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3.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
A.马铃薯
B.番茄
C.辣椒
D.南瓜
4.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
“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5.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玉米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的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
A.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的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6.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
)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7.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8.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家里,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9.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
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10.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1.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据此可以推论出(
)
A.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
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传入
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
12.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有历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学家说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故均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玉蜀黍”“今遍种矣”可知,当时玉米在我国已普遍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年间,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可知,该文献记载的果蔬是番茄,番茄在明代传入我国,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项错误。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辣椒传入中国后,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洲物种传入非洲的影响。根据材料“玉米传入非洲”“非洲的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非洲人口的增长,从而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米适应了非洲的气候环境,而不是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A项排除;C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玉米成为可靠的食物来源并不等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D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美洲变种小麦在欧洲的广泛种植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C项排除;由材料可知,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并不是美洲的原有品种,D项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物种传到亚洲、欧洲等地,从而改善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故C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都原产于美洲,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与人口增长的关系问题,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传播给亚欧人饮食带来的变化,没有体现亚欧贸易问题,D项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食物供应的商品化。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的食物,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D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要结合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来理解材料中现象。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的体现,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外传对当时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因此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学发展促进世界物种交流,A项错误;商业革命加强了洲际物种交流,推动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变化,C项因果倒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农政全书》中对土豆的记载可以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据材料可知,明时土豆已传入中国,土豆作为高产作物,传入我国可以缓解当时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明时实行“海禁”,中外贸易受限,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夸大。
1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13.答案:(1)①种类多:有粮食、果蔬、经济作物、畜禽等。
②范围广:涉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③以食物物种为主。
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是高产作物,且对土壤和地形要求少。
影响
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传播的物种的种类、
涉及的地区范围、交流趋向等方面概括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
”“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不拘土壤与地形”等,
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第二小问,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影响可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粮食供应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消极影响可结合“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分析作答。
14.答案:(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