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三) (第三章)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1~3题。
①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陆地上只有些秃山,一片荒凉。
②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除单细胞生物外,在海水里已有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出现。
③北半球的气候炎热潮湿,陆地上出现了大片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森林茂密。
④蕨类植物趋向衰退,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
1.文字没有描述的地球演化时期是( D )
A.古生代
B.太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解析:“一片荒凉”描述的是太古代,“有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出现”描述的是元古代,“蕨类植物繁生”是古生代,“裸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题目中没有描述新生代。
2.鱼类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地质时期(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鱼类出现在古生代。
3.恐龙灭绝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地质时期(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恐龙灭绝于中生代。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4~5题。
4.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B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解析: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5.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C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读图,回答6~7题。
6.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A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蚀地貌;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7.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B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所以该地区的葡萄特别甜。
下面图甲到图丁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据此回答8~9题。
8.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D )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图丁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状况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图甲到图丁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失去植被的保护,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
9.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B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图中水文特征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解析:直接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B项正确。
11.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800
mm)、(15℃,900
mm)、(7℃,5
mm)、(23℃,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解析:图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而甲、乙的降水量最接近。
12.下图中①②③三地都位于回归线附近,有关①②③三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①地是热带荒漠带,②③地都是热带雨林带
B.①②地是热带荒漠带,③地是热带雨林带
C.②③地都是热带季风气候
D.①地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图中①地位于北非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②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带;③地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B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解析:此绿色长廊大体上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水分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14.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此绿色长廊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有一定的宽度,因而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下图显示了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C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四个地区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16.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B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温带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综合以上分析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17~19题。
17.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相同)( C )
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
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
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
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要比②丰富
解析: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②是针叶林,在亚寒带,③是热带沙漠景观。
18.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各点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 C )
A.a—④
B.b—②
C.d—①
D.e—③
解析:正确对应:a—②,b—③,d—①,e—④。
19.从d、b、a、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D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d、b、a、e的景观变化是在南北方向上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可知,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A )
A.a
B.b
C.c
D.d
解析: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多,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a。
21.e带一直延伸到大洋边缘的原因有( D )
A.人类的破坏
B.地形的影响
C.土壤的性质
D.洋流的影响
解析:e带为热带荒漠带,一直延伸到大洋边缘,原因有受洋流(寒流)的影响。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B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解析:四川省位于亚热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当地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即为常绿阔叶林,而甲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故为常绿阔叶林。
23.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解析: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自然带谱多,水分条件好,森林分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差,以荒漠草原为主。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24~25题。
24.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C )
A.地形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树枝短小,植物枯萎,但是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源,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
25.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河北到该地所体现的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 B )
A.华南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西北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西藏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华北地区,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由上题可知,该植被所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河北到西北地区,主要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1)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l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岩石圈,E为土壤。(4分)
(2)图2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①和②的交换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4分)
(3)近几年来,海边工厂抽取的地下水,盐分含量越来越高的原因是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控制措施有停止开采地下水、雨季人工回灌等。(6分)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A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B处于森林带,应属于生物圈;C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D处于沉积岩中,属于岩石圈。第(2)题,图2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①和②反映植物与A(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联系,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第(3)题,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可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可导致地面下沉、地面建筑塌陷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
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甲、乙两幅区域图。
(1)随着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建设规模的扩大,甲图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呈减缓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分)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3)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答案: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解析:该题以江汉平原和银川平原周边地区两个不同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同时考查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防护林建设和湖泊面积缩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表示为: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减轻→河水含沙量减小→泥沙淤积减缓→湖泊面积缩小减缓。从中可看出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体现了整体性特征。第(2)题,依据整体性原理,从气候、河流、水生生物、整体景观等方面分析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第(3)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28.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C和H,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3分)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G和H,它们都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2分)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它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2分)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它的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3分)
解析:解题时应根据每一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29.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4分)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答案:(1)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第(1)题,对比甲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情况,可知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2)题,读出甲图中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由于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
PAGE
12单元测试(三) (第三章)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1~3题。
①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陆地上只有些秃山,一片荒凉。
②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除单细胞生物外,在海水里已有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出现。
③北半球的气候炎热潮湿,陆地上出现了大片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森林茂密。
④蕨类植物趋向衰退,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
1.文字没有描述的地球演化时期是( )
A.古生代
B.太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鱼类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地质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3.恐龙灭绝出现在________描述的地质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4~5题。
4.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5.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读图,回答6~7题。
6.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7.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下面图甲到图丁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据此回答8~9题。
8.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图丁
9.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11.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800
mm)、(15℃,900
mm)、(7℃,5
mm)、(23℃,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12.下图中①②③三地都位于回归线附近,有关①②③三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是热带荒漠带,②③地都是热带雨林带
B.①②地是热带荒漠带,③地是热带雨林带
C.②③地都是热带季风气候
D.①地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14.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下图显示了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的海拔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6.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17~19题。
17.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相同)( )
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
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
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
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要比②丰富
18.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各点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 )
A.a—④
B.b—②
C.d—①
D.e—③
19.从d、b、a、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可知,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
A.a
B.b
C.c
D.d
21.e带一直延伸到大洋边缘的原因有( )
A.人类的破坏
B.地形的影响
C.土壤的性质
D.洋流的影响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23.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24~25题。
24.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地形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25.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河北到该地所体现的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 )
A.华南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西北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西藏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华北地区,地方性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1)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l中A为(
)圈,B为(
)圈,C为(
)圈,D为(
)圈,E为土壤。(4分)
(2)图2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性,其中①和②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4分)
(3)近几年来,海边工厂抽取的地下水,盐分含量越来越高的原因是(
),(
),控制措施有(
)、(
)等。(6分)
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甲、乙两幅区域图。
(1)随着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建设规模的扩大,甲图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呈减缓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特征。(2分)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
(3)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28.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
)气候。(3分)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
),它们都是由于(
)形成的。(2分)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规律,它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2分)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规律,它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在(
)地区表现较为明显。(3分)
29.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4分)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