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盘古开天地》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⑴北二百里(???
)
⑵曰发鸠之山(
??
)
⑶其状如乌(???
)
⑷其鸣自詨(??
??
)
⑸溺而不反(????
)
⑹故为精卫(??
??
)
⑺以堙于东海(
???)
(8)其状如乌(
)(
)
(9)文首,白喙(
)
1、解释下列带颜色的词语:
向北
叫作
像
呼唤自己的名字
溺水
填塞
所以
乌鸦
文,同“纹”,花纹
状:形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④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
⑤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
.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3.古今异义词
赤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文中指红色的脚。
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古义:
今义:
译文:
编写神话
1.夸父逐日的坚持不懈,精卫填海的矢志不移,愚公移山的锲而不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神话人物征服自然的神力。时间车轮的飞弛速度不亚于夸父逐日的大步伐,一转眼人类已步入二十二世纪,人们一边在宋祖英《越过越好》的歌声中载歌载舞,一边又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愁眉不展。你知道有哪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吗?
1:温室效应;
2:白色垃圾;
3:水源污染;
4:沙尘暴的袭击。
……
2、人类心中永恒而伟大的神啊,你怎么就忍心让女娲辛辛苦苦造出的人类生活在灾难之中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呼唤心中的神来解救这灾难重生的人类。
话说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之后,精疲力竭,昏头睡去,这一睡就睡了九九八千一百年,“神舟五号”发射卫星的巨响惊醒了他,他揉揉眼,伸伸胳膊,啊,本该绿树成荫的地球怎么一眨眼就涌现出那么刺眼的树墩,而且黄沙漫天,狂风怒吼,遍地荒芜,他身感肩上任务之紧迫,一个绿化地球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开来,于是,他召来了子子孙孙九九八十一人,挑水植树,历尽苦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球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片片的绿荫,愚公的举动再次感动了树神柏杨,他站在半空中,大手一挥,“哗”地一声巨响,只见地球上无数苍翠挺拔的大树应运而生,地球变得生气勃勃。)
示例:愚公植树
设置情境:
1.大禹治理水患之后,鼾然入梦,这一觉足足睡了九九八千一百年,“神舟五号”卫星的发射惊醒了他,揉眼一看,北京城黄沙满天,人们皆蒙面而行……
2.女娲造人有功,被封为管理人类最高的神。有一天,她又下凡体察民情,只见人们窃窃私语:恐龙、扬子鳄等珍稀动物都灭绝了……
3.精卫填海之后,再次光临人间,却见人间水资源枯竭……(共12张PPT)
精卫填海
再仔细读课文,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精卫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课文解读
精卫填海①
炎帝②之少女③,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④而不返,故⑤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dì):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shào)女:小女儿。
④溺(nì):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堙(yīn):填塞。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她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
答: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2.你喜欢精卫吗?为什么?
答:喜欢。因为精卫具有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这则神话通过描写精卫不畏艰难,衔来西山木石决心填平东海的故事,赞扬了精卫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主题归纳
文章结构
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精卫填海
衔木石
化而为鸟
堙东海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习题
结合注释,粗知大意,然后试着朗读,注意停顿。
朗读指导: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背诵指导: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她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提示:
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同学交流。
在某人做事意志坚定、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等情况下赞扬其有精卫填海的精神。
提示:
拓展空间
小古文
刑天舞干①戚②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译文: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于是刑天用乳头当作眼睛,用肚脐当作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
精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注释:①干:盾。②戚:斧。(共12张PPT)
古文
三年级
精卫填海
源自:《山海经》图片
介绍:《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羿射九日等。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消”)。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图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
又: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
北:表示方向。
里:长度单位。古以三百步为一里,现在500米为一里。
曰:叫做;称为。
其: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柘: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有长刺,叶卵形,可以喂蚕,皮可以染黄色,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图片)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有很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消”)。
焉:语气词。表示停顿。用于句尾。
其:?状:?乌:?
图片
首:头,脑袋
喙:鸟的嘴巴
赤:红色
译文: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炎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
少女:小女儿
译文:她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于:介词,在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返:?
故:因此
译文: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回不来了,最后变成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衔:叼着,衔着
之:的
以:表示目的,用来
堙:掩埋
译文:嘴里常常衔着西山上的石头,用来掩埋东海。
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少女:1、文中指小女儿。
2、现代汉语中指年轻未婚女子。
《精卫》图片
原文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
你的认识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