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1 20:30:17

文档简介

14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袅娜(niǎo)
敛裾(jū)  
平仄(zè)
媛女(yuán)
B.霎时(chà) 
一椽(chuán) 
面颊(jiá) 
混沌(dùn)
C.譬如(pì) 
踱步(duó)
 
落蕊(ruǐ)
 
廿四桥(nàn)
D.脉脉(mò) 
歧韵(qí) 
房檩(lǐn) 
潜意识(qián)
解析:A项,“媛”应读yuàn;B项,“霎”应读shà;C项,“廿”应读niàn。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B.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专家认为,即使是一个很小的交通事故,都可能会使人变得暴跳如雷,不能自已。
D.所有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事实,歹徒想抵赖是徒劳的。
解析:A项,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使用不当。B项,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使用不当。C项,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使用正确。D项,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使用不当。
答案:C
3.对下面语段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白描式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把槐树的落蕊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把槐树的落蕊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
C.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把槐树的落蕊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把槐树的落蕊明白如话地描绘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B、D两项修辞手法判断不当,且D项描写角度的排列顺序不当;C项描写角度的排列顺序不当。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得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脚步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中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并没有感受到萧瑟,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力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B.“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C.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D.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除了帮助表达丰富的意蕴外,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韵味,也呈现出作者对“秋天”思考的更深层内蕴。
解析:“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不正确,古诗词中的秋也并不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
答案:A
5.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答案:想象奇妙独特,又合情合理,表达了作者想要解脱当前单调重复、远离自然、令人疲乏的生活状态的渴望。
(2)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答案: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感伤”心境的超越,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成熟的感悟。
6.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
答案:①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易逝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②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观点正确,能结合文学作品分析即可)
三、语言运用
7.朱自清先生在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中,曾联想到《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请发挥想象对这几句诗进行扩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答案:(示例)一艘小船在荷叶密集的南塘划行,明媚的秋日阳光想要追逐采莲女子的身影,采莲女子却总被亭亭于湖面的莲花遮住面容。她将小船停下,低头轻抚一朵莲蓬,不禁深思:花的芬芳已逝,独留莲子那淡淡的清香,而这缕缕清香,如水般清澈透明。
8.下图中的两条曲线均略呈U形,好似微笑的嘴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仔细观察这幅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微笑曲线”反映的经济现象,不超过70字。
答案: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企业和下游的营销企业利润都要高于产业链中游的制造业;但是这种利润差别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明显,现在却非常突出。
PAGE(共48张PPT)
 
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单元的五篇古今写景抒情散文,所描绘的景物和呈现的意境各不相同,但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悟,又是相通的。
《故都的秋》描绘北平秋色,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表现出作者的忧郁、孤独之情。《荷塘月色》描绘了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我与地坛(节选)》写作者在地坛的见闻和感受,抒发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伤,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登泰山记》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走出困境、重塑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理解作者独特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选择适当的角度描写景物和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4.注重审美,品味美景真情,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性的评价。
1.重诵读。
在读书中感受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
2.理脉络。
抓住全文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景、情、理的关系。
3.赏景物。
景物描写是写景散文的主体,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它们的必经之路。
4.品语言。
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要学会透过优美的语言,品味作者笔下的景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悟感情。
写景抒情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要致力于探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变化,以饱满的感情阅读课文,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6.析技巧。
注意作者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描写、抒情和议论。掌握修辞手法,学习景、情、理交融的手法。
14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1.欣赏作者描绘的景色,领悟情景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结合具体语句,鉴赏文章的语言,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3.品味写景抒情散文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著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日记集》等。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无论写
景还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二、探究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平(今北京)病逝,这时,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平仅仅4天的时间。郁达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
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国民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感到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因而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
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剩下的是平声。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潭柘寺(
) 
一椽(
) 
驯鸽(
)
潜意识(
)
颓废(
)
点缀(
)
蓊郁(
)
踱着(
)
袅娜(
)
霎时(
)
弥望(
)
渺茫(
)
斑驳(
)(
)
zhè
chuán
xùn
qián
tuí
zhuì
wěng
duó
niǎo
shà

miǎo
bān

·
·
·
·
·
·
·
·
·
·
·
·
·
·
三、词语积累
1.幽远·悠远
辨析
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
填空
①此诗意境
,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
的童年。
幽远
悠远
二、辨识字形
(tí
)

(dì
)真
(dì
)瓜熟

(diān)

(diǎn)

(diàn)








3.不能自已:
4.没精打采:
5.蓊蓊郁郁:
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辨析
消受:(1)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式)。(2)忍受;禁受。
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填空
①家长对孩子的厚爱,仅仅是家长的意志,孩子未必
得起。
②听音乐是一种
,使人更快乐。
消受
享受
2.消受·享受
一、结构脉络
故都的秋
秋色
芦花、柳影、夜刀、碧空
蓝朵、槐蕊、青布、秋枣
秋声
虫唱、钟声、鸽声、蝉声
风声、雨声、人声


悲凉
荷塘月色
交代去荷塘的原因以及去荷塘时的心情(第一至三段)
描写月色与荷塘的朦胧景色(第四至六段)
心里不宁静,自由的人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中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色
淡淡的喜悦与忧愁
想起江南采莲风景,回家(第七至十段)
思乡之情
二、内容主旨
故都的秋
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其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荷塘月色
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欣赏作者描绘的美丽景色,领悟情景交融的手法。1.朗读《故都的秋》,仿照下面的示例,通过段首句归纳文章描绘的故都之秋的其他画面,品味其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它们是如何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画面
语句(意境)品析
秋院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环境的悲凉)
画面
语句(意境)品析
秋槐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环境的悲凉,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雨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都市闲人的对答(这里有环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秋枣
秋天的枣子颗儿“淡绿微黄”(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2.朗读《荷塘月色》,仿照下面的示例,找出文中写到的其他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及表现的情感。
景物
特点
情感心理
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四面的树木
没有月光的晚上,路上阴森森的
荷叶
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面对自然美景,有淡淡的喜悦
荷花
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
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
疾如闪电
月光
清幽,如流水
青雾
薄如轻纱

淡淡的
树影
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景物
特点
情感心理
树缝灯光
没精打采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蛙叫蝉鸣
最为热闹
3.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共同点?
答案: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故都的秋》借故都“清、静、悲凉”的景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情和对故都的秋天的喜爱之情。《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表现自己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二)结合具体语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1.再读《故都的秋》第一段,思考这段话在用词、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答案:特点: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作用:这样写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2.再读《荷塘月色》第四段,结合具体语句从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完成下面的表格。
语句
修辞
作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拟人、
比喻、
排比
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形态的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的特点
续表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化嗅觉为听觉,写出了荷花的香气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特点
续表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比喻
写出了荷叶的密集以及风吹荷叶的姿态
续表
(三)体会文章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鉴赏品位。
搜集郁达夫的资料,结合《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和“议秋”的部分,想一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笔下具有特别的美?
答案:①个人遭遇:郁达夫一生坎坷,三岁丧父,中年丧子,爱妻离异,母亲和兄长惨死。这些人生遭遇无不令他感到人生“悲凉”。
②时代动荡,国家内忧外患:当时中国的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整个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种“悲凉”正是特定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③独特的人文素养: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
文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他对秋的悲凉有独特的品味,笔下的秋味自然有一种独特的美。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秋天是一个容易引人生发无限感慨的季节。读了《故都的秋》,你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围绕“景由心生”这一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现实社会的黑暗、个人理想的渺茫,使得郁达夫在描写故都的秋色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但是,面对秋天,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景象,抒发的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豪情。因此,一个人的眼中有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他的心态是消极悲观的,还是昂扬向上的。正所谓“景由心生”,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天。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
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
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
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
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
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
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
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
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自我校对]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文中使用的“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词语,重在显示这篇文章的现实讽刺意义,而不是传达历史的虚无感。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谁。从小说内容来看,应指禹和他的随员。题目中“如何具体塑造”则提示了答题方向——结合文章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所以,可在原文中勾画出对禹和随员进行描写的文字,从中总结手法。另外,还要明白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所以还要看对众官员的描写,从中总结手法。
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题意。题目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要答出:文中怎样体现
了“故事”?哪些地方体现了“新编”?梳理小说内容可知:说是“故事”,是因为小说中讲的大禹治水的事是历史事件,是典籍中记载的;“新编”则是说,作者在讲述时用的是现代的表达方式,且是创新的。另外,还要结合小说主旨对“故事新编”这种形式进行思考,挖掘深刻意蕴。
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法,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
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
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分析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第一步,读懂原文,了解文章中截然相反而形成鲜明对照的双方。
第二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要突出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步,按照以下格式答题:“……与……形成对比,凸显了……”或“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