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孔乙己》
C.《琐记》 D.《阿长与<山海经>》
2.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共十篇,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他青少年时的生活经历。
B.《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表达了对猫等暴虐者的憎恶,对隐鼠等弱小者的同情。
C.《阿长与<山海经>》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独特、多彩的长妈妈形象。.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二、填空题
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 (体裁),共 篇,发表时曾名为《 》。
4.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 ,黑无常又叫 ,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来源于 。
5.《朝花夕拾》里的《 》和《 》中,都有对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场景的生动描写,这两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 的温和批评。
6.《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 》,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 》,一本是在矿路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 》。
三、简答题
7.《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愚昧粗鲁,却质朴热情的保姆阿长,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请简单概述。
8.在《五猖会》一文中,父亲让“我”背完《鉴略》才可以去看迎神赛会,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有么不妥之处?
四、阅读题
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没说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点珠子这类西……”
【乙]“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1)【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 》,【甲】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乙文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
(2)这两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异同点?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本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写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跟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加以简要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3)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4)“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这里的“此”指代什么?“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说明了什么?;
(5)文章末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
2.D(应为批判)
3.散文集 十 旧事重提
4.活无常 死无常 白无常(活无常) 民间传说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封建教育制度
6.山海经 鉴略 天演论
7.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 “大”字的睡态;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
8.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是不可取。
9. (1)朝花夕拾 衍太太 阿长(长妈妈)
(2)相同点:两者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或都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不同点: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人;阿长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勤劳的可贵品质。
10.(1)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求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和对 “我”的关爱。
(3)“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随便说说,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
(4)指代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说明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对“我”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促使“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抒情。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