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共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共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0 20: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郁达夫
故都的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走近秋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香山红叶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体会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
3、抓住关键句以及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辍学(

混沌(

馄饨(

萧条(

笙箫(

落蕊(

一椽(

槐树(

平仄(

著单衣(

zhuì
chuò
dùn
tún
xiāo
xiāo
ruǐ
chuán
huái

zhuó
检查预习
  故都的秋,是
作者的闲情漫话。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纯真”
清水出芙蓉,闲笔
出真情。这便是郁
达夫笔下的秋。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解题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故都
写故都的秋天,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一种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题解,划分本文段落
并点明文章写作思路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关于“悲凉”: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文章结构
总写
北国之秋
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
(1—2)
秋花——色
秋槐——形
分写
秋蝉——声
(3—11)
秋雨——味
秋实——果
议论(找出中心句)(12)
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
总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
课文分析
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
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手法:对比
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用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课文思路:赴秋
寻秋
品秋
赞秋
向往
热爱眷念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对比。作用: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关于“悲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生
的感受。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秋院静观
破屋
悲凉
日光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天色

鸽声

秋院静观:
基础练习
返回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落蕊(ruǐ)
扫(sǎo)帚
折(zhē)去
为虎作伥(chāng)
B.颓(tuí)废
混沌(dùn)
厦(xià)门
忧心忡忡(chōng)
C.一椽(chuán)
潭柘(zhí)
隽(juàn)永
流水淙淙(còng)
D.似(shì)的
针砭(biān)
平仄(Zè)
咄咄(duò)逼人
B
C
2.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隽(juàn)永 
浑浑沌沌(tún) 
驯(xùn)鸽
徇(xùn)情枉法
B.落寞(mò) 
漠(mò)不关心 
蓦(mù)然
慕(mù)名而来
C.一椽(chuán)破屋 
潭柘(zhè
)寺
譬(pì)如
廿(niàn)四
D.平仄(zhè) 
折(zhé)本 
思忖(
cǔn
)
蹊跷(qiào
)
3、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A.诗中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尽吹、枝叶繁密之状。
B.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诗人独具慧眼,发现“绿色”非同寻常的意义。
C.
“经霜”一语双关,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指诗人经受的外部环境的考验。
D.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在简约精练的诗句中自然领会所蕴含的一番情思。
A
4、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D.浪废
悠闲
幽远
枉费心机
C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过把诗人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天净沙·故都
皇城古树浓茶,
月夜柳影芦花,
落蕊丝纹残尘。
秋蝉衰鸣,
槐叶萧索万家。
天净沙·故都
落蕊秋蝉芦花,
霜枣冷雨明虾,
破璧屋角浓茶,
故都秋发,
他乡人怎忘家。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以冬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