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20:29:33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1.朗读《赤壁赋》,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朗读《登泰山记》,分析文中描写的雪景,体会作者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苏轼,见本书第80页。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以书斋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
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
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二、探究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得以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五更时分在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而后写下这篇游记。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1.《登泰山记》作者的路线图:
 2.干支纪年法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朔日为月首,平均年长为回归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赤壁赋
一、识记字音
壬戌(
)(
)酾酒(
) 
桂棹(
)
余音袅袅(
)
横槊(
)
渔樵(
)
幽壑(
)
扁舟(
)
嫠妇(
)
蜉蝣(
)(

匏樽(
)
愀然(
)
山川相缪(
)
无尽藏(
)
旌旗(
)
舳舻(
)(
)
枕藉(
)
属客(
)
斗牛(
)
rén
shī
zhào
niǎo
shuò
qiáo

piān


páo
qiǎo
liáo

yóu
zàng
jīng
zhú

jiè
zhǔ
dǒ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一词多义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缪(
)
冯,同“凭”,乘
缪,同“缭”,盘绕、围绕
1.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歌词
歌声
2.如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



3.然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的样子
这样
4.于
苏子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疑响于悲风(





5.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耳得之而为声(

表承接
表修饰
表并列
表转折
表因果
6.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音节助词
代词,代“歌”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代词,它,指“一苇”
代词,那
代词,指箫声
代词,他,指曹孟德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
(
)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意动用法,以……为伴
意动用法,以……为友
2.动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
3.形容词的活用
正襟危坐(
)
五、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日或9日。
使动用法,使……起舞
使动用法,使……哭泣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白茫茫的水汽。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译文:
2.徘徊于斗牛之间。
(
)
译文:
3.何为其然也?
(
)
译文:
——————
旷远的样子。
———————————————
介宾短语后置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
介宾短语后置
———————————————
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游移不定。
宾语前置
—————————————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4.而今安在哉?
(
)
译文: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译文:
6.而又何羡乎!
(
)
译文:
7.凌万顷之茫然。
(
)
译文: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译文:
—————————
宾语前置
可是现在在哪里呢?
被动句
————————————————
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宾语前置
————————
你又羡慕什么呢!
定语后置
—————————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判断句
—————————————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9.渺渺兮予怀。
(
)
译文:
七、词语积累
1.沧海一粟:
2.正襟危坐:
3.遗世独立:
4.不绝如缕:
5.杯盘狼藉:
—————————
主谓倒装
我心里想得很远。
———————————————
———————————————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
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
———————————————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
———————————————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登泰山记
一、识记字音
汶水(
)  南麓(
)  徂徕(
)(
)
磴(
)
若偻(
)
绛皓(
)(
)
石罅(
)
樗蒱(
)(
)
wèn


lái
dèng

jiàng
hào
xià
chū

二、通假字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
采,同“彩”
圜,同“圆”
三、一词多义
1.阴
其阴,济水东流(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山的北面
阴暗
2.当
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僻不当道者(

介词,在
动词,挡住
3.望
七月既望(《赤壁赋》)(

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俫如画(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动词,眺望
动词,面对
动词,回头看
名词,声望
4.坐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坐在
座位
犯罪
因为
5.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回视日观以西峰(

介词,在
连词,表顺承
连接方位词
四、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
)
五、古今异义
1.阳谷皆入汶
古义:
今义:太阳,日光。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
————————
山南水北谓之阳。
2.至于泰安
古义: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3.多平方
古义:
今义:量词,指平方米。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译文:
——————————————
由“至”和“于”组成,到达。
——————
方方正正的。
判断句
——————————————————————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余所不至也。
(
)
译文:
3.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
译文:
———————
判断句
是我没有到过的。
省略句
————————————————
(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一、结构脉络
地理环境
登临泰山
泰山日出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登山路线:艰难
山巅景象:雄浑壮丽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名胜古迹
景物特征
冬季景物特点
二、内容主旨
赤壁赋
主要写了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了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登泰山记
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朗读《赤壁赋》,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朗读《赤壁赋》,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
答案:乐:月夜景色如梦境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悲: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已逝)。
作者由眼前的景色想到,历史上的英雄终将销声匿迹,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吾与子”呢?这是一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
文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③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生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喜: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读文章第四段,分析主人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再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主人以水与月为例来说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地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并没有增
加也不见减少。这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看问题的角度:
(1)变与不变的角度。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一瞬间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永恒的。人看山、水、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的寿命比人要长久得多;在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山、水、明月一样永恒呢?而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山、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
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人生苦短呢?
(2)“取与不取”的角度。
大自然是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不取“非吾之所有”的东西,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与子”“所共适”,从中得到乐趣。
3.结合《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思考,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
“主客问答”吗?
答案:“主客问答”是一般赋常用的说理方式,客人的话也是作者自己心境的表达,“主客问答”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内心苦闷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的体现。“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文章最后客与“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朗读《登泰山记》,分析文中描写的雪景,体会作者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答案:答案: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所见景物: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这是作者在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1.第二段详写登山过程,请你梳理出作者的登山路线,画出描写山顶所见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半山居雾若带然: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这些景物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
2.第三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答案: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泰山日出绚丽壮美的景象。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半山居雾若带然: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这些景物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
2.第三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答案: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泰山日出绚丽壮美的景象。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赤壁赋》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如诗如画,清风、明月、水光、山色等融为一体。请借鉴这一段的写法,描述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乌江,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江水是绿色的,两岸的山也是绿色的,就连那清澈的天空,似乎也被大片大片的绿渲染得渗透着浓浓的绿意。暑假,我坐船沿乌江逆流而上,船启动后,我被绿色簇拥着,这种绿就显得格外亲切。乌江蜿蜒曲折,清澈见底,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江底,越往深处,江水愈发绿得可爱。伸出手来,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继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好似刚才触及的是凝脂。这是一种纯洁的绿,没有掺杂一点瑕疵,掬起一捧仔细地嗅,仿佛还能闻到
一股清新的绿的气息。船疾驰而过,激起了白色的浪花,江水向四周荡漾开去。平整如玉的江面,霎时间变得波光粼粼。此情此景,仿佛张大千笔下的山水写意画。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
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蓑:耕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苦练书法,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后,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不下楼的时间达三年之久。江西邓文洁到越,吊祭曾祖父张文恭,曾祖父张文恭坟墓上的树已经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流下眼泪,悲伤哽咽着离开。祖父送他到
邮亭,邓文洁面对着祖父悒悒不乐,原来是邓文洁听信心怀忌妒者的传言,传言说祖父近来开设酒馆,不写文章很久了,所以邓文洁见到祖父就很感慨。将要分别的这一天,邓文洁看着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不顺,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而已,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勉的。”邓文洁说:“有这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邓文洁出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提笔写成,文不加点。邓文洁又惊又喜,十分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闻名于世,
哪里只是获得功名呢?张阳和的儿子大概会永垂不朽了!”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张汝霖)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患了眼疾,放下帷幔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他进入考场,还未到午时,就答完了考卷,考卷落在一个老教谕的房中。老教谕所选取的考卷上呈大主考李九我,李九我骂所选取的考卷不好,让他再次呈上(别的考卷),呈上的考卷又不好,又呈上(别的考卷),上呈了四五
次,房中的考卷将上呈完了,老教谕因恼怒而哭泣。李公挑选这些考卷(发现)少了七卷,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很不通,留作笑料罢了。”李公说:“赶紧拿那些笑料来!”李公一看,拍着手掌称非常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科,祖父为第一名,龚三益为第二名,其他人都排在高等次。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令的职位,后选调到广昌任职,僚属多是下士。黄贞父先生擅长戏谑嘲弄他人,轻视祖父,认为他是纨绔子弟。巡抚刚刚下发疑案,命
令五个县一起审理。黄贞父对同僚说:“根据惯例这个案子应该交给我,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用这个疑案来为难张广昌。”祖父知晓他的意图,没有坚决地推辞,下笔写了几千字,都引经据典,决断案件就像老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口称赞:“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定下交情,称莫逆之交。满六年,政绩考核优异,位列第一。
[自我校对]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病:生病。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错误,由原文“爰书例应属我……吾将以困张广昌”可知,黄贞父是故意拿断案为难张汝霖。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字句的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做到文从字顺。(1)句,关键点
“已”“期”“先业”。(2)句,关键点“就”“言及”“辄”,还需要注意补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应明确题干具体要求,在文本中认真筛选
相关信息。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根据“《易经》以大父拟元”可知,考题出自经书;根据李九我挑选张汝霖的考卷的过程可知,考官的喜好对考试结果有影响;等等。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的意义和用法
1.掌握省略句的句式特点。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四种:(1)省略主语,如“予购三百盆,皆病者”;(2)省略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3)省略介词,如“今以钟磬置水中”;(4)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根据句式特点仔细鉴别。
在阅读文言文时,当遇到根据上下文意思读不通时,应该考虑是否存在省略,然后尝试根据上下文语境,去仔细鉴别这些句子,看其到底省略了什么。
3.精心组织答案。
发现了省略的成分,要根据句子情况把它补充出来,再进行完整翻译。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解析:A项,“缪”同“缭”;B项,“圜”同“圆”;D项,“冯”同“凭”。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属”,劝请。A项,两个“望”分别是“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远望、远看”。C项,两个“歌”分别是“动词,唱”“名词,歌声”。D项,两个“道”分别是“名词,道路”“动词,说,谈论”。
答案:B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④举匏樽以相属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中的“于”均为介词
“在”。③中的“以”意思是“在”。④中的“以”为连词,表示修饰。
答案:A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正襟危坐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③和②相同
解析:①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②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③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④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答案:B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市。
解析:他所游览的并不是魏吴大战的赤壁。
答案:C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答案: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答案: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7.理解默写。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登泰山记》中形象、生动地描绘积雪的光彩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游钟山记
[清]顾宗泰
  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吴为蒋子文立庙,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统而名之,为钟山。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今鼓兴而往。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
  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龛镂壁绘,不及往时,唯无量殿宝公塔独存。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至宝公塔礼焉。问三绝碑,已毁没矣。
  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
  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独慨然于齐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
  历岩而下,日已薄暮。朝阳洞、商飙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访。别僧而归。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解析:作答本题时,可根据句中的“乎”“也”等虚词的特点、常用固定词组“万家烟火”等进行断句。
答案: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气,紫色云气。古代认为紫气是祥瑞之气,且附会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
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派遣去督察地方的官吏,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安石,即王安石,字半山,号介甫,被誉为“通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羲之,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我”所游之山为钟山,“我”曾经到过这座山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于是这次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B.“我”进入山中六七里路,看见山峰陡峭,仿佛隐藏着云雾,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山涧的水急而欢快,激起波澜,非常可爱。
C.灵谷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行人踩在上面好像真的有声音一样。从宝公塔出来沿山路往左面走,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D.太子岩是山的最高处。“我”登高远望,只见四面开阔,向西可见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的覆舟、鸡鸣等山和隐约可见的湖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应先在文中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进入山中六七里路”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未至山六七里”。
答案:B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
答案:来到山中,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在山谷上空怒吼;风沿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
(2)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
答案:于是我们同寺里的僧人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音色也不响亮悠长,难怪它不能长久地放在景阳楼中。
12.文中作者写太子岩远眺,和前面“未至山”时的远望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未至山”时写的是从远处仰望钟山所见到的景象,太子岩远眺写的是从山上俯瞰山下所见的景象。②“未至山”时所见不过是景物的轮廓,只有山的一面;太子岩远眺时境界开阔,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并且作者把自己对六朝历史的追想和今昔递迁的慨叹,寄寓在“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的描写中。
参考译文:
  衡山、庐山、茅山、蒋山都是天下名山,蒋山则又确实为江南群山之首。三国时吴太祖孙权在这座山上为蒋子文建庙,所以称蒋山;又因为南朝齐时周颐曾隐居此地,所以称北山;山中常常有紫气飘荡,所以又叫紫金山。把所有的名字统一起来,总称(这座山)为钟山。这座山,我以前曾经到过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境。今天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离山还有六七里路,就看见山峰重叠,陡壁遮天蔽日,山隐藏在云雾中,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使山涧激起波澜,水流细小而洁净,非常可爱。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在山谷上空怒吼;风沿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从晋代以来,刺史罢官还山,都要栽下百余棵松树,因此山上松树很多。
  沿山行走了五里路,就抵达灵谷寺。寺原来在独龙阜,是梁武帝为了给宝志禅师建塔而建造的;宋代曾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明代初年,将寺迁移到山的东边,改名叫灵谷寺。寺里佛龛中的雕刻与墙壁上的绘画,已不如以前,只有无量殿上的宝公塔完好地保存着。于是我们同寺里的僧人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音色也不响亮悠长,难怪它不能长久地放在景阳楼中。我们来到宝公塔前对塔行礼。行礼完毕,我们向僧人询问三绝碑,才知碑早已被毁无存了。
  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踩在上面仿佛果真有声音。从宝公塔沿山路往左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宝志禅师说法台旧址的旁边是八功德水池。水池边藤蔓、葛草纷披缠绕,寻求所说的池水的澄净清凌,连一点儿痕迹也找不到。
  过了这儿便是太子岩,这里是山上最高的地方。我于是登高远望,四周开阔空旷。向西看见覆舟、鸡鸣等山,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缭绕起伏,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后面的湖水,难道这就是六朝当时的美丽情景吗?向南便可以俯身远眺南京城里的万家烟火与其绮丽而纷乱、锦绣而参差错落的景象;那一块空阔无人的地方,大概就是夕阳映照下六朝当时的宫殿吧。北方横陈着一条大江,极目远望,对岸的水边苍青一片,六朝繁盛之时的天子气象至今仍可以从中想象得出,六朝已亡,如虎蹲踞、如龙盘踞的险要的江山形势,却一如往昔。于是我独自暗暗感慨南朝齐梁时依次更迭的君主,深深地惋惜他们纷纷灭亡,沉没在这。
  沿着山岩下来,日色已经接近黄昏。朝阳洞、商飙馆、周氏草堂、王羲之墨池,这几个景点特别偏僻,都不能去观访。我们告别了僧人便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松风从背后吹来,好像在送人归去;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衣衫。我们恋恋不舍地边走边欣赏着这清凉的景致,恍恍惚惚,仿佛失去了什么东西,忘记了山路的幽僻和遥远。
三、语言运用
1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一种旷达、超然的洒脱。请根据下面文段的具体语境,模仿画线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排比。
  人能做到旷达,实在不简单。旷达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生活的迷恋。胸怀浩大,但不是野心膨胀;目光深远,但不是肆意贪婪。旷达是崇高的思想修养与伟大人格的自我表现,是内在美的外在花环。旷达不是山野豪气,山野豪气是草莽间个人主义的放大;
旷达不是玩世不恭,
玩世不恭是盲目中自以为是的迷失;旷达不是醉生梦死,醉生梦死是繁华中生命价值的贬损。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