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3.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加深对民族交融的认识和理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巧思妙记】“三、四、五、六”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三
四
五
六
三国:
魏、蜀、吴
南朝四个朝代:
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一、三国与西晋
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得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蜀
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
曹操之子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称王,229年称帝
刘备221年
吴
成都
建业
魏
洛阳
魏
吴
魏
263年
266年
司马炎
西晋
280年
完成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完成短暂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少数民族内迁
五胡内迁
自东汉开始,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所灭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中原
五胡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政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激化。
经济:开发了江南地区
民族: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各族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西晋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317-420)
1、东晋的建立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1、含义: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2、原因: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二)南朝(420-589)
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劫
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刘宋政权。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建康(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领土最大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③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商业:商业活跃。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越窑小瓶
根据史籍绘制的千里船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304-439)
(1)建立: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2)淝水之战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朝(439-581)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启了南北朝时期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①北魏建立后,社会仍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②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③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④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 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成为必然选择。
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后疆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措施: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阳
23
《孝文帝出行图》
《北魏文官俑》
穿汉服
胡服俑
(2)改革措施:
社会风俗与文化: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改汉姓
社会风俗与文化:改汉姓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
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说汉话
结汉亲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2)改革措施:
02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03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01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的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根据所学,说说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 。
文化生活上: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朝更替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