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
选官制度拓宽人才空间
西周
秦朝
汉朝
世卿世禄制
出身
察举制
军功爵制
孝、廉
(一)汉朝以前选官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制
出身
朝代
标准
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
军功
秦朝
汉朝
察举制
孝廉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葛洪:《抱朴子·审举》
(二)察举制的弊端
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日益严重。
弊端
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已,大量人口逃亡。
现实
察举制的崩溃
(三)九品中正制的开创
陈群
标准
家世: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
行状:本人的道德行为和
才干能力
√
中央
任命
中正官(士族)
品评
人才
中央任用
选拔过程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作用:在实行之初,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端:后期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
的工具。
材料二: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三)科举制的改进
位居高位,却不屑于务实,崇尚虚名
士族身体羸弱
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庶族
士族
下层百姓日益增长的入仕要求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度的崩溃
1.背景
2.科举制度的完善
隋文帝
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创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三)科举制的改进
选官标准:才学
(三)科举制的改进
3.科举制的作用
材料三:召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五:(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科举制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家大族的垄断,为社会中下层的的读书人开辟入仕途径,增添社会活力,扩大统治基础。
(2)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的权力下移之弊,加强君主专制。
(3)科举制将选官制度与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提高官员的操守品行和文化素养
(4)社会上形成一种学习风气,保证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
(5)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
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标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备,且被后代王朝所沿袭,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
(三)科举制的改进
4.科举制的弊端
材料五: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六: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科举制过于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
(2)社会上形成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阻碍新思想、新学科知识渗透,压制科学技术发展。
4.选官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由地方推荐品评的方式转变为自我推荐报名的方式(怀牒自举)
选拔权力
选拔官员的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选拔原则
人才选拔日趋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的原则。
(三)科举制的改进
第二部分
中枢制度明晰职能空间
(一)中枢机构演变
{C4B1156A-380E-4F78-BDF5-A606A8083BF9}时期
中枢机构
权力分配
西汉
汉武帝前
汉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度
中外朝制度
丞相负责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
三公和尚书台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尚书台掌握决策和行政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共同行使权力
三省六部制
?
(二)三省六部制沿革
汉武帝时期
光武帝时期
重用尚书令
设置尚书台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名为尚书省,增设中书省、门下省
隋唐时期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不断完善
(三)三省六部制的运作
贞观某年,黄河泛滥成灾,黄河边百姓苦不堪言。治理黄河,赈灾成为了当务之急。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政府官员,为了治理黄河,整个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具体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历史场景
中书省制定治理方案
门下省审核
皇帝认可
尚书省执行
工部落实
(三)三省六部制的运作
工部
三省六部制
(四) 三省六部制的效能
材料七: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个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八:这种集体宰相制,有效地保证了皇权专制,除了玄宗时期出现过宰相专权外,基本上再没有出现过汉魏以来的那种“强权宰相”。 ——张启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且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增强官员活力,保证决策科学化;
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代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调整生存空间
(一)古代主要赋税种类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力役:成年男子所需承担的徭役和兵役。
(二)唐前期赋税制度演变
魏晋时期
赋税制度:租调制(租指粮食,调指布帛)
征税标准: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北魏
赋税制度:租调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征税标准:按户征收粟和帛或布
唐前期(780年前)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征税标准:租、庸、调(不愿去服徭役的男子可以用绢或者布帛代役,即“输庸代役”。)
输庸代役的方式保证了农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生产,有利于增加了家庭收入,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保障。
(三)唐后期赋税制度——两税法
1.背景
中央: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控制力不断减弱
地方: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导致均田制瓦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方案一:重新规划田土,责令兼并的人,将多余的土地退还给官府,在由政府分给无田的人。
中央如何整顿财政呢?
方案二:政府后退一步,不责备土地兼并的人,而将官府的闲田补给给无田的人。
×
方案三:改革税制
2.两税法内容
实行时间
公元780年
内容
(1)不分本地和外来户口,一律编入现居住地的州县户籍;
(2)税收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财产和土地为主。每户
按照田亩数量缴纳地税(以779年的田租收入为标
准),依据资产缴纳户税;
(3)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和杂役;
(4)分夏、秋两季纳税。
(三)唐后期赋税制度——两税法
唐德宗
材料九: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代宗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王溥:《唐会要》卷八三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九以及教材P40内容概括两税法的内容。
(三)唐后期赋税制度——两税法
3.两税法创新与作用
创新
税种:繁杂多样——简化税目
标准:以人丁为主——以土地、资产为主
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作用
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两税法的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两税法以“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赋税演变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三)唐后期赋税制度——两税法
4.两税法的弊端
材料十: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1)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赋税负担不均
(2)田亩资产长期不给予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
材料十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3)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官员加征各种苛捐杂税,加重百姓负担
第四部分
小结
制度变革
选官制度
中枢制度
赋税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唐朝:科举制
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中外朝制度
东汉:三公和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时期:租调制
唐初(780年前):
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谢谢!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部门
职能
吏部
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
户部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礼部
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
掌握武官选用及军事
刑部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
掌握各项工程、水利、交通建设等事
(三)三省六部制的运作
六部职能
唐代租庸调制
中书省起草
官员认真调研、充分论证
呈现一个完美的方案
皇帝认可
决策科学的基础
门下省审核
认真细致,查漏补缺
协助皇帝做出英明的决策
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尚书省执行
高标准、严要求仔细落实方案
超出预期的效果,得到皇帝嘉奖
决策科学的体现
保证决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