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21 07:59:3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填一填)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
(2)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1)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影响:破坏自然环境,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3)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做一做)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B )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大气演化过程
D.生物演化过程
解析: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B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地质年代顺序,各地质年代动植物演化的特点。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解析: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误;光合作用对环境影响大,B错误;氧气是光合作用的结果,因此C错误;D正确。
4.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C )
①印尼海啸 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城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超采有关;特大洪水主要是自然原因产生的,因此C正确。
主题一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而恐龙就灭绝于中生代末期。
(1)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如何引起环境变化的。
提示: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2)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提示: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假说,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本身的蜕变、流行病等有关;或者认为与曾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而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灭亡有关。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过程( B )
A.大气演化
B.化学演化
C.物理演化
D.生物演化
解析: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D )
A.爬行动物
B.真核细胞生物
C.原核生物
D.无脊椎动物
解析: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专题二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美国气象学会通报》中一项报告说,2012年,美国多地发生的热浪以及飓风“桑迪”
、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大旱、北极海冰面积降至历史最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暴雨等气候事件,都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你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吗?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同时也有人为因素,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植被破坏等。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而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相互作用的关系可用简图表示如下: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人类活动使人地和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具体分析图解如下:
图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从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从对立的角度看,环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环境,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2.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D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2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B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B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解析:特殊时期的物种变化:20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
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B )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
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
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
解析: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止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
人类出现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此完成4~5题。
4.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C )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B.不受环境影响
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D.对环境无影响
解析: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从其诞生之初即成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最显著的特点。
5.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 C )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②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③臭氧层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④森林面积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与日俱增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加之森林面积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6~7题。
6.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C )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解析:由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过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资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7.该图反映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必须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C.环境向恶性发展
D.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性
解析:该图说明人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14
PAGE
-
9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填一填)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大气圈(图中A所示)、岩石圈(图中B所示)、水圈(图中C所示)、土壤圈、生物圈(图中D所示)、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整体性的含义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整体性的表现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因此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与土壤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做一做)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C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的是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制约,各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并且各要素对地理环境影响作用不同,所以选C项。
2.“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B )
A.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为距海遥远,深居内陆。
4.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陡坡易发育深厚的土壤
B.阳坡土壤的水分状况好
C.山地土壤垂直分化显著
D.阴坡土壤的温度状况好
解析:陡坡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土层较薄;阳坡温度高、蒸发强,因此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随高度增加产生明显的垂直分异。
5.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是( C )
A.红壤
B.荒漠土
C.水稻土
D.棕壤
解析:水稻种植业地区,人类长期耕作培育,形成了水稻土这种肥沃的人工土壤。
主题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表现?
提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1.整体性的含义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图所示。
2.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
例如,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示:图中地壳的运动使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减小,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故选A项。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B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选B项。
主题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资源综合利用
结合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土壤与成土母质(岩石风化物)有什么联系?
提示:①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②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③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有何作用?
提示: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被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
1.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成土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归纳如下表: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A.黑土——气温低,有机质含量高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力沉积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解析:黄土与风力沉积作用相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关。
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B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3.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A.径流加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答案:(从左到右、由上而下) B A C D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生物,但却引起了水文、土壤、岩石、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滥伐林木、毁林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植被遭受破坏后,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使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加大。水土流失的后果可使旱涝灾害频发,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使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D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解析:观察三幅图变化分析,湖泊在低洼地形成,随时间推移,低洼地面积减小并消失,而两岸平地变化不大,说明湖泊消失不是地壳上升导致,很可能发生了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一个自然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改变,应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
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B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读下列漫画,回答5~6题。
沙进我退
我进沙退
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C )
A.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B.流水侵蚀作用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解析:漫画体现了沙漠化的过程,沙漠化多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6.图中两幅漫画对比体现了( B )
A.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独立
B.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C.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区域
D.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解析:“沙进我退”与“我进沙退”两幅漫画都体现了植被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了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答案:植被遭破坏,加剧了流水侵蚀。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PAGE
-
12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填一填)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2.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
(1)概念: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特点:有序性和普遍性。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类型
(1)森林自然带
①分布地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②主要特点:生产量最大。
③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2)草原自然带
①分布地区: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②主要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
③典型类型: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3)荒漠自然带
①分布地区:干旱地区。
②主要特点: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
③典型类型: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做一做)
1.从沿海到内陆,各种自然带的逐渐更替较为明显的是( C )
A.高纬度        B.中低纬度
C.中纬度
D.低纬度
解析: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最明显。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变化反映了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
3.从塞北到江南自然景观产生差异的基础是( B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解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是热量条件的差异。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C )
A.纬度地带性
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该景观差异是由于海拔不同形成的。
主题一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下图是我国的四幅自然景观图,根据要求排列图片顺序。
(1)体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图片顺序是B、D。
(2)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图片顺序是D、A、C。
1.水平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二者比较如下:
2.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3.自然带的非地带性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布是指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森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体现的分异规律是( A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解析:森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自然带呈东西走向延伸,大致与纬线平行,应属于纬度地带分异,影响因素是热量。
2.产生森林—稀树草原—矮草草原—荒漠灌木差异的基础是( D )
A.热量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解析:森林—稀树草原—矮草草原—荒漠灌木的差异,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
读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坡的植被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C )
A.干湿度地带分异
B.整体性特点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该图反映出山地的不同海拔的自然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引起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图中高山草甸草原的分布北坡低于南坡,而积雪冰川的下限却高于南坡,影响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D )
A.降水、气温
B.地形、降水
C.气温、热量
D.热量、降水
解析:北坡纬度较高,且位于阴坡,气温低,高山草甸草原分布的海拔较低;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5.沙漠地区出现如下图所示景观体现的是( D )
A.山地的垂直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纬度地带分异
D.地方性地域分异
解析:沙漠中出现绿洲是地方性分异。
主题二
主要的陆地自然带与农业发展的因地制宜
某战士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气温-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而我的家乡此时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椰树,人们正忙着早稻插秧……”
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提示:不同的地域由于位置、地形、气候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与分布
图示法对比分析和记忆气候与自然带的内在联系
(以北半球为例)
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1~4题。
1.上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B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解析:结合图例,根据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推知,图例所示植被类型是草原,其中a表示温带草原,b表示热带草原。
2.图中a、b两种植被类型,分别体现了( D )
A.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B.a—垂直地带性 b—非地带性
C.a—非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D.a—经度地带性 b—纬度地带性
解析:b热带草原带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而a温带草原带是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而形成的,主要是水分差异,符合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
3.a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其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A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解析:亚欧大陆面积广大,干旱地区面积也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带草原在亚欧大陆分布面积最大。
4.b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C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解析:b表示热带草原带,根据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可知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
右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A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解析:由图可知,②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该地区由东向西距海洋渐远,降水逐渐减少,形成的植被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其分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和贺兰山,故②地应为草原。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D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影响范围较广,东南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的影响,因此,森林的东西宽度较宽,北方地区则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其范围较小。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自然带由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荒漠带,影响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解析:图中的自然带由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荒漠带,是由海陆分布造成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4.图中植被由D到C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的( A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图中植物由D处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到C处的温带荒漠带,这种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C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故①④位于北半球。
6.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长白山位于温带,其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故④正确。
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平衡,据此回答7~8题。
7.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D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
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
解析:长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鄂尔多斯高原应退耕还林还牧。
8.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是( C )
A.黄土高原的“轮荒”
B.围湖造田
C.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D.热带雨林的刀耕火种
解析: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3)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4)④处的天然植被应是温带草原,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耐干旱、善奔跑的特点,⑥处的代表动物有牦牛、藏羚羊等。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图示的水分、热量和海拔等要素的变化趋势,然后依据各区域的典型自然特征以及各要素的变化规律作答。
PAGE
-
15
-章末知识整合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判断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这种分布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山地垂直带谱的判读
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对于该类示意图的判读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基带
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基带反映了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也可以推断其纬度位置,如下图,南坡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可知此处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
(2)看自然带谱的多少
明确影响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因此带谱复杂。
(3)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度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因水热条件不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比较复杂,具体如下所示:
条件
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
低纬地区的热量盈余区
水分为决定因素,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中高纬的热量非盈余区
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的,阳坡高于阴坡
水分短缺区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通过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可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4)判断雪线高度
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①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降低,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两极降低。
②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地区。
③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读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自然景观从Z→Y→X的变化体现了( B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全球性分异规律
解析:Z是热带荒漠带,Y是热带草原带,X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水分的差异是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2.珀斯所属的陆地自然带类型是( C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解析: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3~4题。
3.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通过山麓自然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丙地位于热带,所以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甲、乙、丙。
4.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D )
A.南坡为向阳坡
B.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解析:迎风坡降水条件较好,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出现的海拔较低;同一海拔,迎风坡更为湿润,植被生长情况较好,植株较为高大。
如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回答5~6题。
5.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a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
B.a坡是阳坡,b坡是迎风坡
C.b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
D.b坡是阳坡,a坡是迎风坡
解析:图中各自然带(积雪冰川带除外)均在b坡分布较高,说明b坡为阳坡;雪线在b坡分布较低,说明b坡降水较丰富,应为山地的迎风坡。
6.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D )
A.T冬<0

B.T夏>18

C.T冬<18

D.T夏<18

解析:永久性冰川是否存在不能看冬季,应当取决于气温最高的夏季。永久性冰川的下界即雪线处的温度应不高于0
℃,因而其山麓的最高温度(夏季温度)不能超过18
℃。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