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革命
传统作品研习
1.了解本单元诗歌和小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品味、鉴赏诗歌和小说的语言,领悟作者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4.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
了解诗歌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理解诗歌和小说的内容。
2.品味语言。
诗歌语言讲究凝练,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富有个性的语言。
3.分析技巧。
诗歌一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抒发情感,小说也经常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可通过对技巧的分析,更好地感悟情感,分析形象。
4.重视诵读。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其中的语言美和情感。
1 沁园春·长沙
1.朗读课文,找出词中的意象,体会作品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增强理解和鉴赏能力。
2.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选词炼句的精妙之处,体会词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提升审美情趣。
3.联系写作背景,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以及
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二、探究背景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借助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为欣赏作品做好准备。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
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1925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毛泽东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
词的发展及分类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抒情诗体,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词在唐和五代时期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者在词牌下另标词题,
如《沁园春·长沙》。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
词依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来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不分段的词称为“单调”,分段的词又可分为“双调”
“三叠”“四叠”三种。词的段落叫“片”或“阕”。
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万户侯
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
(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来也泛指达官贵人。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沁园春(
) 橘子洲(
)
百舸(
)
寥廓(
)
携来(
)
峥嵘(
)
挥斥(
)
方遒(
)
遏(
)
(
)当代
(
)曾记否
当
曾
(
)当铺
(
)曾祖父
qìn
è
jú
chì
gě
qiú
liáo
xié
zhēng
dāng
dàng
zēng
céng
二、辨识字形
(màn)
江
(chàng)
然
(màn)快
(zhàng)
本
(màn)
帐
(zhàng)膨
(wàn)
藤
(chāng)为虎作
(cāng)
茫
(chú)
窗
(cāng)
桑
(zhōu)
啾
(cāng)船
(chóu)
缪
漫
慢
幔
蔓
怅
账
胀
苍
沧
伥
舱
橱
啁
绸
三、词语积累
1.寥廓·辽阔
辨析
寥廓:高远辽阔。多用于空间范围,如宇宙等
辽阔:广阔;宽广。多用于平面范围,如地域等
填空
在
的蓝天下,漫步于
的草原,呼吸着清新的青草芳香,顿觉神清气爽
寥廓
辽阔
2.意气·义气
辨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填空
尽管我们
相投,友谊深厚,但在重要问题上我们不能只讲
,不讲原则,否则将会害人害己
意气
义气
3.风华正茂·豆蔻年华
风华正茂
豆蔻年华
辨析:
风采才华正盛
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风华正茂”侧重指年轻,有才华;既可
形容男子,也可形容女子。“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不可用于男子
4.峥嵘岁月:
5.书生意气:
6.指点江山:
不寻常的日子。
词中指同学们意气奔放。
词中指评论国家大事。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朗读课文,找出词中的意象,体会作品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增强理解和鉴赏能力。
1.初读诗歌,找出这首词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强化记忆。
答案:略
2.用“/”划分词的节奏,用“△”标出韵脚,用“·”标出需要重读的词语。根据图表中上片的诵读指导示例,写出下片的诵读指导,并且画出表达词人情感的句子,重点诵读。
句子
诵读指导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
“看”字为领起字,要读得稍长;“万”字起强调的作用,要重读
层林/尽染;
语调稍微降一点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翔”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情境: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要重读,读出词人的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得稍长一点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忆”字是下片的领起字,应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要读得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等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得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
·
·
·
·
·
3.在词的上片,词人是运用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下片中“同学少年”有着怎样的形象?
答案:意象:红遍了的山、林,碧透的江水,争相划行的舸,振翅奋飞的老鹰,清澈见底的江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儿。
意境特点:色彩绚丽、辽远广阔、生机勃勃。
形象特点: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蔑视权贵、关心国事。
(二)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选词炼句的精妙之处,体会词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提升审美情趣。
在词的上片,词人描绘了自己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其中有些词语用得非常好,请参考示例分析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二字写出了红的范围之广;“尽染”化静为动,写出秋色之浓烈。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答案:“透”突出了江水清澈见底,“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
·
·
·
·
·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
答案:“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飞、强劲有力之状,“翔”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上片所写的景物和下片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词人借此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这给正处青春年华的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上片所写的景物是色彩绚丽、辽远广阔、生机勃勃的,这和下片雄姿英发、勇于担当、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是一致的。
表现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启示:勇担重任、积极乐观、珍惜大好年华等。
2.试比较《沁园春·长沙》(上片)和《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的异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比较项
《沁园春·长沙》(上片)
《天净沙·秋思》
意象
万山、层林、湘江、舸、鹰、鱼
①
意境
②
凄凉、萧瑟、悲苦
写法
③
感情
④
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色彩绚丽、辽远广阔、生机勃勃
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3.搜集资料,思考、分析、交流:同样是写秋天,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与马致远笔下的秋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角度进行分析。
4.情景交融是《沁园春·长沙》重要的艺术特色。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学习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运用“微霜”“红叶”“秋色”等词语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暮秋的天空是美丽的,冰蓝色,隐隐微霜如同透明的花朵,兀自开放,又兀自消亡,红叶翩翩,秋色绚烂。若说西风有情,那满山摇曳的鲜红便是随之起舞的蝶,点亮了整个季节。
一、(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点明三、四两句中“斗”“攒”两字用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分析时考生应联系诗句上下文,具体解说这两个字的“生动传神”体现在哪里,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斗”在诗句中用作动词,山崖本是静态的,用“斗”字,则将江两岸的山崖比拟化了,仿佛是两头巨兽在搏斗一样,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突出了山崖的陡峭;而“攒”字是“群峰”的形态,因为“日隐”,天色昏暗,群峰连绵,重峦叠嶂,宛若攒聚在一处,突出峰峦密集、重叠、拥挤的状态。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是为了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诗中先写早晨五盘岭的高山景物,沿途山高路险,江流回旋,山回路转,旅程艰难。但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诗人沿途欣赏美景,心情舒畅,就不觉得路途艰难。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诗意速通:天刚放亮便已驱车出发,登上盘绕的五盘岭。两岸怪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群峰相连,仿佛聚在一起,太阳尚隐于群峰中。苍翠的烟景被日光晕染,高处的树木浸透着寒气。松林疏朗露出孤单的驿馆,花草密处隐藏着急流险滩。栈道因为夜雨光润打滑,畬田里杂草已干。此行是为了知己,没有感觉到蜀道行路艰难。
二、(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字型的语言鉴赏题,对于“望”字与“空”字的使用效果,应该结合诗歌的标题、正文,联系诗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的类型和特征来分析。答“望”字好,可从诗的题目和诗中所写景物角度来分析理由;答“空”字好,可从诗歌所写景致的特征及诗人心态的角度来分析理由。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具体的诗句从情与景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景物描写角度分析,可知景物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属于动静结合手法。从情与景的关联的角度分析,可知属于寓情于景。
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在分析、把握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基础上作答。通读全诗,不难看出,“闲”既指景闲,又指人闲。“人闲”是因为人陶醉于美景之中,并且人有着闲适自在的心境。
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诗意速通:闲居小台,足不出户,即可望见云雾缭绕的绵绵青山。鸟儿们在缓缓落下的夕阳的映照下返回自己的巢穴。好一派闲适的秋原风光,好一些闲适的山间隐士。我想,这小台隐藏在这葱茏山林中,人们在远方的山林边际,是根本无法看到的!裴秀才呀,像我这样的好客,哪怕是夜晚,兴之所至,也会乘着夜色来你这小台,你可得记住,你屋子的门不要关上!
1.套用法。
试题中常见的“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对诗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因此,考生可以记住各类词的词性,及它们作关键词时通常具有的作用,答题时直接套用。
巧解古代诗歌“炼字”题的三种方法
2.删换法。
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看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精妙之处,在赏析时往往是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
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是先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再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释意义。诠释该字在诗歌中的意思。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拟人、夸张、比喻、对比、衬托等;或者点明该字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相关对象的,如动静角度,视觉、触觉角度等。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或描述该句的景象。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在诗歌中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诗歌结构有什么作用等。
[参考句式]
某字在这首诗歌中的意思是( ),它运用了( )的表达技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1 沁园春·长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中流(zhōng)
遒劲(jìn)
沁园春(qìn)
B.峥嵘(zhēng)
重阳(chóng)
遏止(è)
橘子洲(jú)
C.漫江(mǎn)
寥廓(liáo)
挥斥(chì) 磅礴(páng)
D.惆怅(chàng)
稠密(zhōu)
抨击(pēng) 逶迤(yí)
解析:A项,“劲”应读jìng;C项,“漫”应读màn;D项,“稠”应读chóu。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朋友之间虽然要肝胆相照,但不能陷入“ 用事”的小圈子中去。?
(2)我们可以超越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 的宇宙。?
(3)足球、篮球都是集体项目,因此,即使是球星,如果得不到队友的支持,照样是 难支。?
A.意气 寥廓 独力
B.义气 寥廓 独力
C.意气 辽阔 独立
D.义气 辽阔 独立
解析:意气: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根据语境,(1)句宜选“意气”。“寥廓”与“辽阔”都有“广阔”的意思,但“寥廓”多用于空间范围,“辽阔”多用于平面范围。根据语境,(2)句宜选“寥廓”。独立:不依靠他人,强调自主性。独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强调自己的力量。根据语境,(3)句宜选“独力”。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争流:争相行驶。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沉浮:盛衰。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挥斥:指挥呵斥。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击水:游泳。
解析:“挥斥”在词中的意思是“纵放、奔放”。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看过多少人,经过多少事,再也没有书生意气,再也没有万丈豪情。
B.李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培养了无数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C.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国家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D.这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风云人物,如今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解析:A项,书生意气:形容意气奔放。此处使用恰当。B项,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适用于青年人,不能修饰少年儿童。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使用不当,可改为“不以为意”。D项,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此处使用不当,放在这里大词小用。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后来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一带一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来参加会议的人很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解析:A项,偷换主语,“依旧热情不减”的主语应为“北京市民”。
C项,一面对两面,把“能”改为“能否”。D项,语序不当,将“他因为性格内向”改为“因为他性格内向”。
答案:B
6.根据提示默写《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
(1)具体写词人所见景物的句子:
答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总写所见景物特点的句子:
答案:万类霜天竞自由。
(3)具体写当年活动的句子:
答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总写当年活动的句子:
答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C.词的下片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年的万户侯看得同粪土一样。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词中借指大地主。
解析:根据背景可知,“万户侯”借指当时的大军阀、大官僚。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菩萨蛮·大柏地①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①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首句先从夕阳西下的天空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斑斓的春日黄昏图。
B.第三句化用花间词派温庭筠的“雨后复斜阳”,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
C.下片起首两句才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祖国河山,显得分外美丽。
D.本词通过对大柏地傍晚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豪迈之情。
解析:根据注释“1933年夏天,毛泽东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可知,选项中“春日黄昏图”应是“夏日黄昏图”。
答案:A
9.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虚实结合。上片写夏天的景色,词人抓住夏季雨后常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借以寓意。彩虹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像一条彩带,是谁挥动着这样的彩带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呢?一个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表现出作者战斗胜利后的欣喜心情。下片则写当年的那场鏖战,词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那场激战不铺陈、不展开,惜墨如金,只一句“弹洞前村壁”,此时不见硝烟弥漫,但能想象出当时烽火四起;不直写战斗的激烈艰苦,却轻松幽默地调侃“装点此关山”。
(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0~11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0.下列对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上片前两句,词人勾勒出一幅凄清的清晨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碎杂”,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喇叭声咽”中“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D.“漫道”的意思是“莫道”,“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表现红军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解析:“咽”的意思是“低沉”,渲染了战争场面的悲壮。
答案:C
11.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答案:不相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而李白《忆秦娥》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
三、语言运用
1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也运用了这种手法。请根据《商山早行》的颔联和颈联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体现出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超过200字。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②满回塘。
【注】①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②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答案:(示例)残月还挂在村野的上空,清冷的月光笼罩着茅舍客店,雄鸡报晓的声声啼鸣,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催促着我上路,而村头铺满银霜的木板桥上,却早已留下行人的足迹。山路蜿蜒曲折,槲树落叶纷纷,秋叶悄然铺满静寂的小道;路旁枳树的繁花正热烈绽放,使原来暗淡的驿墙显得格外明亮。
13.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回复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言风格统一。
近日,你校云帆文学社邀请我校晨曦文学社全体成员参加贵校主办的“毛泽东诗词研究论坛”,十分幸运!云帆文学社在引领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一定拨冗前往,给你们添麻烦了。特此复函!
(1)将你校改为贵校;
(2)将十分幸运改为深感荣幸;
(3)将一些经验改为丰富的经验;
(4)将拨冗改为准时;
(5)将给你们添麻烦了改为叨扰贵校,深感不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