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同步练习】生物(知能过关演练+章末过关检测):苏教版必修3 阶段性综合检测(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优化方案同步练习】生物(知能过关演练+章末过关检测):苏教版必修3 阶段性综合检测(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07 08: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综合检测(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可以影响人口增减动态。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另外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大体相当,因此对题中所述,预测人口增减的动态,显然取决于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占优势,预示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的发展,因为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鲫鱼的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解析:选C。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某种群死亡率如右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右图中曲线I,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最大值(  )
A.a            B.b
C.c D.d
解析:选C。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开始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个体数量增加,当出生率降到等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最多,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个体数量就会减少。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程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C项为正确答案。
5.下图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那么图①②③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B.种间斗争、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种间互助、种间斗争、竞争
解析:选A。①曲线是典型的捕食曲线,②为竞争曲线,③是互利共生曲线。
6.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蝙蝠蛾的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解析:选B。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7.向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较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Y)随时间(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解析:选D。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开始会呈现增长趋势,但培养一段时间后,随着养料等资源条件的消耗及代谢废物的积累等,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最终呈现负增长。
8.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设
解析:选C。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表达与验证两个过程:表达是根据建模的目的和掌握的信息,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验证是用现实对象的信息检验得到的解答,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
9.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曲线)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选A。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S”型曲线)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10.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率下降。P点是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负载能力时的情况。
11.如图表示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选B。由坐标图可以看出t0~t1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一直增大,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下降直到0,由此判定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t1时种群数量应是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捕获该鱼后应使该鱼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即捕获后剩下的鱼的数量应是t1时对应的数量;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一直增加。
12.右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解析:选A。在有环境阻力的时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e点对应种群的K值,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所以增长速率是0;阴影部分就代表了环境阻力,所以出现阻力应该是在c点以后;对蝗灾的防治要在c点以前进行;渔业的捕捞剩余量也应该控制在c点,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1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解析:选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而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不相同;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大小,因而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的密度大小;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种群密度常发生变动。
14.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
解析:选D。群落空间结构特征主要指的是群落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分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缓解了种间竞争;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因群落的种类而异,如热带雨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受光照的影响,高山上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的影响等。
15.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A.原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解析:选D。原生演替是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题干并不符合;在自然状态下发生优势种的变化并不属于生物入侵;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题干中并不是研究的种群;先是桦树林,最后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属于不同树种间的竞争。
1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选D。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是正确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当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其环境可能对种群的增长十分有利,也可能有多种限制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不可能呈“J”型增长。
17.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原生演替,先驱物种多为地衣
解析:选C。分析题意可以得出,该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人类滥垦及狂风暴雨侵袭,原有群落的植被遭到破坏,但不是所有生物被彻底消灭,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
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在生物群落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内因与外因,其中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落演替。
19.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
D.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选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相比较来看,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而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演替的结果是否形成森林,取决于群落所处的地理位置,而与演替的类型关系不大。
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C.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都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
D.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
解析:选B。不论群落的结构是否受到干扰或破坏,演替现象一直存在,A项错误;农田弃耕后,自然状态下的演替一般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但还受起始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保留下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故不一定都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项错误;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D项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结构复杂化,所以种间关系也变得复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1.(10分)人们曾将环颈雉引进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环颈雉构成了一个________,其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段,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增长不明显。
(3)DE段,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争夺食物和空间,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为种群增长的________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环境初期,由于密度小,种群基数小,对新环境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种群数量增加不明显。过了适应期后,由于食物充足,天敌少,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随后,由于食物与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增大,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答案:(1)种群 引入初期,环颈雉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环颈雉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2)引入初期,密度小
(3)出生率 死亡率
(4)稳定 0 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
22.(12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题干信息可推出C曲线为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故40天时,容器内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它们分别处于河流的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其种间关系与图中D、E曲线代表的相似;在同一温室中食物相同的两种昆虫,两者之间应该是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一种占优势,数量增加,另一种处于劣势,数量减少,其关系与曲线B和F代表的相似。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23.(13分)请仔细阅读下列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一:一种原产美国的白蛾,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辽宁省,并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2008年秋季在全国许多省份肆虐,使大量树木受到严重危害。
事例二:2009年6月17日是“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其主题为“防沙治沙与农民收入”,据调查,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事例三: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6年间由27.5%降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四: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风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植物,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
(1)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4)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________。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比如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引入外来物种不当、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都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滇池中的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为了争夺营养、空间、阳光等而进行斗争,这种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种群。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答案:(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引入外来物种不当、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
(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3)速度 方向 (4)竞争 群落 种群 (5)D
24.(15分)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种群密度的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调查面积cm2 A B C
10×10 3 3 2
20×20 5 5 3
40×40 8 6 5
80×80 14 9 8
90×90 16 11 8
100×100 17 13 8
110×110 19 13 8
120×120 20 13 8
130×130 20 13 8
140×140 … … …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先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计算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对A草原的某种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的方法采取标记重捕法。
①在某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4只,则该鼠在A草原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公顷。(调查范围为1公顷)
②在标记重捕法中,对标记技术有哪些要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部分标记符号在调查研究期间脱落,那么调查所得种群密度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样方的大小视对象而定,在取样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2)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
(4)对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记重捕法。种群密度N=×M(标记个体数),在标记重捕法中,标记技术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等。若在调查研究期间标记物脱落,则m值降低,N值增大。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
(2)计算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以减小误差(100 cm×100 cm);
②取样的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或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4)①84 ②a.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b.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
c.标记符号不会改变标记动物与其捕食者间的关系
③偏大