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
A.甲胄(zhòu) 坍圮(pǐ) 蝉蜕(tuì) 亘古不变(ɡènɡ)
B.恪守(kè) 隽永(jùn) 猝然(cù) 捋着胡须(lǚ)
C.缅怀(miǎn) 窗槛(jiàn) 邂逅(hòu) 摇曳生姿(yè)
D.粗犷(ɡuǎnɡ) 攫住(jué) 炽烈(zhì) 狙击手(jū)
解析:选C。A.亘应读“ɡèn”;B.隽应读“juàn”;D.炽应读“ch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在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之下,蜇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
B.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
C.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荡而起。
D.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解析:选B。A.蜇伏—蛰伏;C.跌荡—跌宕;D.苍桑—沧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大约六十开外。
B.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播散着满园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C.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倒下来。
D.他们盛怒之下把墙重新刷了一遍,但无济于事,棕色的十字仍清晰留在玫瑰色的墙上。
解析:选D。A.“大约”与“开外”语意重复;B.语序不当,应为“满园中播散着……”;C.搭配不当,雨不能“倾倒”,应为“倾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3分)( )
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C.“哟,我从没听到过这么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她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
D.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她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解析:选B。“不以为意”改成“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把它当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含轻蔑的意思。
5.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
B.自森林郊游返回的途中,我要走在农庄附近的小路上,以便看看在田野耕作的马,(也许我只能看到一台拖拉机),看看紧靠着土地过活的悠然自得的人们,我将为光艳动人的落日奇景而祈祷。
C.中国“两会”期间,“幸福”话题成为热门。不少代表在热议“幸福感”,这又是民意的涌动。
D.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解析:选C。A.第一个问号改成逗号,句号改成问号;B.小括号前的逗号去掉;D.问号改句号。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怒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囚等皆感恩贷 贷:宽恕
C.家僮误将余衣 将:将要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解析:选C。将:拿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A。且:暂且/将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恕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解析:选D。“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文中没有谈。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轻囚”“会”“雨”的翻译。(2)注意“法急”“折中”“称”的翻译。
答案:(1)(万泉)县关押犯了轻罪的囚徒十几人,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
(2)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就会伤害百姓,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先祖从北海迁徙到关中。他的伯父唐令则,在开皇末年担任左庶子,因谄媚、曲意迎合太子李勇获罪而被杀。
唐临年青时与兄长唐皎都有很好的名声……出任万泉县丞。(万泉)县关押犯了轻罪的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担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一职),(唐临主持政事)召集囚犯全让他们回家耕种,与他们约定好(时间),让他们按时回到关押的地方。囚犯们都感激他的宽恕和体恤,到了约定的时间全都聚集到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唐临)又升迁为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追究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处置关押的三千多人的冤案的申诉。多次调任黄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建第宅,衣服用品很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曾经,他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曾有人在煮药加工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缘故,对那人说:“天气阴暗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他能如此宽恕。
唐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皇帝问话符合皇帝意思,皇帝高兴地说:“我曾经做太子时,你就侍奉我,我现在做皇帝,你又担任侍奉的职位,凭昔日的忠诚,所以我又授予你如此重任。然而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执法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叫冤说屈,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皇帝奇怪问这个情况,囚犯说:“罪行确实是自己犯的,唐大理卿判处的刑罚,已经不感冤屈,不是滥用刑罚,这是我没有想法的原因。”皇帝感叹很久说:“审理案件的官员不应当如此吗?”
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不久升任刑部尚书,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担任过兵部、度支、吏部尚书。显庆四年,因事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死在他的任职上,终年六十岁。
(二)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阮籍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志向高远的艺术形象,那就是奇鸟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两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怀才不遇,没有知音。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己的处境一致的。阮籍曾经多么意气风发地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当权者荒淫腐朽,昏庸无道,在这种局面下,诗人的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正如志向远大、心系苍生的凤凰,本想展翅追求理想,却被秋风摧折了羽翼,只能怆悢心伤——这个凤凰正是阮籍的化身。
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所以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是阮籍“咏怀诗”的优秀篇目。
答案:(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一般说来,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等。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谢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0.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0%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体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胞膜把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形成独立结构,筑起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而每个人体内细胞膜平铺起来的面积却又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动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不一。
解析:选B。原文说“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并非“交织”。
1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外界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以及渗透的速度,所以说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的最佳场所。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多有冷血特征。
C.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D.科学家通过控制老鼠的膳食,观察细胞膜和蛋白质受损与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解析:选C。注意原文首段“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尾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等内容。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B.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正比,与其寿命长短成反比。
C.大象长寿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膜流动性、渗透性差,细胞膜中的饱和脂肪酸使其新陈代谢速度缓慢。
D.限制热量摄入能够保护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从而延长动物寿命。
解析:选A。据原文,即使清除自由基氧分子,也只能延缓而非遏止细胞的衰老。“彻底”一说违背自然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至今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就这么个生活条件,没法子。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是对人类有害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①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可怕。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的生命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呆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呆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疾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 ①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15.结合全文,简要说明首段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上,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2)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16.请阐释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菌的毒素并不是为了危害人体而产生的,人类得病是细菌遭到噬菌体侵袭产生毒素所致。
17.科普文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色。(6分)
(1)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精明:运用拟人手法,把脑膜炎病原菌作为头脑灵活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选择安全部位来生存的能力。
(2)运用比喻手法,将细菌比喻为旁观者、流浪汉和陌生客,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18.《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与人们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2)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3)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4)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5)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四、表达题(12分,每小题4分)
19.仿照加横线的句子,重复“仍可见”,补出两个例子,形成排比句式,每句不超过50字。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而英雄却常常难以用距离或时间的密度来衡量。远的有家贫少年岳飞,我们在千年之后望去仍可见他在民族气节的大江高唱《满江红》;近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近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戊戌君子谭嗣同,我们在百年之后看去仍可见他在国运衰微的关头大呼“我自横刀向天笑” 民族作家鲁迅,我们在多年之后想去仍可见他在山河沦落的日子疾书“我以我血荐轩辕”
20.为下面新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华盛顿3月11日电 美国航天局科学家11日表示,里氏8.8级的日本大地震导致当天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即每天的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
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说,日本大地震导致地球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地球自转。
美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地球物理学家指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引发的地轴偏移使得每天减少了6.8微秒,2010年智利大地震使得每天的时间减少了1.26微秒。
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11日下午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并造成重大损失。这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全球震级第五强的地震。
(2011年3月12日《大众日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本大地震致每天时间减少1.6微秒。
21.以“红叶飘零”为主题写一段文字,具体细致地描绘红叶飘零的过程,不少于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深秋时节,层林尽染。一枚红叶从树梢向树根探下了身子,悄然下落。她想,冷风萧瑟,我们的母亲——树根该多么需要我们这些子女来呵护啊。红叶优美地舒展着身姿,飘过一根根树枝,向姐妹们发出真诚的呼吁,于是,一片片红叶,翻转飘零,纷纷聚拢在母亲的脚下。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