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
1.
在水稻育种方面贡献卓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
巴斯德
B.
孟德尔
C.
袁隆平
D.
林奈
2.
为了解“逄王一品”西红柿栽培现状,某校研究小组到西红柿种植基地,考察种植环境、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其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测量法
3.
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攻击行为
B.
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
C.
学习行为、防御行为
D.
学习行为、攻击行为
4.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
A.
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
B.
蚊子飞动时发出嗡嗡声
C.
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圆形舞
D.
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5.
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
花盆下的
群鼠妇
B.
池塘中的
群青蛙
C.
森林中的
群狒狒
D.
果盘上的
群苍蝇
6.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一只绿鹭把面包片放到水面上,当鱼来取食面包时,绿鹭就捕鱼吃。下列关于绿鹭这种“钓鱼”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B.
这种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C.
这种行为的出现离不开环境因素的作用
D.
这种行为出现后,是能够遗传给后代个体的
7.
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
一只母鸡照看着一群小鸡
B.
工蚁建筑蚁巢、喂养幼蚁
C.
两只狗嬉戏
D.
小河中鲫鱼成群觅食
8.
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
生来就有
B.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
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
能伴随动物一生
9.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重要特征是
?
A.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B.
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C.
有的群体还有等级制度
D.
以上三项都是
10.
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一组是
?
A.
飞蛾扑火
小狗做算术题
B.
孔雀开屏
蜘蛛结网捕食
C.
小鼠走迷宫
行人等绿灯过街
D.
母鸡孵卵
猴子骑车表演
11.
珍妮
古道尔在非洲原始丛林中观察到成年黑猩猩可以折断树枝,从蚁穴钓取白蚁吃。从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分析,下列实例与上述行为类型相同的是
?
A.
猕猴向游客讨要食物
B.
机器人学下棋
C.
大熊猫幼崽吸吮乳汁
D.
春蚕吐丝结茧
12.
糖尿病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事实与科学史不相符的是
?
A.
狗被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
B.
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后,会出现糖尿病的一些症状
C.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命名
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
13.
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B.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
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越少
14.
下列关干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B.
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C.
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D.
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没有关系
15.
某研究小组要进行“某校同学是否吃早餐”的调查,下列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
可选择初一()班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这个班不吃的人数多
B.
可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用来代表整体的状况
C.
可先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所有班级的数据
D.
可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16.
以下生物学家与他们的重要成就对应有误的是
?
A.
袁隆平
培育杂交水稻
B.
屠呦呦
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
C.
林奈
显微镜观察细胞
D.
孟德尔
利用豌豆研究遗传的规律
17.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既可肉眼观察,也可借助工具
B.
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C.
有些观察结果可以制成图表
D.
不符合常规的观察结果可不记录
18.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
A.
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圆形舞
B.
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
C.
小动物闻到老虎气味纷纷逃跑
D.
母鸡发现老鹰“咯咯”叫,召唤小鸡
19.
在做《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时,对新采集来的用于实验的菜青虫卵孵出的幼虫要进行隔离饲养的原因是:
?
A.
提高菜青虫卵的孵化率
B.
观察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习得的行为
C.
改善菜青虫的生存环境
D.
保证实验用的菜青虫的数量
20.
下列现象不属于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是
?
A.
飞蛾扑向光源
B.
发现蜜源的蜜蜂“跳舞”
C.
昆虫释放性外激素
D.
小狒狒对“首领”做出顺从的姿态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食蟹猴群生活在靠近水域的森林中,食蟹猴群等级结构比较严格,集体行动时,“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召唤猴群迅速转移。
食蟹猴的食物除了螃蟹外,水果、树叶、鸟类,海螺、牡蛎等也是其食用的对象。食蟹猴找到一个海螺,把海螺放在一块光滑的岩石上,双手将一块巨石举过头顶,用力砸下去。如果海螺壳没有裂开,食蟹猴会第二次,第三次接连砸下去,直到海螺壳裂开,露出鲜美的肉来。食蟹猴取食牡蛎时,用薄薄的石片一撬,牡蛎壳就打开了,食蟹猴便“探囊取物”。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食蟹猴用不同的石头取食螃蟹和牡蛎的行为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与遗传基础有关吗?
?(填“有关”或“无关”)该行为的优势在于
?。
(2)食蟹猴群体等级结构比较严格,这是
?行为具有的特征。“哨兵”发出信号是在群体中进行
?。
22.
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举例: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
?等来传递信息。
23.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实例:蜜蜂釆蜜、蚂蚁作巢、小袋鼠吃奶、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2)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而获得的行为。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摘高处的香蕉等。
24.
近百年来,海螺沟冰川慢慢消融,逐渐露出裸地,形成了一条长达
公里的狭长冰川退缩带(见图
)。退缩带上依次覆盖了从草本、灌木到森林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为研究最早形成的裸地是如何演变成森林的,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法。
(2)冰川退缩后的裸地养分状况较差,逐渐长出黄芪等草本植物,而后出现了高
米的灌木和小乔木沙棘、川滇柳。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这是造成土壤中
?的直接原因,也为后续大型木本植物的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该统计结果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
?,这是植被类型更替的动力之一。
(3)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样地上几种植物占乔木层有机物质总量的比例(如图
)。冬瓜杨是可高达
米的阔叶乔木,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
?条件,生长受到影响所致。随后冬瓜杨被更为高大的云冷杉取代。可以推测,冬瓜杨和其他三类植物之间均存在
?关系。这也是推动植被类型更替的重要力量。
(4)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
?,可以推测,在植被类型更替的过程中,该地区动物类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2.
B
【解析】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A错误。
B.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为了解栽“逄王一品”西红柿栽培现状,某研究小组走进西红柿种植基地,考察种植环境、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其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B正确。
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C错误。
D.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D错误。
故选:B。
3.
B
【解析】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是为了吓退敌人,掩护自己逃跑,因此还属于防御行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
B
【解析】动物群体之间一般都要进行信息交流,比如:动作、声音、气味、形体姿态等。
A、昆虫靠分泌性外激素与异性进行交流,这属于动物间的交流,A不符合题意。
B、蚊子飞动时发出的嗡嗡声,是翅膀在扇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不属于信息交流,B符合题意。
C、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圆形舞,这是蜜蜂通过形体姿态与同伴进行信息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
D、老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这是母鸡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
5.
C
【解析】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具有如下特征: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明显的等级。比如生活在森林中的一群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蜜蜂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蜂王、工蜂、雄蜂,有组织。选项中鼠妇、青蛙、苍蝇这些动物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可见C符合题意。
6.
D
7.
B
【解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蚂蚁的群体有有工蚁、兵蚁、蚁后、雄蚁之分。蚁后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蚁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保卫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是负责保护蚁巢以及蚁巢中所有白蚁的安全。一只母鸡照看着一群小鸡,两只狗嬉戏、河中鲫鱼成群觅食,群内没有明显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次序,因此不属于社群行为。故选:B。
8.
C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不管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应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学习行为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不见得能伴随动物的一生。由此分析,C符合题意。故选:C。
9.
D
10.
C
11.
A
12.
B
【解析】狗被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A正确;
正常狗的胰管结扎,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胰腺外部萎缩,只有内部的胰岛活着,狗的尿液中未检测到葡萄糖,B错误;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命名,C正确;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D正确。
13.
C
【解析】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A正确;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B正确;
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但是遗传因素是基础而不是与遗传因素无关,C错误;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越少,D正确。
14.
C
15.
A
16.
C
17.
D
18.
C
【解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动物之间通过运用声音、气味、动作、分泌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如蜜蜂是舞蹈进行相互交流;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母鸡发现老鹰“咯咯”叫,召唤小鸡,通过声音等;小动物闻到老虎气味纷纷逃跑属于防御行为,不属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故选C。
19.
B
【解析】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它生来就有的摄食本能,是先天性行为。培养菜青虫: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20.
A
【解析】A、飞蛾扑向光源是说明它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不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符合题意;
B、蜜蜂的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位置,用动作来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C、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是通过性激素来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D、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诚,对它的攻周不敢反击,即小狒狒对“首领”也会做出顺从的姿态,是群体内的息信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第二部分
21.
(1)
学习;有关;适应复杂的环境
??????(2)
社会;通讯(或信息交流)
22.
(1)
分工
??????(2)
动作、声音和气味
23.
(1)
遗传物质
??????(2)
生活经验和学习
24.
(1)
调查
【解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调查法。
??????(2)
含氮量增加;影响(作用)
【解析】灌木和小乔木沙棘、川滇柳等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造成土壤中含氮量增加,使土壤的肥力得到改良,因此后续植物长得更高大。不同的地区生长的植被类型有所不同,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同时每一地区的植被都能减少该地区的水土流失,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3)
光照;竞争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长时间的缺少光照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冬瓜杨是可高达
米的阔叶乔木,叶片会遮挡阳光,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光照条件,生长受到影响所致。随后冬瓜杨被更为高大的云冷杉取代。可以推测,冬瓜杨和其他三类植物之间为争夺阳光,争夺生存空间,因此均存在竞争关系。最终冬瓜杨被云冷彬取代。这也是推动植被类型更替的重要力量。
??????(4)
食物和栖息地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同时,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使得动物能够得以生存及繁衍后代。因此,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第1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