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拿来主义》(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拿来主义》(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20:27:32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2 拿来主义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明确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内涵。
2.梳理和把握本文的脉络层次,学习作者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3.分析作者综合运用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技巧及论证效果。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等。
二、探究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
悲鸿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以及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三、拓展知识
杂 文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其中最杰出的当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就对现代杂文的作用做了准确的说明。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自诩(
) 
吝啬(
)(
)
脑髓(
)
譬如(
)
徘徊(
)(
)
玄虚(
)
国粹(

残羹冷炙(
)

lìn
suǐ

pái
xuán
·
·
·
·
·
·
(
)冠冕
(
)冠军


孱头(
)
孱弱(
)
(
)大度
(
)忖度

guān
guàn
càn
chán

duó
gěi

huái
·
·
cuì
·
zhì
   

   
·
给养(
)
给以(
)

二、辨识字形
    
    








___




如生


___
_
__
___
jué

jué

jué


栩栩

___
___
___
___







然长逝
___
___
___
___






___
bié

biē

piē

___
___








      
 
___
___
三、词语积累
1.自诩·自许
辨析
自诩:自夸,通常含贬义
自许:自我称赞,自命,是中性词
填空
一个要求技艺不断进步的艺术家会只注意自己的不足,会更谦虚地读书,会更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人生——他可凭自己的擅长
为成功,但是他绝不
为“最好”
自许
__
_
_
__
自诩
2.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礼尚往来
投桃报李
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他送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辨析:
_
_
_
_
_
_
“礼尚往来”侧重指有来有往,是中性词;“投桃
报李”侧重指关系好,是褒义词
3.勃然大怒:
4.残羹冷炙: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梳理和把握本文的脉络层次,学习作者破立结合的写法。
1.全文共十段,请根据行文思路梳理课文脉络层次。
答案: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揭露并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五至九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十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文章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案: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他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二)通读全文,明确
“拿来主义”产生的原因、内涵及其意义。
1.认真阅读第一至六段中有关
“送去主义”的内容,完成下表。
“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
“送去主义”的表现
“送去主义”的实质
“送去主义”的危害
“闭关主义”导致国家落后,外国开始侵略,中国被迫打开大门,然后只好“送去”
“学艺”上的送古董、送画、送人
卖国主义
①一味“送去”,导致“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②子孙沦为乞丐,只好向西方帝国主义乞讨,结果导致“送来”,而“送来”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经济、文化侵略
2.细读第七至十段,探讨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来”,“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完成下表。
“拿来主义”的定义
“拿来主义”的方法
“拿来主义”的意义
就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首先要“占有”,其次是“挑选”,同时还要反对
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结合上面两个活动,比较“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答案:“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是“抛给”的同义词;“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2.细读第七至十段,探讨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来”,“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完成下表。
类别
本质
对外关系
结果
尼采
不是太阳,没有无穷的光和热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发了疯
中国
亡国灭种
也不是太阳,没有无穷的光和热
奉行“送去主义”
类比论证的规律: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点或相似处,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
类比论证的表达效果:
不仅可以使论证的道理透辟,令人信服,还可以使说理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2.细读第七至十段,探讨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来”,“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完成下表。
比喻论证
作用
喻体
本体
应采取的态度
使用,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有害也有益的一类事物
鸦片
存放,供治病用
鱼翅
烟枪和烟灯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毁掉
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
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幽默风趣且极具批判性
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
姨太太
请其走散
3.找出第八、九段“穷青年”与“拿来主义”者对待遗产的不同做法,并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
类别
对待遗产的做法
作用
“穷青年”
他(“拿来主义”者)
作者通过对比,既使国人认识了错误行径的实质与危害,也水到渠成地确立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①犹豫;②全盘否定;③全盘肯定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科技,有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们当然要“拿来”。实行“拿来主义”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封闭,谁就落后。历史也以铁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只有吐故纳新,才能获得新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这个道理:封闭只能导致停滞和腐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要更多地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而不能浮于表面,只学一些形式的东西。
2.别人“送来”,根据“礼尚往来”的原则,我们也得“送去”。鲁迅当时是反对“送去主义”的,而今我们要不要“送去”?“送去”什么?
答案:(示例)要“送去”。我们要将优秀的产品如中国高铁、5G技术等送出去,将我们优秀的作品送出去,将我们悠久的文化送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自我校对]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错误。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
答案:D
解答论证思路类试题的技巧
1.厘清常见论证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中常见的一种,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文章引用了谁的言论,要证明什么,再把握引用论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使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5)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而对比论证着重于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
2.答题时要注意四个方向。
(1)注意两个现象。
①标题往往和中心论点有关,第一段往往会提出中心论点,而结尾段往往会回归中心论点。
②论点和相应的论据在文中的位置一般距离较近。
(2)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文章的结构是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而对相关材料进行精心的安排,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必须首先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解题时,考生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厘清文章的段意、层
意,把有助于理解段意、层意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
(3)注意文章内部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
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性词语,起统领作用的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在析结构、理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落与其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某一段落中各分句间的结构和逻辑层次,做到准确把握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注意对照分析。
如果是客观题,要在准确把握原文的结构、思路的基础上,将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果相对照,最后得出答案。12拿来主义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吝啬(sè) 
譬如(pì) 
孱头(chán) 自诩(xǔ)
B.蹩脚(biè) 
掘墓(jué) 
冠冕(miǎn) 
剔除(tī)
C.糟粕(bó) 
大度(dù) 
残羹(ɡēnɡ) 
犀利(xī)
D.徘徊(huái) 
玄虚(xuán) 
脑髓(suǐ) 
给付(jǐ)
解析:A项,“孱”应读càn;B项,“蹩”应读bié;C项,“粕”应读pò。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自诩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嘉节大典
C.国粹 丧权辱国 倘使 磕头贺喜
D.缘故 惨羹冷炙 慰藉 象征主义
解析:A项,“背”应为“悖”;B项,“嘉”应为“佳”;D项,“惨”应为“残”。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稀土是稀缺不可再生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拥有让人    的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2)20世纪20年代,胡适曾对鲁迅说过,《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即书中第九十九回,“    太寒碜了,应该大大的改作,才衬得住一部大书”。?
(3)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担当,去完成。    当我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时,    能够把事情做好。?
A.羡慕 未免 只有 才
B.爱慕 难免 只有 才
C.羡慕 难免 只要 就
D.爱慕 未免 只要 就
解析: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对象一般是好的事物。爱慕:①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②因喜爱而向往。“爱慕”的语意程度较“羡慕”深,对象可以是不好的事物,如“爱慕虚荣”。难免:不容易避免。未免:①不免;②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如:只要A就B
,A是B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的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B.唐人写绝句,五言才二十字,七言也仅二十八字,但是无不惨淡经营,反复推敲。
C.去年我们去八十八中参观,他们接待那么热情,下星期他们来我校赛球,我们也应该好好接待,这是礼尚往来嘛!
D.侦查人员认为,这两个案件表面上看没什么牵扯,实际上却藕断丝连,应做认真分析。
解析:D项,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牵挂着(多指爱情上的)。不合语境。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可以预测,中国的电脑业在未来10年内一定会成为世界驰名的拳头产品。
B.镇长拿着这张60多年前新发现的八路军借条,表示一定根据政策如数偿还当年八路军所借的物品。
C.与会专家一致指出,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公车过多影响环保,浪费能源,而且容易衍生腐败,损伤政府公信力,不利于节能活动的顺利推行。
D.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解析:
A项,“电脑业”与“产品”,属不同类概念,造成主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句中“60多年前”应是“八路军借条”的定语,
应改为“镇长拿着这张新发现的60多年前的八路军借条”。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调至“影响环保”前;语序不当,“不利于节能活动的顺利推行”应置于“浪费能源”之后。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的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结果。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不仅属于文化领域,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8日15版,有改动)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解析:A项,曲解原文。原文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期”“会日渐增多”。D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的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解析:对论据的作用理解有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答案:C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的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解析:B项,“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答案:B
三、语言运用
9.请在鲁迅、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答案:(示例)①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②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心灵,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③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10.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要求。
  鲁迅先生说:“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段文字都讲到了积累材料的重要性,但又各有侧重。
①鲁迅侧重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
②歌德侧重的是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③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要多积、广积材料。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的温度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比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