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8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件—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8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件—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19: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写作背景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今山东)话别,临行作本诗。
1.吟 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与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2.留别诗 唐诗的一个种类,和送别诗相对应。 “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名人轶事
海上钓鳌客 传说海上钓鳌客是唐代李白的自称。 开元年间,李白登门拜访宰相,希望得到引荐。他递上一块自报家门的手板,上面题写着几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见这人口气很大,便问道:“先生莅临沧海,垂钓巨鳌,请问用什么东西当钓钩和钓线?”李白昂首答道:“风波陶冶我的情怀,乾坤弘扬我的志向。我用彩虹作钓线,我用明月作钓钩。”宰相见答话富有豪情诗意,就又问道:“用什么东西当钓饵?”李白妙语脱口而出:“用天底下没有义气的男人为钓饵!”宰相听了,悚然无言以对。 这一番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借此抒发了豪放的胸怀,后来古人常以“钓鳌”比喻人有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1.天姥(mǔ)   2.瀛洲(yíng) 3.向天横(héng) 4.剡溪(shàn) 5.渌水(lù) 6.脚(zhuó) 7.谢公屐(jī) 8.殷岩(yǐn) 9.水澹澹(dàn) 10.霹雳(pī)(lì) 11.訇然(hōng) 12.霓为(ní) 13.鸾鸟(luán) 14.魂悸(jì) 15.长嗟(jiē) 16.折腰(zhé)
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列缺霹雳 “列”同“裂”,分裂
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作动词,弹奏
2.对此欲倒东南倾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3.云青青兮欲雨 名词作动词,下雨
4.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5.古来万事东流水 名词作状语,向东
6.訇然中开 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信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副词,确实、实在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动词,相信,信任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名词,信用
2.横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      动词,遮蔽
②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形容词,广远,辽阔
③老夫壮气横九州(《冬暖》) 动词,充溢
④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形容词,横向,与“纵”相对
3.拔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动词,超出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动词,选拔,选取
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象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阅读诗歌第一段,完成下列题目。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方法?                                     
                                    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运用了衬托、夸张的方法。用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二)阅读诗歌第二段, 完成后面题目。
3.下面对本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承上启下,从梦境过渡到现实,既写出了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写出了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C.“迷花倚石忽已暝”写出了诗人忘情山水之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D.本段中仙人盛会场面热烈盛大,景色奇异,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A 应为“从现实过渡到梦境”。
4.在诗人笔下,“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前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对天门打开后的景象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前者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氛围,让人心惊胆战,后者则是一片光明灿烂,神奇美好。洞天中的美好景象正是诗人心中所向往、所追求的极乐世界,对这美好景象的描写反衬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诗人描写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等事物,是为了表现什么思想?                                    
                                  意欲虚构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并与丑恶现实对比,从而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
(三)阅读诗歌第三段, 完成后面题目。
6.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请简要分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眼。它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众多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三、价值追求知情感
7.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这三句话是哪三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现的是一种超越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现的是沉醉精神自由、吸纳山水精神的人文情怀。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傲骨嶙峋、不慕权贵的独立人格。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