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劝学
师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吾从而师之
C.金就砺则利
D.木直中绳,以为轮
解析:B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今义:“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C项,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D项,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都是助词,表判断。C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向。D项,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是助词,的。
答案:B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小学而大遗
解析:A项,“水”,名词用作动词。B项,“日”,名词作状语。D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不拘于时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师说》,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根据句意及关键词去断句。句意: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关键词是“而”,在其前面有停顿;“矣”,在其后面有停顿。
答案:C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
解析:A项,“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B项,“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D项,“经传”,经文和传文。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解析: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答案:C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本而节用 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B.禹以治,桀以乱
治:治理
C.怪星之党见
党:通“倘”,偶尔
D.畜积收藏于秋冬
畜:积聚,储藏
解析:“治”,治理得好,太平。
答案:B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殃祸与治世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禹以治
以为轮
C.是何也
笑问客从何处来
D.望时而待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A项,都是转折连词,可是,却。B项,第一个是介词,凭借;第二个是介词,把。C项,第一个是代词,为什么;第二个是代词,哪里。D项,第一个是代词,它;第二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A
1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一组是( )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③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④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⑤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⑥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②说的是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的规律的;⑤说的是自然界与人类各自有自己的职分,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③④⑥说的是人可以利用自然。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认为,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声响、日食月食、风雨不调、怪星见于天等现象,人们不了解其原因而感到奇怪是正常的,但若畏惧这些现象就大可不必。
B.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的规律的,它不是因为有尧这种好的帝王就存在,也不是因为有桀这种暴君就消亡。
C.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出现饥荒、疾病、祸殃不可以怨天,人们只有明白自然界与人类各有自己的职分,明白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人。
D.荀子指出,人们并不祈求一求雨就能下雨,但有时正好下雨,对此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君子就用文字记载下来,百姓就去祭祀神灵。
解析:“君子就用文字记载下来”错,应该理解为君子认为这些做法是文饰。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怪未至而凶。
答案:所以水灾、旱灾尚未到来而饥荒已经发生了,严寒酷暑尚未迫近而疾病就出现了,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尚未出现而处境已经凶险了。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答案:统治人民的人,推崇礼制、尊崇贤人就能统治天下,重视法治、爱护人民就能够称霸诸侯。
15.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谈一谈你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解。
答案:荀子认为,享天不如制天,从天不如用天,人们应该积极地利用自然,而不是片面地强调征服自然或是消极地什么都不做,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努力。“制天命而用之”是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
参考译文:
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因为有尧这样的贤君而存在,也不因为有桀这样的暴君而消亡。用合于正道的措施顺应它就吉利,用违反常道的措施来对待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这个本业,节省用度,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贫穷。给养充足完备,生产活动按照时令进行,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困苦。遵循天道而不出差错,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遇到灾祸。所以水灾、旱灾也不能使人们遭受饥荒,严寒酷暑也不能使人们生病,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也不能使人遭受凶险。荒废了农业生产这个本业,并且用度奢侈浪费,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富裕;给养不充足完备又懒于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大自然也不能使人生活周全。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大自然也不能使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尚未到来而饥荒已经发生了,严寒酷暑尚未迫近而疾病就出现了,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尚未出现而处境已经凶险了。所获得的天时与太平盛世相同,但是遇到的灾祸与太平盛世大不一样。不能埋怨大自然,因为它的规律就是这样的。所以明白大自然与人类各自的职分,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属于最高境界的人。
社会安定还是动乱是由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辰、历象,这些在禹、桀时是相同的。禹凭借这样的条件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而桀凭借同样的条件却把天下搞乱,说明社会的安定或动乱不是由天决定的。是由时令决定的吗?回答说:农作物在春、夏两季繁殖生长,在秋、冬两季收获储藏,这在禹、桀时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样的时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而桀凭借同样的时令却把天下搞乱,说明社会的安定或动乱不是由时令决定的。是由土地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就能生长,离开土地就会死亡,这在禹、桀时也是相同的。禹凭借这样的土地把天下治理得很好,桀凭借同样的土地把天下搞乱,说明社会的安定或动乱也不是由土地决定的。
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声响,国都里的人都十分惊恐,说:这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的变化、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万物中比较罕见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畏惧它就不对了。日、月有日食、月食现象,风雨不按照时节降临,怪星偶尔出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国君圣明,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同时发生,也没有妨害。国君昏昧,政治暴虐,那么这些现象即使没有一种到来,也不会带来好处。流星的坠落,树木的怪声,这是自然界的变化、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万物中比较罕见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畏惧它就不对了。
祭神来求雨,结果下了雨,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没有什么,如同不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出现日食、月食而去援救太阳、月亮,天旱而祭神求雨,占卦卜筮然后决定重大的事情,不是认为能用这种做法来获得所祈求的东西,而是用这种做法来文饰政治。所以在上位的君子认为这些做法是文饰,而百姓把这些活动看成是有神灵。把这些活动看成是文饰是正确的,看成是真有神灵就不正常了。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澈,在万物中没有什么东西比珠、玉更明耀,在人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明达。所以如果日、月所处的位置不高,那么它们的光辉就不能显耀;如果水、火不积聚在一起,火的光耀和水的润泽就不会广博;如果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在外面,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当成珍宝;如果礼、义不在国家内实施,那么功业声誉也就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决定于如何对待自然,国家的命运决定于怎样对待礼制。统治人民的人,推崇礼制、尊崇贤人就能统治天下,重视法治、爱护人民就能够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行奸诈就会陷入危险,玩弄权术和阴谋、搞颠覆、居心险恶,就会彻底灭亡。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赞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运用它?盼望天时而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利用天时?顺着物类的自然繁殖之势而求其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物类按照人的需要而变化?思慕万物并想使它们成为对我有用之物,哪里比得上治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寄希望于万物自然生长的条件,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成长的规律,使它根据人的需要更好地成长?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一心指望上天的恩赐,就不能掌握万物的实情。
三、语言运用
1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画横线的句子排序。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④人不好学,要想成才又从何说起呢?⑤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一个人的生命却有限。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从反面提出观点,第②句是这一观点的例证,排在首句。第①句引用荀子的名言,在对比中从正面引出论点“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第③句排在第①句后。第⑤句说明努力学习的必要性,第④句用反问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据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②①③⑤④
17.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至今引人深思。教师节到了,请你拟一条短信表达你对老师节日的祝贺,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您把人生的春天奉献给了芬芳的桃李,给自己留下了冬的干净、雪的洁白、冰的清纯……祝您节日快乐!
示例二:您是火种,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火;您是灯塔,用深邃的目光为我们指引人生的方向;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示例三:愿我的祝福像清茶滋润您的喉咙,像蜡烛照亮您的办公室,像鲜花送给您一片清香!
PAGE(共75张PPT)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单元共有4课,6篇课文。
《劝学》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锲而不舍地学习。《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
《反对党八股(节选)》主要分析了当时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倾向、宗派主义倾向的思想作风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深刻揭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提倡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
《拿来主义》论述的是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实行拿来主义,正确传承传统文化,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
《读书:目的和前提》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上图书馆》的作者选择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展示了图书馆在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了解《荀子》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荀子、韩愈的生平思想。
2.梳理并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背诵重要文段。
3.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4.学会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文本中的“学习与修身”的关系,理解读书学习对提升品德修养的作用。
1.重视积累和应用。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同时,能够结合语境准确地翻译课文,进而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观点,分析手法。
学习议论性散文,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通过解读文章题目和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把握中心论点。然后弄清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如何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来阐述道理的。
3.勇于思考和探究。
要大胆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思考和议论表达的能力。思考问题时要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10
劝学
师说
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推敲句子含义。
2.找出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句子,理解有关学习和尊师重教的观点态度。
3.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两位作者提出观点的原因及意图。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后人又称之为“韩吏部”。
主要作品:《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探究背景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制度仍有沿袭。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文字可见一斑。文中说:“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因此,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仪,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秩序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
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说”这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明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师说》第四段中韩愈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
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劝学
一、通假字
1.
以为轮(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同“又”
同“智”,见识
同“性”,天性
二、一词多义
1.望
2.闻
3.假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
·
·
动词,向远处看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
)
名词,见闻,见识
而闻者彰(
)
博闻强识(
)
·
·
名词,声望
动词,听到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
·
·
动词,借助
动词,借
动词,假装
·
·
·
·
·
4.疾
5.绝
6.强
声非加疾也(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形容词,快,迅速
形容词,劲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
·
·
副词,非常,极
动词,横渡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
形容词,有余
形容词,强健
·
·
·
7.于
8.而
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介词,从
介词,比
介词,引出对象
吾尝跂而望矣(
)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假设
·
·
·
·
·
·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四、古今异义
1.劝学
古义: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2.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不真实的。
·
·
·
·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
鼓励。
_____
借助。
_____
·
3.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4.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黄金。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托付。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腿。
·
____________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
·
____________
容身,存身。
·
·
广博地学习。
·
_________________
7.
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译文: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
译文:
以之为,把它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
)
译文:
4.
以为轮。
(
)
译文: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
译文: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译文:
判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用小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
用小火烤把(木材)做成车轮。
省略句
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
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定语后置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译文: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
译文:
状语后置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它比蓝草颜色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句式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从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无从形成江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二、一词多义
师说
同“授”,传授
同“否”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吾师道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吾从而师之(
)
则耻师焉(
)
1.师
·
·
·
·
·
·
名词,老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动词,学习
动词,尊师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动词,从师学习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余嘉其能行古道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4.传
3.道
2.惑
·
·
·
·
·
·
·
·
名词,疑惑
形容词,糊涂
名词,学说、主张
名词,风尚
名词,这里指从师之道
chuán,动词,传授
chuán动词,流传
zhuàn,名词,古代
解释经书的著作
·
5.于
6.其
师不必贤于弟子(
)
而耻学于师(
)
不拘于时(
)
其皆出于此乎(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其皆出于此乎(
)
·
·
·
·
·
·
·
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被
介词,从
介词,对于
代词,他
代词,他们
副词,表推测,大概
7.焉
8.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
·
·
·
·
句末语气词,表肯定语气
代词,指老师
介词结构,相当于“于此”
代词,哪里
介词,相当于“于”,比
语气词,表反问
三、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5.小学而大遗(
)(
)
6.吾未见其明也(
)
7.孔子师郯子(
)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名词用作动词,不如
名词用作动词,尊师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
·
·
·
·
·
·
·
8.吾从而师之(
)
9.而耻学于师(
)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11.不耻相师(
)
12.惑而不从师(
)
1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
·
·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
·
·
·
·
·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不一定。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指基础教育,也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跟随,并且……
一般人。
小的方面要学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
·
·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译文: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译文: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译文:
4.不拘于时。
(
)
译文:
判断句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省略句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
被动句
不受时俗的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耻学于师。
(
)
译文: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
译文: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译文:
介宾短语后置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介宾短语后置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
宾语前置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劝学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师说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必要性,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读懂文章。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明确文章结构。
1.借助注释、工具书明确字词的读音,理解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2.通读《劝学》《师说》,找出它们的中心论点。
提示: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首先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师说》的中心论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反复诵读《劝学》《师说》,明确各段落大体意思,
分组讨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完成下表。
段落
立场、观点和思想
《劝学》第二至四段
《师说》第一段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第一层(第一、二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传道”
“受业”
“解惑”;第二层(第三、四句),阐述从师的必要;第三层(第五至七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七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提示: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准句子的节奏;其次要读懂词义、句意;再次,要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同时,还要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哪个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赏析两篇文章高超的论证技巧,有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及选文。
1.通读《劝学》,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来说理的段落。仿照示例,谈谈第四段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来说理的,并进一步探究本文设喻的特点。
示例:第二段用了四个比喻。“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四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少有过错。
答案:(1)第四段中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接着作者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然后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得好与不好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时还要专一。
(2)提示:可以从设喻内容广泛、设喻方式灵活和设喻说理性强等方面去探究设喻特点。
2.在《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下面是《劝学》中课文未选入的另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答案: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证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3.请结合《师说》的内容,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谈谈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对比范围
对比双方
结果
结论
局部对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人必从师
爱其子,为其择“师”
(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整体对比
第一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得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尾段褒奖李蟠“不拘于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
“耻师”是荒谬的价值观和畸形的思维方式
(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现象
第二段,分析社会现状,得出“师道之不复”的结论
/
从师的必要性
第二段,“耻师”世风
余嘉其能行古道
/
4.根据下面节选的段落,比较《劝学》和《师说》在立场观点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比角度
《劝学》段落
《师说》段落
立场观点
同
异
论证方法
同
异
均强调学习方法、态度的重要性
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
学习要尊师重道
例证法
喻证法
对比论证法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以“勤能补拙”为中心,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续写一段文字。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就发奋读书,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26岁时他便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
(示例)方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不让他学习,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不难看出,正是勤学苦练使得张溥26岁便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不学不练则使方仲永长大以后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2.以“坚持”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
答案:(示例)①坚持像一把利刃,无坚不摧。人要是能坚持,成功也许不用你去寻找,就能来到你的身边。
②如果说雏鹰飞于苍穹要经历风雪的打击,那么,坚持便是它宽厚的翅膀;如果说骏马穿越万里沙漠要经历饥渴的锤炼,那么,坚持便是它坚硬的铁蹄。
③坚持是风雨中灰暗的天空,风雨过后必有彩虹;坚持是失败时忍住的泪水,失败过后,必有成功;坚持是雨雪中不倒的苍松,雨雪过后,必有晴空。
④水中的河蚌因坚持忍受沙粒的折磨而孕育出了绚丽的珍珠,大漠中的胡杨因坚持从地层中汲取水分而成就了千年不朽之身。人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坚持兢兢业业,不懈付出。
3.分组讨论。当今社会知识激增,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有人认为荀子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人认为荀子的观念已经过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案:观点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终身学习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固守旧有的知识,哪怕过去的成就再大,地位再高,也会落后于时代。荀子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观点二:荀子在《劝学》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善人的德行,使人具有非凡的智慧,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照封建社会上层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4.《师说》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进步的有关“师道”的思想。你认为本文中最值得发扬的有关“师道”的思想是什么?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观点。要求:紧扣文本,论点鲜明,论证清晰,结构完整,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有关“师道”的思想是韩愈关于教师职能的阐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将教师的职能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也要从师学习。
示例二: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有关“师道”的思想是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几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了“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示例三: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有关“师道”的思想是韩愈所提出的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批判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出身、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在这一方面他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 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学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C.
D.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据大王
A.
·
·
·
·
·
·
·
·
·
·
·
·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译文: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译文: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译文:
【参考译文】
先王执政的时候,把治学当作政务,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不需要特殊的习惯,为政也没有奇特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县,从郡县到天下每一个角落,推究本源,没有第二种情况。所以读书人不学习,就会有奇特荒诞的言行;为政之人不学习,就不会遵守准则和法度。君臣上下,对待自己的学问,就像农民对待自己的田地一样,早晨是这样,晚上还是这样,始终如一。没有耕耘,就不会得到粮食,就会有年终岁末的担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一风俗一致,只是因为这个缘故。
后代人做学问的风气,大概比先王的时代更加兴盛。居住安定,饮食丰富,训教约束严格,先王的时代未必是这样;但是学习只是学习,为政也只是为政,集中居住在一起,整天玩耍,他们自己喜欢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书、收集编次文章来取得科举等第,得到之后,就把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忘记了。一旦看到公文上规定期限要完
成的政令,就说:“我将要治理政务,学习对这有什么用呢?”唉!后代谈论治理政务的人常常不敢期望像先王执政的时候,这就是将学问和政务分开了吧!
国家建立的学校很完备,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师和学生,州县的官吏用办学效果来称说自己的政绩,凡此种种,哪里只是为了看到表面的美好而已?大概是想要回归先王过去的做法,从学问中求取为政之道吧。如果最后没有符合圣上的心意的做法,就是士大夫和学者的罪过了。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这个书院由来已久,中途迁徙到城南,读书人认为不方便,于是又迁回到旧址,这是从前教授施鼎开始迁的。石鼓学院,在潇、湘两水的交汇处,拥有名山大川的胜景。迁徙的时候,新的屋舍还没有建好。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在乾道乙酉年到任,当时恰好发生战争,三人官职不同,但责任一样,虽然一天也没有空闲,但都知道学问是为政的基础,军事是小事,于是嘱咐教授苏总龟,让他前往整修学校。不久学校建成,战事也结束了,环顾他们三人管理的地方,到处都很太平。
战事停止,天下太平,未必就是因为治学,但是我唯独要上表把这件事呈上,大概是高兴于这三人认识到先王治学的意图,在战乱不断的时候,仍然不敢忘记治学,学校建成,平息战争也有功劳,治理地方也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所有衡州的读书人,懂得这三人的心意,那么居住在这所学校里,就不会只是专注于章句这样的小学问,而也要学习将来能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不仅仅只为取得科举等第,更要思考辅助君王、泽被百姓的业绩。让政务和学习合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第二年八月初一,历阳张某记。
[自我校对]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望:期望、指望。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相当于“于是”;B项,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引出对象;C项,连词,表承接,相当于“于是”/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在”/连词,表目的。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段大意,抓住一些关键点,如关联词、特殊句式等,通过对比选项,利用排除法,选出答案。“自好者”作“不过能通经缉文”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根据“既……则……”的句式,“则”前应断开,排除C项。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在文章开头,属于作者的观点;②是君臣重视学习的表现,是作者赞赏的做法;③是不重视学习的人的言语,作者对其予以批判和否定;④是衡州学校的名称与由来的介绍,不涉及观点或做法;⑤意思是战乱平息未必是因为学校,不是作者赞赏的观点;⑥属于作者肯定的学习方法。由此可知答案为A项。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以驳论为主”错误,文章采用了驳论的手法,但并非以驳论为主。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点:判断句式;(2)关键点:“安得”(哪能)、“劝”(劝导);(3)关键点:“抑”(或许)、“于是”(从这里)。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六法
1.语境推断法。
结合疑难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推断该词的含义。如“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中的“戢”为生僻词,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它的含义。考生由“所至为暴”可以看出,士兵们胡作非为,不受雷甲的管束,因此“戢”可以理解为“约束”。
2.联想推断法。
①联想课文。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如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8题C项“杨君缄书赍图”中的“赍”,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钱三百万”中的“赍”,可推知其解释“送”是正确的。
②联想成语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考生可以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201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9题B项“工草隶虫篆”中的“工”,联系成语“工于心计”,可推知其解释(擅长)是正确的
3.成分推断法。
利用语法知识,根据词语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知其含义。大致而言,某词充当主语、宾语时,要解释为名词的意思;某词充当谓语时,要解释为动词的意思;某词充当状语时,要解释为副词或介宾短语的意思。如“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中的“面”,在谓语“责”之前,充当状语,因此应解释为“当面”;又如“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中的“正”,前有能愿动词修饰,应该充当谓语,结合语境可以解释为“使……端正”“纠正”。
4.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广泛存在着二词并列的现象,这两个词语充当同一个句子成分,其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其中一个词语的意思,可以推知另一个词语的含义。如“自从文宗弃天下,穆宗方在冲幼,恭亲王遂以议政王入领枢廷,政局为之一变”中的“冲”,与“幼”并列,再根据前文“文宗弃天下”(文宗去世)和后文恭亲王总领朝政,可以推知“冲”也是“年幼”之意。
5.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的句子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且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考生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0题A项“小事之至也数”中的“数”有“数目、计算、命运、技艺、屡次”等多个义项,根据后文与这句话对偶的“大事之至也稀”,可得出这里把“数”理解为“频繁”(与“稀”的意义相反)是正确的。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与“被”对应,二者意义相同。
6.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和形声字,我们往往可以利用其字形的构成,再结合语境,大致推断该字的意思。如“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中的“觌”,其右半部分为“见”,可以据此推断该字的意思应该与“看”有关;再结合句意,就可以基本判定该字应解释为“访问,探视”。
下面是一些常见形旁的词义介绍: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词义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词义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者词义与言语有关,从“忄(心)”者词义与心理情感有关,从“彳(行)”者词义与行走、道路有关。其他: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或绳索、宀—房舍、穴—洞穴、冖—笼罩、求—毛皮、隹—鸟雀、歹—死亡、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辶—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