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74页-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工具尝试画圆,在观察、比较、归纳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圆心、半径,初步建立圆的概念并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2、在具体认识圆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圆心、半径,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硬纸条、回形针、橡皮筋、卡纸、细绳、铅笔、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平面图形
2、揭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动手操作、认识圆形
1、师生交流生活中的圆
2、尝试画圆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圆的画法。
(2)学生两人合作,利用工具尝试画圆。
教师介绍工具(硬纸条、回形针、橡皮筋)及操作说明
交流画圆的方法。
学生上台交流利用工具如何画圆。
(4)师生合作在黑板上画圆。
(5)学生再次尝试画圆,体验感悟构成圆的要素:固定点、固定长。
视频演示体育老师操场上画圆。
学生交流讨论,再次体验构成圆的要素。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师生交流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物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次通过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画圆的工具来研究如何画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其思维。再次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在白纸上、黑板上、操场上画圆,感悟构成圆的要素。学生在多次尝试画圆、交流画圆方法的过程中,运用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逐步将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的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初步掌握圆的特征、画法等知识。】
3、认识圆心与半径
(1)自学:学生看课本第75页。
(2)反馈: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的点O都有相等的长度r。固定的那个点O叫圆心,r叫做圆的半径(板书O和r)。
(3)质疑:怎么理解“所有的点”?(教师演示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4)解疑:动画演示,并引出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且长度都相等。
(5)尝试:请你在自己画的最标准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
(6)思考:刚才大家画的圆有大有小,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讨论得出:半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那么在画圆的过程中,圆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讨论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充分的直观操作活动,认识了圆的定义、特征等知识后,用自学的方法认识圆心与半径就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质疑和思考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圆的特征及圆心、半径作用的认识。】
三、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1、选择:下列哪个图形中画的是圆的半径
2、判断题:
(1)所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 )
(2)同一个圆中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
(3)两个相同的圆中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心与半径相关知识。】
四、生活应用、实践拓展
观看视频: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提炼生活经验的同时再次感知圆的特性,并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师生交流、共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六、欣赏美丽的圆形图案,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机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固定点 圆心O 确定位置
固定长 半径r 确定大小
旋转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