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并且微观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这种情况,我采用从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着手,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认真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可能地使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浓厚,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进而达到学到知识,增强技能,锻炼思维,张扬个性。慢慢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再利用各种图表引导学生总结相关规律,让学生逐渐从宏观走进微观的化学世界。
三、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2012版)第三单元第二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该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前面第一课题介绍了分子和原子,对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所理解,为学习本课题打下了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又为以后课题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六、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七、教学策略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媒体
课件、黑板、模型等
十、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相关的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自己的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温习旧知;提出猜想,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介绍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提出相关的三种原子模型,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让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对原子的这三种模型进行探究,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各小组代表回答对这三种模型的认知。展示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让学生真正理解原子的结构,并不是一个实心的小球,也不是一个枣糕模型。通过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如书中的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了探究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利用下面两张表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kg)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6×10-27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铁
26
30
26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4)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和中子。因为电子的质量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2.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4.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5.化学变化中,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板书设计
原子的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十二、备课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由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式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我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资料,摸索,我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本节课的关键之处在于:把以教师讲解为主改为以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在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