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20:21:02

文档简介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姥(mǔ)
幽咽(yè)
觉时(jué)
暝色(mínɡ)
B.唧唧(jī)
 
潦倒(liáo)
 
澹澹(dàn) 
渌水(lù)
C.荻花(dí) 
殷岩(yǐn) 
层巅(diān) 
霹雳(lì)
D.钿头(diàn) 
魂魄(pò)  
霓裳(ní)
虾蟆陵(há)
解析:“觉”应为“jiào”。
答案:A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坐”应为“座”。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B.渚清沙白鸟飞回(水中小洲)
C.秋月春风等闲度
(平常,随随便便)
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解析:暝:昏暗。
答案:D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惟觉时之枕席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凄凄不似向前声
D.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A项,古义:醒来;今义:睡觉时。B项,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古义:以前;今义:往前。
答案:D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遂命酒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歌以赠之
D.虎鼓瑟兮鸾回车
解析:B项是使动用法,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B.“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指诗人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
D.“梦啼妆泪红阑干”意思为“梦中啼哭,脸上的脂粉干了,泪也流干了”。
解析:意思为: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答案:D
7.理解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登高》中道出郁积作者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琵琶行并序》中点明作者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6)《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登高的见闻,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作者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作者点明诗旨。作者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解析:“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理解有误。
答案:C
9.《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作者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之感,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西阁夜①
[唐]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大历元年(766),作者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寓西阁。本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打梆子,用于报时或警戒。③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运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依旧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解析:C项,“‘白雾昏’‘风落石’运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答案:C
11.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
答案: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击柝”暗喻战事,“无衣”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古风(其十九)
[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①。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②尽冠缨。
  【注】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但汉武帝对他只以臣下相待,于是他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B.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头两句交代游仙之地,写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
D.进入仙境后“俯视洛阳川”的景象是当时安史之乱悲惨现实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C项,“明星”是华山玉女名。从下文“邀我至云台”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人名。
答案:C
13.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在主旨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思想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三、语言运用
14.王先生想邀请熟识的某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自己家参加父亲的八十寿宴。下面是王先生写的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兹定于2019年12月25日(星期三)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家慈是个京剧迷,他有一些京剧问题向您垂询,热切期望能与您合作表演《捉放曹》,还请您不吝赐教。请届时务必光临!
答案:①“府上”改为“寒舍”。②“家慈”改为“家严(或家父)”。③“华诞”改为“寿宴”。④“垂询”改为“请教”。⑤“请届时务必光临”改为“真诚期待您的光临”。(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15.用下面的词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答案: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
16.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海明威,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对象,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赞颂他的思想或艺术成就。
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倾诉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赤子之心,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悲悯情怀,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山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那是一个大写的“仁”字。
——杜甫
PAGE(共58张PPT)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1.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探讨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结合具体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探讨诗人的人生态度。
一、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
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
南巩义西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
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
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
诗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
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二、探究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天宝元年(742),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多岁了,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玄宗沉溺于声色,荒
废朝政。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仅一年余李白便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之后,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登高》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
《归园田居》(其一)写作背景:陶渊明出仕后,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
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晋书?陶潜传》云,当时郡里一位督
邮来彭泽巡视,
了,但地方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壮志未酬,还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
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技艺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的仕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天姥(
)
天台(
)
剡溪(
)
渌水(
)
脚著(
)
木屐(

暝色(
)
殷岩泉(

战栗(

层巅(

澹澹(

訇然(
)
霓裳(
)
鸾鸟(
)
魂魄(
)
双鬓(
)
商贾(
)
悯然(
)
憔悴(
)
转徙(
)
迁谪(
)
荻花(
)
虾蟆陵(
)
钿头(
)

tái

zhuó

dàn
yǐn
shàn
míng

diān
hōnɡ
bìn



luán

zhé

mǐn
qiáo

diàn
银篦(
)
嘲哳(
)(
)

(
)
幽咽
(
)
咽喉
(
)
下咽

(
)
悄无言
(
)
静悄悄

zhāo
zhā

yān
yàn
qiǎo
qiāo

(
)
向天横
(
)
蛮横
héng
hèng
二、辨识字形
(
)
暝色
(
)
青冥
(
)
螟蛉
míng
míngmíng
(
)
嗟叹
(
)
蹉跎
(
)
磋商
jiē
cuō
cuō
(
)
管弦
(
)
玄妙
(
)
船舷
(
)
嘈杂
(
)
糟糕
(
)
水槽
   
xián
xuán
xián
cáo
zāo
cáo
三、解释词语
1.云霞明灭或可睹(
)
2.天姥连天向天横(
)
3.我欲因之梦吴越(
)
4.渌水荡漾清猿啼(
)(
)
5.迷花倚石忽已暝(
)
6.云青青兮欲雨(
)
7.忽魂悸以魄动(
)
有时
遮蔽
依据
清澈
昏暗
黑沉沉的
连词,表并列
凄清
8.惟觉时之枕席(
)
9.失向来之烟霞(
)
10.且放白鹿青崖间(
)
11.弦弦掩抑声声思(
)
12.低眉信手续续弹(
)
13.秋月春风等闲度(
)
14.去来江口守空船(
)
15.却坐促弦弦转急(
)

原来
深长的情思
暂且
随手
平常,随随便便
语气助词
退回
四、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
)
2.熊咆龙吟殷岩泉(
)
3.栗深林兮惊层巅(
)
(
)
4.云青青兮欲雨(
)
5.虎鼓瑟兮鸾回车(
)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7.遂命酒(
)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形容词作动词,震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惊
名词作动词,下雨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名词作动词,摆酒
名词作动词,侍奉
五、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确实、实在。
今义:书信。
8.歌以赠之(
)
9.浔阳江头夜送客(
)
10.商人重利轻别离(
)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作歌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3.因为长句 
4.铁骑突出刀枪鸣
今义:鼓出来。
今义: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第二年。
古义:突然冲出。
5.整顿衣裳起敛容
6.暮去朝来颜色故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
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古义:容貌。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
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以及向往自由生活的句子是“
,
?”。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六、名句默写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使我不得开心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4.《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情态的诗句是“
,
”。
5.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
,
”。
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
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登高
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琵琶行并序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探讨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
1.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找出这一段中诗人描写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梦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答案:意象:列缺、丘峦、石扉、青冥、日月、霓、风、
云之君、虎、鸾、仙之人等。
梦境:离奇变幻、五彩缤纷。
情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2.诵读《登高》,找出前两联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想象一下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
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3.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以及以前学过的李白、杜甫的诗歌,分析二人在创作风格和意象选择上的区别。
答案:李白性情豪迈,洒脱不羁,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其创作的诗歌均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诗歌意象表现也多带有浪漫色彩,如仙人、飞瀑、大鹏等都是超凡的;其诗歌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怀时也常用神话、传说等把客观物象化为幻境。这些意象表现都是浪漫的、抽象的,是对眼前所见的艺术描绘,是个人情感的艺术提升,使李白的诗篇气势豪迈,情调昂扬,形象奇特而且意境非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其性格沉郁,对民间疾苦了解深刻,他的诗歌多从实处入手,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借真实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内心情感。其诗歌意象表现是现实的。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如马、鹦鹉、大雁等都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的诗歌对生活的描写也是直接的、细致准确的。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1.《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天姥山?写出了天姥山的什么特点?
答案:夸张、对比、衬托。写出了天姥山的神秘、高大。
2.后代诗家评《登高》曰:“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这首诗也被赞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请你再次朗读诗歌,结合有关律诗的知识,从诗歌的平仄、用韵和对仗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律诗以中间两联对仗为常规,但这首诗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不仅句与句之间对仗,首联“风急”与“天高”、“渚清”与“沙白”也属于句中自对。
②合乎格律诗的平仄。首句用对仗的律诗,第一句末字一般用仄声,而此诗首句因用韵的缘故用了平声收尾。律诗首句用韵而又是对句的,必得如此,非杜诗特殊。此联对仗工巧,句中韵字“哀、回、来、台、杯”也都是平声押韵。
3.找出《琵琶行并序》中描写景物的诗句,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没有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而诗人乐不起来,今天要送别一位挚友,
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从侧面写出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描绘的这个画面,有着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环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这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描写了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
诗人谪居处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4.《琵琶行并序》是如何描绘音乐的?有哪些好处?
答案:①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
一声如裂帛”(凄厉悲愤)。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②侧面烘托。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诵读这三首诗歌,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根据个人生平遭遇来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知人论世。
2.面对人生的失意,李白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杜甫表现出“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悲凉,白居易本来恬然自安,但是听到琵琶女的乐声后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请你结合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体会他们不同的情感世界。
答案:(示例)
风急天高
远处的猿啼显得更加悲戚
水清沙白的江洲上空
鸟群在盘旋飞翔
秋风中
无边的林木
树叶萧萧落下窸窣有声
望不到尽头的长江啊
3.试将《登高》改写为一首现代诗歌。
江水滚滚
汹涌奔腾而来
面对秋景
怎不感慨漂泊无定的生活
已至暮年
疾病缠身独爱登高爬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
两鬓霜染
穷困潦倒
偏偏又刚戒掉可浇愁的浊酒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
一、(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诗意速通:我沿着小溪行走,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正午雾气才渐渐消散。在冬天温暖的环境中,蚊蚋聚集在一起;人离得还很远,凫鸭就开始骚动。我一路行来,山中浓荫密布,道路崎岖、险峻。远处驿站边衰败的柳树旁,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远远看去,山色苍茫寂寥,江水在夕阳中显得溢满了金辉。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的命运,如同王粲一般。我身世飘零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嗟叹。
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层云密布”错误,诗中的“曾阴”指的是游行途中的浓荫。
答案:B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注意只需概括作答,无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
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诗意速通:分别已经很久了,你还在郡里,没有得到升迁;只能悠闲地面对着春风喝酒。送别客人时,特意经过沙口堰;又常常到水心亭上去赏花。清晨时分,江面水汽蒸腾,连着城池,白茫茫一片;雨后,山色一片青绿,映照着城郭。到了此地,你写诗的情绪应该会更加高涨;但酒醉中的高声吟唱又有谁来听呢?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分析概括的能力。答题区间在诗歌的前两联,“闲向春风倒酒瓶”是把酒当春,突出“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经过沙口堰,这样做的目的是下一句中的上水心亭“看花”。分析原因时,考生可结合诗歌注释中的“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推断,刘禹锡当时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寄情山水。作答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尾联“到词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情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分析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方法
1.抓住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重点”。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提示得清清楚楚。
3.抓住题材类型。
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夫的孤寂愁苦之情。
4.抓住意象特点。
如在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这个意象的特点是
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怀便容易揣摩了。
5.抓住注释。
命题者给出注释,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参考句式]
这首诗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