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20:28:18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相关句子的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探究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2年起侨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
主要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德米安》《玻璃珠游戏》等。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等,译有《彭斯选集》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二、探究背景
  《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关于文学思考和评论的文章是作家黑塞有关读书的随笔,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本文是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从中节译而出,发表在1990年第4期的《读书》杂志上。
  《上图书馆》节选自《王佐良全集》第十卷。该卷所收文章大多是王佐良先生1980年以后写的,少数带学术研究性质,如《白体诗里的想象世界》,多数则是阐释性的,也有综述、序言、书评、剧评,以及讨论会上的发言纲要等。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
《读书》杂志
 
《读书》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观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引领思潮为己任。
 
《读书》创刊伊始,就发出了反映读书界共同心声的呐喊:“读书无禁区。”其继承了中国知识界的淑世情怀和传统,以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旗帜,致力于拨乱反正,恢复
汉语写作的博雅风范,以其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文风的隽永,赢得了读书界的青睐。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口,体现了读书界对于这本杂志的挚爱之情。
  2018年3月,《读书》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随 笔
  随笔,即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麻痹(
) 
逊色(
)
戕害(
)
卷帙(
)
时髦(
)
苍穹(
)
已臻佳境(
)一摞书(
)

xùn
zhì
máo
qióng
·
·
·
·
·
(
)慰藉
(
)狼藉


(
)模式
(
)模样
(
)纠葛
(
)姓葛

jiè






qiāng
·
·
zhēn
·
luò
   

   
(
)奇趣
(
)奇数

二、辨识字形
    
    
(zhuì)点
(chuò)

(chuò)

(duo)拾
___
(ài)狭
(yì)洋
(yì)自
___
___
(jiāng)

(jiāng)

(jiāng)




___
___
___
___
(lì)激
(lì)砥
(lì)老骥伏
(lì)呕心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xiá)闲
(xiá)

(xiá)

(jiǎ)

___
___








      
 
___
___
    
___

三、词语积累
1.领略·领会
领略
__
_
_
__
领会
三、词语积累
辨析
自诩:自夸,通常含贬义
自许:自我称赞,自命,是中性词
填空
一个要求技艺不断进步的艺术家会只注意自己的不足,会更谦虚地读书,会更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人生——他可凭自己的擅长自许为成功,但是他绝不自诩为“最好”
辨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填空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只有在青山里漫步,在绿水间遐思,才能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
生命的真谛
三、词语积累
3.优雅·幽雅
幽雅
__
_
_
__
优雅
辨析
优雅:优美雅致;优美高雅
幽雅:幽静而雅致
填空
久居于
的住所,人也会变得
起来
4.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恍然大悟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常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辨析:
_
_
_
_
_
_
都有突然明白的意思,但“豁然开朗”可以指环境
的变化,而“恍然大悟”不能
5.望洋兴叹:
6.孜孜不倦:
7.一劳永逸:
8.心驰神往:
9.各得其所:
10.牵强附会: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读书:目的和前提
  文章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修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必须读杰作”,在书籍中完善自我,提高修养。
上图书馆
  文章回顾了作者不同时期在四个不同的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并对图书馆大加赞叹,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梳理和把握本文的脉络层次,学习作者破立结合的写法。
1.请细读《读书:目的和前提》,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
答案:文章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真正的修养的目的即“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第二部分(第二至七段),谈如何获得真正的修养。第一层(第二至四段),论述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修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第二层(第五至七段),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第三部分(第八段),总结全文,号召人们“倾心于书”,开始阅读,呼吁人们“必须读杰作”。
2.《上图书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武昌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公书林”图书馆
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时间
地点
图书馆特点
收获
中学时期
大学时期
“七七事变”之后,国内大战期间
建筑华美、照明相当差
很神气,温情、宁静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认识到图书馆的巨大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自由阅读,心境豁然开朗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二)体会相关句子的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1.找出《读书:目的和前提》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并根据示例思考其作用或意义。
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
作用或意义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指出读书的方法,即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然后再扩而大之
作者认为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本质不在于积累某些知识、提高某种技能,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通过连用生动的动词,如“搜寻”“坐”“趴”写出了作者在藏书室里面对图书如醉如痴的状态
强调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告诫我们如果我们只是肤浅地阅读,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也是无法从中获得修养的
2.找出《上图书馆》中引用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台词,并体会其含义。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答案:此处作者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比作“覆盖众生的苍穹”“一顶壮丽的帐幕”“庄严的屋宇”,把图书馆里的图书比作“金黄色的火球”,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三)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都是谈读书的,请从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比较项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内容
结构
写作手法
重点谈读书的作用、意义及读书的方法
记叙为主
重在记述个人读书的经历
总—分—总
先议后叙
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组织材料
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个人阅读的经历与感受
谈论读书
都有大段记叙部分
 (四)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结合两篇文章谈谈如何读书。
答案:①研读经典作品(杰作);②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读书,处理好广泛阅读和精读的关系;③敬重知识,用“爱”
去读书;④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大体明确了读书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请以《读书改变人生》为题,以同班同学为演讲对象,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演讲稿,阐释读书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答案:(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读书改变人生》。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高尔基说过:“书籍是知识的源泉。”的确,书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指路人,书是雨中的伞,书
是我们饥饿时的粮食。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的心不再干涸、荒芜,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绿色,生机盎然。
  生活中,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所以书籍被人们比喻为精神食粮。高尔基甚至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充实;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精彩;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古代先贤崇尚读书,“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古人爱书的真实写照,他们读起书来可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可见先贤们对读书的重视。三国时期,诸葛亮能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安邦治国,就源自他年轻时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是跟他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分不开的。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过: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
  拿起书吧!让我们用知识创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议论文的针对性突出表现为议论文具有鲜明的观点。能够作为议论文观点的必定是一个句子,一个论断,而不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字。对于议论文来讲,这些表述观点的句子就叫论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它必须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违背科学真理;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即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是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么样的,都要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含糊其词,不能似是而非。
议论文写作要有针对性
议论文论点应该做到:
①正确、鲜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②新颖。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重复别人的观点。
③深刻。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范文1]
青春,永不褪色
江苏一考生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不是指青春期,也不是指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他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逝。这些人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未老先衰的“小老头”。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需要一份沉稳。只有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变得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中心论点明确。
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青春永不褪色。进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种概括和提炼,符合青春的本质特征。
亮点二:分论点佐证。
文章主体部分提出了三个分论点来补充证明中心论点:1.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2.需要学会忘记;3.需要一份沉稳。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青春永不褪色”的条件,有力论证中心论点。
亮点三:语言活泼生动。
作者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语言,使文章充满青春气息。如“小老头”“云南白药”“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等。
[技法点拨]
明确议论文的观点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所谓“明确议论文的观点”,就是指考生写作文时,文章要表达出一个明白无误、鲜明的观点,不能含糊不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明确议论文的观点”呢?
1.感受生活,提炼观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周围的人、事、物、景等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就可以作为作文的观点。考生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鲜明而具体的观点。
2.合理选材,紧扣中心。考生对生活的感受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生活中可供考生选择的材料也很多,所以考生在选材时,要注意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
3.恰当表达,深化中心。考生写作时,在确定了文章的中心,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后,还须注意语言表达要恰当,以深化文章中心。
[范文2]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
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一个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挺拔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却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百世流芳。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
风,早已拂去了牧羊老者的坚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旄节,张骞的十几年塞外之苦,早已载入史册,成为精神文化上的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她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了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谷底登上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结构上排比点题。
文章第3、4、5段的开头,用了结构相同的句子反复强调“人有意气”的重要性,构成排比段,气势恢宏,观点鲜明。
亮点二:语言富有文采。
文中引用大量诗文,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
应考速记
作文点题的方法分类
1.从性质上分,点题有明点和暗点两种。所谓“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
2.从形式上分,点题有篇首点题、篇中点题、篇末点题和通篇点题四种方式。
3.从写作手法上分,点题有描写点题、叙述点题、抒情点题、议论点题等。
4.从修辞角度上分,点题有比喻点题、拟人点题、排比点题、设问点题、反问点题等。
[技法点拨]
注意关键地方,处处点题
1.标题点题。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可以体现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为一篇文章取一个好标题至关重要。
2.篇首点题。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点题,为全文定下基调,能使读者直接抓住文章的主旨,从而对读者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结构上排比点题。在行文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结构相同的句子重复中心,反复点题,能够达到观点鲜明的目的。
4.结尾点题。结尾点题,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一股青少年学儒家经典、读儒学经书的热潮,这一现象引发热议。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认为,目前的“读经运动”关键问题集中在“背诵”上,背诵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经典的方法,但一些学生背诵经典,不但不懂文句是什么意思,甚至不能准确地读出他们自己所“背诵”的句子。
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说:“现在的孩子读经典会受到很多干扰,这些干扰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的急切心理,这就会造成攀比现象,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感觉不到快乐。”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说:“读经不是一读了之,儒家思想历来倡导知行合一,要将经典的精神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活化经典,激活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则认为:“四书五经”的很多内容都已过时,缺乏时代感,不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更缺乏民主政治的意识,特别是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记忆,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
读了上述文字,你对读经热潮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纲速写
[自我校对]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由四位专家的观点组成,共同阐述了对当前“读经”现象的认识。观点一,学生读经连字词都不能认读、理解;观点二,学生读经受到干扰;观点三,读经要知行合一,注重日常行为;观点四,读经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
写作时,可以以任何一个观点为角度立意,也可以结合其中的两三个观点为角度联合立意。不管怎样,都要写出自己对读经热潮的感触和思考,在行文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就读经热潮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用一系列的材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立场要明确,态度要鲜明。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苍穹(qióng)    着迷(zhuó)
白炽灯(zhì) 
已臻佳境(zhēn)
B.麻痹(pì) 
模式(mó)
一摞书(luò) 
毫不逊色(xùn)
C.卷帙(zhì) 
纠葛(gé)
柏拉图(Bó) 
散心消遣(sàn)
D.戕害(qiāng) 
慰藉(jiè)
故书堆(duī) 
牵强附会(qiáng)
解析:A项,“着”应读zháo,“炽”应读chì;B项,“痹”应读bì;D项,“强”应读qiǎng。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狭隘 艰难跋涉 详尽 心弛神往
B.僵死 一劳永逸 谨守 名人画象
C.闲暇 集中心智 典籍 相反相成
D.遵徇 如实相告 涉猎 豁然开朗
解析:A项,“弛”应为“驰”;B项,“象”应为“像”;D项,“徇”应为“循”。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    ,于永恒中生存。?
(2)我市继续深入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    稳定的环境。?
(3)虽然他对自己的现状感到痛苦,但他认为自己的前途并不完全是    的。?
A.共鸣 和谐 黯淡
B.共振 协调 黯淡
C.共鸣 协调 暗淡
D.共振 和谐 暗淡
解析: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②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此处用“共振”。和谐:①配合得适当;②和睦协调。协调:①配合得适当;②使配合得适当。此处用“和谐”。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暗不明;也可形容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此处形容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用“暗淡”。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遇到刨根问底、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很多家长要望洋兴叹:这么小的脑袋瓜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啊!每天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B.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C.网络小说质量参差不齐,影视化之后作品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但诸多影视人依旧孜孜不倦,明知是烂片,仍选择继续生产,久而久之,电视剧市场便被扰乱了。
D.要坚持转业安置和就业创业相结合,严格落实安置政策,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让广大退役军人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解析:A项,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不合语境。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用错对象。C项,孜孜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是褒义词。此处应该用“乐此不疲”。D项,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专家认为,如果全国实行统一的药品编码,就可以建立药品信息系统及用计算机对种类繁多的药品进行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B.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领导的研究称,气候危机的加剧将使未来各国内部暴力武装冲突的风险增多。
C.6年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并发表讲话,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D.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是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的。
解析:A项,结构混乱,在“建立”前加“为”或删去“打下坚实基础”。B项,搭配不当,“增多”改为“增加”。D项,语序不当,应为“碰撞、交流、融合”。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存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节选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有改动)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融合的过程。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解析:A项,文章并没有否定背诵名言警句以及掌握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要义中的作用。B项,属强加因果。D项,表述绝对。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着眼于专家,有准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做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解析:B项,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着眼于普通群众。
答案:B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解析:D项,原文是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答案:D
三、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可运用关键词,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优秀文化,当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
材料:平等 诚信 友善
关键词:遵守社会公约 关怀弱势群体 维护公共权益 尊老爱幼 货真价实 克己奉公 嘘寒问暖 打击特权 有始有终
答案:克己奉公,打击特权,维护公共权益,当代官员应以平等自警。
货真价实,有始有终,遵守社会公约,当代商家应以诚信自律。
嘘寒问暖,尊老爱幼,关怀弱势群体,当代公民应以友善自勉。
10.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
答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主要由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来完成。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