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上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呢?结合课文说一说。
(1)语言描写: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语言描写体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动作自然贴切,表现了桑娜的细心、善良。
(3)心理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此时矛盾、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生活确实艰难。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交流平台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4)环境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屋内外环境形成对比,从侧面反映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关注小说的情节;
3.留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阅读小说,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经典情节。朗读下面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词句段运用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释义:曹操让热一杯酒,给关羽喝了之后上马出战。关羽说:“酒先斟下放好,我去去就来。他提刀出了帐篷,飞身跳到马上。诸侯们只听到关外鼓声大响,叫喊声大起,像天地崩摧倒塌,山地崩裂那样,众人都惊慌不安。正想要探听外面的情形,鸾铃响起,马已经回到中军帐下,关羽手提华雄的头颅,扔到地上。那酒还是温热的。
朗读方法指导:
①读关云长的语言要掷地有声,信心十足。
②读战斗场面要铿锵有力,读“众皆失惊”要读出众诸侯胆战心惊,反衬关公的神勇无敌。
③读关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要放缓语速,读出关公的威风凛凛。“其酒尚温”应一字一顿,读出关公斩华雄的时间之短,反衬关公的神勇。
读-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写出了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省略号和问号表现了桑娜从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如体恤丈夫---害怕丈夫突然回来----责问自己----做好决断。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的内心经历了为战友心痛----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忍不住不看----盼望出现奇迹----心如刀绞的变化过程,表现了“我”对战友的担心。
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能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符合特定环境的气氛。一般情况下,心理描写总是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
示例:
云烟摊开试卷,双眼在大红叉叉上仔仔细细地查看,而后“嚯”地一下站起身,把试卷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看到书房里爸爸伏案的身影,他犹豫着:告诉爸爸吧,这分数,怎么说得出口?不告诉吧,明天一去学校,全都露馅了……男子汉敢作敢当,还是自己亲口认错吧……这哪里又是认个错就能过关的事?
坏事了!会让我回答哪个问题呢?怎么办?还有两位同学就到我了,我刚才开小差了,根本没听清老师在讲什么……回答不出怎么办?老师会不会批评我
……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要是让叫家长怎么办?呀——轮到我前桌了,下一个就是我了……不知不觉我脸上已经爬满了汗珠。
示例: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日积月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写作背景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作者简介
字词解释
【偶书】偶然写的诗。偶:说明诗写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年轻的时候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有改变。
【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了。
古诗大意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思想情感
拓展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歌大意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