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中学11—12学年(上)八年级第二单元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限:15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书写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遨游(áo) 眷恋(juàn) 萌发(méng) 风浊残年(zhuó)
B.踱步(duó) 闭幕(mù) 字帖(tiè) 拾级而上(shè)
C.诧异(chà) 酒酣(hān) 募集(mò) 姹紫嫣红(yān)
D.感概(kài) 造诣(yī) 蹊跷(qī qiāo) 故弄玄虚(xuán)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⑴萧乾在《枣核》一文中叙述了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及友人的家境。优美的环境和 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她“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⑵在美国的20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 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⑶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 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A.优裕 留恋 喧闹 B.优裕 眷恋 喧闹
C.优越 眷恋 热闹 D.优越 留恋 热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2分)
A.当今中国青年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
B.同学们都应该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C.语文老师经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说新作。
D.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4.将“不仅皇家建筑如此,民间建筑中也频繁出现狮子的形象”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2分)
(A)在古代小品建筑中,人们最熟悉的形象莫过于狮子。(B)我们参观北京故宫,从天安门进去,首先见到的是天安门前金水桥左右的两只石雕狮子;进了紫禁城,在太和门两旁又可以见到两只铜铸的狮子;内廷的入口乾清门左右也有镀金的铜狮子。(C)在民间,稍微富有的人家总喜欢在门口的抱鼓石上雕两只小石狮子。各地城乡的寺庙、衙署,农村的祠堂门口,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狮子。(D)狮子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大概是因为人们喜欢狮子守门所带来的喜庆与安详,喜爱“狮子狮子,事事如意”所蕴含的意义吧。
5.古诗词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⑵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⑶“ , ”这两句诗是《泊秦淮》中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⑷《过零丁洋》一诗中表达诗人舍生取义决心的句子是: ,
。
6.阅读下面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3分)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其绰号叫什么?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 ;绰号: ;情节:
7.语文综合性学习(9分)
班上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②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歌唱祖国(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2分)
③假如在访问烈士纪念馆时,让你采访纪念馆的解说员,你准备如何问?(2分)
④请谈一谈你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或者收获。(3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
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①。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如今 ”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 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②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
8.请说说倒数第三段中“……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的加点词“戳”在句中的含义。(3分)
9.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3分)
①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一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②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10.“我”对教授的态度开始、后来和最后分别是怎样的 最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1.“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人,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12.文章的结尾段写两人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才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相同的话。在这“好一会儿”中,他们想了些什么 请你写出其中一人的心理活动。(3分)
1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
B.画波浪线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
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
D.“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
(二)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
失根的兰花
⑴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⑵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像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还有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⑶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⑷十几岁,我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到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他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苦得像个乞丐,但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⑸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⑹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文很流利地说出来,美国人自然知道他是生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⑺他说:“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苦痛……”
⑻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
⑼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 ,
, ;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形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选自 陈之藩《剑河倒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4.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淡泊人格的象征,在本文中,它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写失根的兰花意图是什么?(3分)
15.文章第⑸节第一句说:“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请根据文意回答,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16.在第⑼节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切合语境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的句式保持一致,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3分)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根的兰花》语言干净、利落,体现了陈之藩散文“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风格。
B.本文组合了诗画传说,人文景观等大量的文化意象,使文章显得厚重而有诗意。
C.文章写到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中穿插的那个中国人,“偏要装成中国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人那异样的目光让他感到苦痛。
D.第⑾节写到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是在前文对可见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的深化,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坐盗( ) ② 婴闻之( )
③齐人固善盗乎( ) ④齐之习辞者也( )
⑤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⑥寡人反取病焉( )
19.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 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0.从上文中,你觉得晏子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这则故事通过写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B.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维护楚国的尊严,又不能激怒楚王,“避席”一词表现了他庄重态的度。
C.晏子在宴会上机智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
D.本文通过橘子这一事物,以小见大,表现了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过人的智慧。
(二)阅读下面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妈妈要出门。临走前叮嘱三岁的双胞孩子在卧室里玩游戏。由于窗户关着,阳光进不来.兄弟俩就商量着:“外面阳光多,我们扫一点儿来。”于是。兄弟俩拿着扫把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可等他们把簸箕抬进房间,簸箕里的阳光就没有了。扫了好几次,屋内还是没有阳光。妈妈回来了,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就问道:“你们俩在做什么呀 ”他们回答说:“房里没阳光.我们想扫点进来。”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友谊、理解、真诚……可是我们常常感到难以如愿。其实,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它们就会像阳光一样洒满我们的心房,照亮我们的生活。
请以“敞开心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要求:①贴近生活,关注内心,言之有物,详略得当。
②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字
400字
600字
740字
参 考 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B 2.B 3.C 4.C
5.⑴夜阑卧听风吹雨 ⑵夜泊秦淮近酒家 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吴用(吴学究) 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吴用使时迁盗甲、吴用赚金铃吊挂、吴用智赚玉麒麟、吴用智取大名府、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7.⑴①示例:回望历史,立志报国;铭记历史 励志报国;团结奋进,振兴中华;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②答案要点: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③示例:解说员同志,您好!我们对烈士纪念馆的诞生过程很感兴趣,你对这方面的情况一定很熟悉,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好吗?④示例:通过参加活动,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更加敬佩他们的精神;活动本身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有所增强;感情得到升华,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一)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8.这里形容“我”目光锐利,如同利剑般直刺教授,表现了“我”对教授的愤慨之情。
9.①“冻结”通常表示液体遇冷凝结,文章移用至此,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教室里的气氛由原来的活跃问答一下子变得沉寂无声的情景,和“我”此时的真切感受,同时也与“落地玻璃”外默默飘着的雪花相呼应。②因为教授此时已为“我”的精彩回答所折服,“倏地”就表现了他的极度兴奋,“眼睛”“明亮”,“笑容”“灿烂”,都是教授的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我”眼中教授的新形象。
10.戒备→愤恨→理解。因为“我”知道了教授原来也是一个正直的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11.①教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思维敏捷、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②我: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聪明睿智和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特点。
12.例:我真想和他一起去喝咖啡,但他是从台湾(大陆)来的,和他交往合适吗 会不会有什么麻烦 他会不会拒绝我 (想像合理即可)
13.B
(二)失根的兰花
14.兰花在本文中是作者情思的凝结点。写花即是写人、写文化;写“失根的兰花”即是写远离故土的游子的思念家国之情,也是写处于异域文化包围中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依恋。
15.在中国,从未因异乡景物而想到过家;离开祖国,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感觉苦痛,觉得到处都不可以为家。
16.示例: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
17. C(C项所说原因只是表面的,真正的原因是对家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三、古诗文阅读
(一)晏子使楚
18.①犯罪;②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③本来。④熟练。⑤到。⑥辱。
19.①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②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③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0. 根本原因是他把国家尊严看得最重要,勇敢捍卫祖国荣誉和自身尊严。
21.D(此类题型一般从文章写作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词语辨析等方面出题。仔细阅读,找出课文中没有表达的意思,或者没有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春望
22.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3.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境。(意思相近即可)
四、作文(50分)
24.参照十堰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命题人:湖北省郧西县上津中学语文组 阮班淼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O-----------------O----------------- 密----------------- O----------------- 封 ----------------- O------------------ 线------------------O -----------------O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O-----------------O----------------- 密----------------- O----------------- 封 ----------------- O------------------ 线------------------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