋有关,台风属于低压系统,锋面雨的形成与锋面活动有关。
读北半球某日天气系统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根据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A处锋面过境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出现持续性降水
B.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C.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D.可能带来伏旱天气
6.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地周围气流呈逆时针方向
B.乙地周围气流呈顺时针方向
C.甲地为气旋,乙地为反气旋
D.甲地晴朗,乙地阴雨天气
解析:从图中气压分布状况判断,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且乙地的气旋与锋面组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图中A处为冷锋,B处为暖锋,进而判断各选项说法的正误。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性质上看,图甲中B是冷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C地。
(2)图甲为暖锋天气图。该锋面过境后,D地天气状况是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图乙中F处是高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晴朗天气。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可以判断,此锋为暖锋,图中B为冷气团,C处为暖气团控制,D处于锋面控制中,E处为冷气团控制,故C处气温最高。第(2)题,图甲为暖锋天气图,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3)题,在图乙中,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F处是高气压中心;图中的气流为顺时针辐散,可以判断该天气系统应为北半球的反气旋,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晴朗。
PAGE
-
14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填一填)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A、D蒸发,C水汽输送,B、E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3.能量来源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作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1.概念:又叫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
①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②组成
(2)副极地环流
①中心:位于60°N附近。
②组成:大洋西岸的寒流,东岸的暖流。
3.地理意义
(1)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
(2)促进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所经过地区的环境特征。
(做一做)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水循环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 D )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流水作用
C.天体之间的引力能
D.太阳能
解析: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水循环。
2.下列选项中是实现图中环节①的动力是( C )
A.河流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解析:①代表水循环中的从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说明风的方向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我国的夏季风符合。
3.为了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问题,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该举措改变了( C )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降水
解析:南水北调把长江水调到了北方,改变的是地表径流。
4.有关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
D.中高纬度海区,大陆西岸是寒流
解析: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A错;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错;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大洋西岸)是暖流,C项正确;中高纬度海区,大陆西岸(大洋东岸)是暖流,D错。
5.读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其中表示北半球暖流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根据南北半球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洋流与等温线关系判断,甲图为北半球暖流,乙图为北半球寒流,丙图为南半球暖流,丁图为南半球寒流。
主题一       水循环
长歌行(节选)
李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你认为诗词中百川复西归的现象会出现吗?
提示:海陆间的水体可以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进行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影响因素
淡水资源中,河流这种陆地地表水体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的补给形式、影响因素及对径流的影响可归纳如下表所示:
如何分析流量过程曲线图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1)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2)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恰好相反。
(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4)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5)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6)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据此,回答1~2题。
1.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 )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解析:“天上来”反映黄河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故A正确。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A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解析:“百川东到海”反映通过径流把陆地水输送到海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故A正确。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箭头②表示的是( B )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解析:图中箭头①~④依次表示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
4.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影响下列哪个环节(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
主题二       洋流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洋流随风而动,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另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下图为全球盛行风带与洋流模式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1)说出图中A、B、C三环流反映的世界分布规律。
提示:B、C环流反映了世界大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A环流反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图中D环流在南半球实际大洋中不明显,为什么?
提示:南半球40°S~60°S范围内大部分是海洋,在西风吹送下形成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一周,所以D环流在南半球实际大洋中不明显。
1.洋流的形成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2.洋流分布
(1)洋流分布示意图
(2)洋流分布规律
3.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南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甲)。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乙)。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巧记世界洋流的分布
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先记住洋流模式,然后把它对应到各大洋中,可采用两个步骤突破这个难点:
(1)结合所学的风带知识,理解它们的成因并加以记忆。
(2)采用想象法,利用分数式“”联想记忆。“”中间的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如图所示。
1.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两支洋流和海水表面温度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是南半球暖流
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
C.甲是自低纬向高纬的暖流
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
解析:从两图等温线数值的排列得出甲图表示北半球,乙图表示南半球。根据图中洋流流向,甲图中洋流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为暖流,乙图中洋流也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也是暖流。根据世界大洋中洋流的分布,赤道逆流分布在赤道附近,而且是自西向东流,而乙图中洋流是自北向南流。
下图中虚线是我国某次南极科考路线图。读图,回答2~3题。
2.科考船途经①、②、③、④处,均顺风顺水的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读图,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季节移动分析,①受日本暖流影响,逆水。②处受东南信风带影响,逆风。③处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北风,受西风漂流影响,顺风顺水。④地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受极地东风影响,顺风。受南极环流影响,顺水。
3.关于①、②、③、⑤处对应洋流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①处洋流向高纬地区流动
B.②处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洋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
D.⑤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解析:读图,根据洋流分布规律,①处洋流向高纬地区流动。②处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③处洋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⑤处有寒流经过,具备渔场形成条件,但没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下图中①~⑨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 C )
A.黄河入海流
B.沙尘暴
C.台风登陆
D.伏旱
解析:黄河入海流为地表径流;台风登陆为水汽输送;沙尘暴、伏旱为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征,与水循环无关。
2.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B )
A.⑤增加
B.⑦减少
C.⑧增加
D.⑨减少
解析: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下渗环节受阻,从而使⑦、⑧减少,⑨增加。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使蒸发、蒸腾作用减弱,⑤减少。
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回答3~6题。
3.北半球中高纬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 D )
A.顺时针方向、大洋东岸为寒流
B.逆时针方向、大洋西岸为暖流
C.顺时针方向、大陆东岸为寒流
D.逆时针方向、大陆西岸为暖流
解析: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图示可知,北半球中高纬大洋环流为逆时针方向,大陆西岸为暖流,大陆东岸为寒流。
4.图中①、②、③、④处分布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D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①海区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②和③处没有寒暖流交汇,④处为上升流,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5.南美洲西海岸沙漠气候向北延伸几乎接近赤道,说明④附近洋流具有的作用是( B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解析:南美洲西海岸的洋流为秘鲁寒流,对气候的影响为降温减湿。
6.流经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洋流是( D )
A.C    B.A
C.F    D.H
解析:南半球中高纬海区为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跨经度最广。
7.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交换。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水和水能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c环节。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解析:第(1)题,由水循环示意图可看出丁→甲→丙→丁之间的循环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故为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可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使陆地淡水得到不断的补充,同时促使物质和能量在四大圈层之间、海陆之间进行迁移和交换。第(2)(3)题,水循环示意图中,乙位于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水循环可以给乙地带来降水,补给地表水资源,降水在地表汇聚形成的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又蕴藏了水能资源。丙图三角洲的成因自然是流水的沉积作用。水资源分为动态水资源和静态水资源。动态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是人类目前利用的主体。图中,字母c表示的是径流。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PAGE
-
17
-章末知识整合
              
一、外力作用的相关规律
1.沉积规律
(1)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过程中,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图所示:
(2)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1)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2)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3)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4.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凹岸与凸岸的区别和成因分析:
(1)凹凸岸成因及形态:凹岸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了侵蚀,所以凹岸的形态类似于海湾那样凹入陆地之中。同理,凸岸的出现是因为出现了堆积现象,其形态类似于向海中凸出的半岛。
(2)侵蚀沉积岸判读:凹凸岸处流速慢,地转偏向力不会发挥太大作用。因而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即不考虑左偏还是右偏。须按照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规律来判读。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B )
A.100
cm/s         B.200
cm/s
C.300
cm/s
D.400
cm/s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搬运物质的直径越小,搬运所需的流速越低,6.4
cm的鹅卵石相应的搬运流速约为200
cm/s。
2.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D )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解析:颗粒直径越大,需要的搬运流速越大;随着流速下降,颗粒直径大的物质先沉积。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B )
A.洞庭湖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江南丘陵
解析: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貌为新月形沙丘,结合等高线数值判断该沙丘地貌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中。
4.下列统计图或示意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与该地区相符的是( A )
解析:迎风坡沙丘坡度较缓,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地主要盛行西北风,故选项A正确;B图所示地区为赤道附近,故与该地不符;该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且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因此C、D图都与之不符。
二、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3.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2)根据地理位置判断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3)根据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判断气候类型
此类判别需要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真正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特别需要注意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4)依据景观图、文字描述或直接根据地名判断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而对于利用地名直接判断气候的前提是熟悉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例如意大利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可确定该地属地中海气候。
1.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C )
A.①—甲       
B.④—乙
C.⑥—丁
D.⑦—丙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夏季。
(3)图中,气候类型⑦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此时,④地区气候的特点是炎热干燥;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气温降水资料判断,①是热带雨林气候,甲地降水量太少,不是热带雨林气候,A错。④是地中海气候,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⑥是温带季风气候,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C对。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丙是地中海气候,D错。第(2)题,图中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北移动可判断图示地区是夏季。第(3)题,图中气候类型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气候类型④是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气候类型⑤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2.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其成因分别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的阻挡。
(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答案: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解析:根据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①地位于25°S~35°S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差别较大,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⑤⑥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相差悬殊,从大气环流上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上看,⑤地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平地小,⑥地位于亚马孙平原上,面积广阔。
三、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1.河流特征的范围
河流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汛期、结冰期(凌汛)、水能、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水系特征主要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弯曲度、水系形状等方面描述。
2.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
3.根据河流径流的变化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
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下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位于( C )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解析:由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可知,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流量最大是在7、8月份,正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季,所以选C。
2.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C )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有一个汛期
C.冬季断流
D.年径流总量大
解析:由图可知该河流有两个汛期,一个春汛,一个夏汛,所以排除B;春汛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夏汛补给水源是大气降雨,其他时期流量很小,所以排除A;图中冬季流量为零,冬季断流,所以选C;D选项由图也可以排除。
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C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解析:由图可知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变化呈波动起伏,但并不完全同步;1985年以后输沙量变化趋于减小,而径流量总体保持平稳;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并非逐一对应;通过图可以看出,输沙量变化的幅度更大,故选C项。
4.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B )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解析:1984年以来输沙量明显降低,说明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河流含沙量,完善了水利工程设施,减少了河流输沙量,故选B项。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