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中国美术鉴赏
【课业类型】新授课
【课程分析】本单元共八课,分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雕塑》《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国民间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以传统三大画科引入,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和近现代美术几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特点,掌握鉴赏中国美术的方法,理解中国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感受中国美术独特的美感,强化深厚的民族情怀。
【基本问题】
第3课: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第4课: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能否以写实的程度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
第5课: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第6课: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
第7课: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社会思想意识和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
第8课: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何别具特色?
第9课:谁创作了民间美术?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形式?
第10课:应该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具体问题】第3课:山水画中的情怀。
〖图像识读〗第3课 本课主要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清卞隐居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溪山行旅图》《六君子图》《踏歌行》《千里江山图》,多为宋元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作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作品,笔墨技法及表现形式各有特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体会传统山水画如何通过笔墨寄托情怀、塑造形神、营造意境的。
〖美术表现〗第3课 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时代、地域、个人审美追求带来的不同特征。
〖审美判断〗第3课 结合情、意、境的塑造,以不同的鉴赏角度理解作品。
〖创意实践〗第3课 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熟悉山水画的基本笔墨技巧。
〖文化理解〗第3课 在比较作品中理解,创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和组成也会有差异,这就造就了个人、时代与地域的美术特征,不同的政治氛围、文化风气、审美习俗不尽相同,催生出的美术作品也各具特色。
【单元设计思路】第3、4、5课的内容关联性较强,主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第3课主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美术鉴赏的开篇,一是要承接好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实践运用中复习巩固;二是要抓住山水画“情怀”的特点,综合形式分析法和图像阐释法,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了解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利于比照理解第4课花鸟画的“情趣”、人物画的“情性”、第5课书法的笔墨与精气神表达。同时,也为中国传统雕塑、建筑、工艺、民间美术及近现代美术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特征及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过程与方法〗在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中,掌握中国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第3课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有一首诗写道“采菊东篱下……”学生接答“悠然望南山”。由此引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
〖带着问题自学〗(之后教师提问)
1.中国人对山水的特殊情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山水画是符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
3.如何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
〖互学交流〗小组、同位间交流预习的问题。导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作品导学〗
〖板书〗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山水情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妙夺造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因心造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结合作品比较
1.分析《富春山居图》
①形式—线条:披麻皴,线条舒缓
②形式—色彩:水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③形式—材质:纸本
④形式—空间:三远透视——高远、深远、平远
⑤内容—题材:富春江一带
⑥内容—主题:山居图
⑦内容—情境:隐居生活,忘情山水之间
学生尝试分析《清卞隐居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溪山行旅图》《六君子图》
一是要学生反复从形式要素、内容要素阐释作品。
二是在引导中,让学生有意识比较南北山水的不同风貌,画家的喜好在笔墨上的特征。顺带解释P25的中国画笔墨。
三是在比较中,反复加深对山水作品的理解:创作意图——山水情怀,创作过程——妙夺造化,意境营造——因心造境。
分析比较《踏歌行》《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
一是让学生理解材质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力,绢本作品与纸本水墨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理解青绿山水与浅绛山水、水墨山水的特征不同表现力。
〖尝试练习〗
勾勒、皴、擦、点、染。
〖小结〗
山水画:源于自然,超越时空,诗的意境。
〖课后作业〗
1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江河”“河山”的涵义。
2预习第二单元中国美术鉴赏第4课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